愚公谷何以及愚溪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人教版金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在文中第一段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此说。大概缘此,编写者在课后练习第三题中设置了“愚公谷典故”选文。这样本是对文章理解以及扩充学生视野有所帮助,但是却由于一些原因使这道练习的设置减色不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浅谈拙见。
  原因一:这道练习题——“将下面一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窃以为题目设置过于单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会翻译的地步,不应该仅为读懂古文而读。我们的古文教学。应当站在一个高度,要求学生通过文本跨越千年去读懂文本背后那颗心。要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愚公谷典故”选文本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愚溪诗序》的催化剂,而编写者却简单将题目设置为翻译。
  原因二:选文不全面,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缺失。练习中所节选为: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击。傍邻闻之,以臣为恿,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此段文字出自《說苑·政理》,观此文段,仅仅交代了为何谷名为“愚公谷”,老者所买马驹被一个无赖强行牵走,而邻居和桓公都认为老者“诚愚矣”,这让人仅仅对此文段就摸不着头脑,让学生心里疑问难道这老者真是傻子?另外,此练习有何用意,难道就是为了练习学生的翻译能力?若此,编写者恰恰忽视了“愚公谷”与柳宗元的感情相通之处。
  首先,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而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八愚诗》,《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他自己都说“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可柳宗元果真“愚”吗?考察历史可知,柳宗元因其锐意改革,而遭到了宦官等黑暗势力的反对与镇压,以致被贬。很显然,革新弊政不可能和“愚”扯上关系。如此反语。实际上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柳宗元当然不“愚”,他所以自称为愚公,不过是对黑暗政治的嘲讽与抗议。
  柳宗元引出“愚公谷”这个典故,显然也不是随意为之,愚公谷的这个老者是否真的“愚”呢?先将练习中此典故未完之处补之于下。
  “……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递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通过解读完整的文段,可以看到桓公也不明白老者为什么眼睁睁看着马驹被抢而无所举动。于是。第二天早朝把此事讲给管仲听,而管仲立即意识到老人任年轻无赖拉走马驹的原因是老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对社会治安、司法公正已不抱希望。
  由此观之,愚公并非真愚。愚公之愚。是“狱讼之不正”、社会之不公使然。柳宗元效仿愚公命名愚溪。自然其中感情多有相通之处。而他自比愚公,其中深意更是不言自明。面对当时朝政的现实。他也不得不愚,不能不愚,这种无奈之“愚”恰恰反映了他的处境以及其愤懑的心情。理解愚公谷命名的缘由,把握愚公谷与愚溪的感情相通之处,是体会柳宗元在愚溪命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典故,而不是随意为之。
其他文献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当洪州都督阎公拿出纸笔请所有的宾客作文时,没人敢担此重任,但到了王勃面前,他
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 雅斯贝尔斯(K.Jaspers)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而人本主义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反对行为主义,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
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当我们真正以伟大之“思”去思语文教育的真性精神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不知不觉地陷入伟大之迷途。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伟大之“思”的再深思,于必思处拒绝无思,这是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诉求。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张春华就是这样一位在语文教育之天地里不断寻求超越并追求卓越的真正在思者。所谓真正在“思”,就是指“思之所思”,而非貌似在思;貌似之“思”,实质是排斥思的到场。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
有论者尖锐地指出:史铁生的眼泪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认,同属于困境中的突围,相较于苏东坡,史铁生所历经的心路也许更其艰难,且在对普通众生的精神引领方面更富价值和意义。  原因在于他们各自所面对的困境性质不同,能作的选择也不同。苏东坡所要面对的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他的进退用藏,得意失意,是在自身生命与外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展开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的最大悲哀在于自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指依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它是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方法、展开语文教学的前提。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课程内
“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是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在课堂上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山东平邑一中范佳华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探索,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获得省市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
张孝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朝廷国运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划江分冶,江北是饱受金人蹂躏的中原遗民。张孝祥《六州歌头》一词写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间。此前一年冬季十一月初八,金主完颜亮与宋会战于采石,金大败,完颜亮东下扬州被部下所杀,南宋小朝廷才转危为安,得以喘息。闻听采石大捷的消息,张孝祥喜悦欲狂,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庞佑甫闻采石战胜》,表达壮怀激烈和忧国忧民的爱国
语文教育在耕作自己田园的同时,也要仰望理论与信念的星空。生态学就是目前理论发展中的一颗星星或者一团星云。目前的生态学已经走出生物学、环境科学的范畴,超出“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走入了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领域。  西方的“生态课堂”理论经历了“课堂的自然生态、课堂的社会生态、课堂的制度规范生态”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生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心理学是公认的课程基础,它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学、哲学等一样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①。但在我国语文教育中,以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推介《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和《论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