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4日,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进入媒体视野:纳尔科。
当日,吸引媒体的是柯达大中华区总裁叶莺,她在北京宣布,将离开自己一手开拓的柯达中国,正式加入美国纳尔科工业服务公司,担任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曾经将柯达在中国的局面做到极致的叶莺,为何加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是柯达的数字化转型不力令她伤透了心,还是这个纳尔科别具魅力?
火车助手
纳尔科之所以在中国声名不显,是因为纳尔科并非一个消费品牌,而且,他们也没有打算像英特尔那样直接向消费者宣传品牌。
纳尔科的历史始于1928年。当时美国遍布全国的铁路网已经建立起来,在渡过了初期的建设难关之后,铁路网需要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和资产使用率,从而增加利润,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蒸汽火车锅炉用水进行软化处理。
赫伯特·科恩和威尔森-伊凡斯都看上了这个市场,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软化剂铝酸钠,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化学公司和铝业销售公司,争夺这个大市场。
不久,规模更大的美国铝业(Alcoa)也发现并进入了这个市场,并拥有了很多市政客户,市场一下子进入三足鼎立状态。
三家美国公司没有像中国很多企业一样,大打价格战,而是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结成了更能做大市场的联盟:三家公司互相妥协,建立了一个合资公司,这就是纳尔科。
纳尔科一家独吃市场,得天独厚,第二年,公司营收就达到100万美元。
从建立开始,纳尔科就有了两个传统: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纳尔科一直致力于为自己塑造“解决水处理问题的专业人士”的形象,这种塑造相当成功。
纳尔科的几代领导者一直是专业人士出身,并已经在公司中历练多年,将这两个传统继承发扬下来。
2008年,纳尔科凭借3D水处理系统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成就奖。
工业护士
对于很多公司都是灾难的二战,反而是纳尔科的福音。
二战中,美国军方需要快速把兵员和辎重运送到世界各大战场,而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就是火车。纳尔科的重要性很快显现出来,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产品能够帮助火车这个最为可靠、负载量最大的运输工具更有效率。
在二战期间,在政府订单的支持下,纳尔科开始了超速扩张。
但辉煌之后,往往迎来凄凉,纳尔科也是如此。
二战结束之后,蒸汽火车快速进入过去时,被新兴的柴油机车替代,纳尔科的火车生意骤降,公司随之陷入困境,但不是绝境,因为公司有“发现客户需求并满足”的强大文化。
之后,纳尔科在转型的驱使下,成功开发了铁路除草剂、冷却系统处理技术和柴油助燃剂,后者将纳尔科从单纯的水处理领域引向更广泛的工业应用,如石油、采矿、造纸等行业。
再之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公司都发现纳尔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纳尔科很快从单纯的水处理专家发展成为美国工业制造过程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供应商。
纳尔科甚至参与了上世纪50年代西屋公司的原子能计划,其代理人是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的詹姆斯·西蒙。
据统计,由于采用纳尔科的技术,美国2008年全年节约的水足够1.3亿人饮用一年。
环保新星
伴随着纳尔科发展的是其坚定的国际化和兼并扩张步伐。
从1932年开始,纳尔科就展开了国际化运营。迄今为止,已经扩展到130个国家。而兼并收购因为是纳尔科成立时就定下的调子,因此一直是纳尔科发展市场和技术的捷径,这种兼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最为频繁:纳尔科兼并了许多有独特技术的公司、近40个地域性的水处理公司,直到1999年自身被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公司兼并。
幸运的是,2003年黑石、阿波罗和高盛以43亿美元的价格,又从苏伊士里昂水务公司手中将纳尔科买回,不仅完成了对这位美国水护士的赎身,还于2004年将它送上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三大私募基金成功套现,纳尔科也再次恢复自由身。
重获独立又大获资金的纳尔科在2007年又重金买下Mobotec公司,获得了其空气净化技术,将纳尔科的技术专业优势从水和能源扩展到空气。
自此,纳尔科在人类生活中无孔不入。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扩张,纳尔科现在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42亿美元(2008年)。
中国行程
20世纪80年代纳尔科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中国业务目前还只占其收入的4%。纳尔科招揽叶莺,目的无非是希望她领导纳尔科大力拓展其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是政府客户。
纳尔科的三大业务,不管是水处理工业应用、能源还是纸业,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都必须先获得政府的支持,甚至于政府项目就是纳尔科当前应当争取的最大客户。
为了迅速在中国打开市场,实现中国业务五年翻一番的计划,国际化经验丰富的纳尔科决定尽快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2008年,纳尔科在中国的团队人数增长24%,并且还计划将中国员工的人数从2008年底的500人增加一倍。
2008年10月,纳尔科中国研发中心在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纳尔科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些大客户,宝钢一年付给纳尔科好几百万元,用于车间的污水净化。
看好纳尔科的还有巴菲特。
3月,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13F报告中披露了2008年四季度末的详细持股状况,在大规模减持重仓股的情况下,伯克希尔仅增持了2家公司,并且新买入了两家公司,其中一个就是纳尔科。
世界水处理行业三强
No 1、威力雅(Veolia)水务集团
1853年12月14日.威立雅前身法国通用水务奉拿破仑三世御旨创建成立,业务主要是为农田灌溉和法国城镇供水。1998年公司更名为威望迪集团,2003年又改为威立雅环境集团。威立雅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风神Aeolus。
威立雅环境集团是当今全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服务为主业的大型集团,是世界上唯一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的公司。威立雅水务是威立雅环境的水务分支,是世界领先的供水服务运营公司,世界水务服务领域排名第一,为全球近1.31亿居民提供饮用水和污水处理服务,在全世界运营近5000个项目,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82867名员工。
在20世纪80年代初威立雅水务涉足中国。目前,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21个正在运营的项目。
2008年,威力雅集团总收入为362亿欧元,水处理业务收入为125亿欧元。
No2、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
1858年雷塞(Ferdinandde Lesseps)为建设和经营苏伊士运河,建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1880年里昂水务公司成立:2000年,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更名为苏伊士集团。迄今为止,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已有140多年历史。
苏伊士水务主营自来水、污水和废物处理业务,是仅次于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全球第二大水务公司。苏伊士集团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拥有262个ISO14001认证证书,2亿个人用户,46500个工业用户,每天为3000个城市提供服务。
2008年,苏伊士环境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24亿欧元,盈利21亿欧元,分别增长5.6%和5%。
No 3、泰晤士水务集团
英国泰晤士水务集团是英国最大的水务企业,有400年历史,拥有2万名雇员、7000万客户,业务遍布24个国家,其经典工程是将上世纪60年代污染成为“死河”的泰晤士河还清。2006年,德国莱茵集团(Rwe)以150亿美元的价格将泰晤士水务出售给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
1989年泰晤士进入中国市场。1995年以BOT方式投资7300万美元进军中国水务市场,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水务市场“吃螃蟹”的外资水务企业。
当日,吸引媒体的是柯达大中华区总裁叶莺,她在北京宣布,将离开自己一手开拓的柯达中国,正式加入美国纳尔科工业服务公司,担任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曾经将柯达在中国的局面做到极致的叶莺,为何加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是柯达的数字化转型不力令她伤透了心,还是这个纳尔科别具魅力?
火车助手
纳尔科之所以在中国声名不显,是因为纳尔科并非一个消费品牌,而且,他们也没有打算像英特尔那样直接向消费者宣传品牌。
纳尔科的历史始于1928年。当时美国遍布全国的铁路网已经建立起来,在渡过了初期的建设难关之后,铁路网需要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和资产使用率,从而增加利润,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蒸汽火车锅炉用水进行软化处理。
赫伯特·科恩和威尔森-伊凡斯都看上了这个市场,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软化剂铝酸钠,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化学公司和铝业销售公司,争夺这个大市场。
不久,规模更大的美国铝业(Alcoa)也发现并进入了这个市场,并拥有了很多市政客户,市场一下子进入三足鼎立状态。
三家美国公司没有像中国很多企业一样,大打价格战,而是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结成了更能做大市场的联盟:三家公司互相妥协,建立了一个合资公司,这就是纳尔科。
纳尔科一家独吃市场,得天独厚,第二年,公司营收就达到100万美元。
从建立开始,纳尔科就有了两个传统: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纳尔科一直致力于为自己塑造“解决水处理问题的专业人士”的形象,这种塑造相当成功。
纳尔科的几代领导者一直是专业人士出身,并已经在公司中历练多年,将这两个传统继承发扬下来。
2008年,纳尔科凭借3D水处理系统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成就奖。
工业护士
对于很多公司都是灾难的二战,反而是纳尔科的福音。
二战中,美国军方需要快速把兵员和辎重运送到世界各大战场,而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就是火车。纳尔科的重要性很快显现出来,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产品能够帮助火车这个最为可靠、负载量最大的运输工具更有效率。
在二战期间,在政府订单的支持下,纳尔科开始了超速扩张。
但辉煌之后,往往迎来凄凉,纳尔科也是如此。
二战结束之后,蒸汽火车快速进入过去时,被新兴的柴油机车替代,纳尔科的火车生意骤降,公司随之陷入困境,但不是绝境,因为公司有“发现客户需求并满足”的强大文化。
之后,纳尔科在转型的驱使下,成功开发了铁路除草剂、冷却系统处理技术和柴油助燃剂,后者将纳尔科从单纯的水处理领域引向更广泛的工业应用,如石油、采矿、造纸等行业。
再之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公司都发现纳尔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纳尔科很快从单纯的水处理专家发展成为美国工业制造过程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供应商。
纳尔科甚至参与了上世纪50年代西屋公司的原子能计划,其代理人是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的詹姆斯·西蒙。
据统计,由于采用纳尔科的技术,美国2008年全年节约的水足够1.3亿人饮用一年。
环保新星
伴随着纳尔科发展的是其坚定的国际化和兼并扩张步伐。
从1932年开始,纳尔科就展开了国际化运营。迄今为止,已经扩展到130个国家。而兼并收购因为是纳尔科成立时就定下的调子,因此一直是纳尔科发展市场和技术的捷径,这种兼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最为频繁:纳尔科兼并了许多有独特技术的公司、近40个地域性的水处理公司,直到1999年自身被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公司兼并。
幸运的是,2003年黑石、阿波罗和高盛以43亿美元的价格,又从苏伊士里昂水务公司手中将纳尔科买回,不仅完成了对这位美国水护士的赎身,还于2004年将它送上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三大私募基金成功套现,纳尔科也再次恢复自由身。
重获独立又大获资金的纳尔科在2007年又重金买下Mobotec公司,获得了其空气净化技术,将纳尔科的技术专业优势从水和能源扩展到空气。
自此,纳尔科在人类生活中无孔不入。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扩张,纳尔科现在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42亿美元(2008年)。
中国行程
20世纪80年代纳尔科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中国业务目前还只占其收入的4%。纳尔科招揽叶莺,目的无非是希望她领导纳尔科大力拓展其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是政府客户。
纳尔科的三大业务,不管是水处理工业应用、能源还是纸业,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都必须先获得政府的支持,甚至于政府项目就是纳尔科当前应当争取的最大客户。
为了迅速在中国打开市场,实现中国业务五年翻一番的计划,国际化经验丰富的纳尔科决定尽快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2008年,纳尔科在中国的团队人数增长24%,并且还计划将中国员工的人数从2008年底的500人增加一倍。
2008年10月,纳尔科中国研发中心在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纳尔科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些大客户,宝钢一年付给纳尔科好几百万元,用于车间的污水净化。
看好纳尔科的还有巴菲特。
3月,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13F报告中披露了2008年四季度末的详细持股状况,在大规模减持重仓股的情况下,伯克希尔仅增持了2家公司,并且新买入了两家公司,其中一个就是纳尔科。
世界水处理行业三强
No 1、威力雅(Veolia)水务集团
1853年12月14日.威立雅前身法国通用水务奉拿破仑三世御旨创建成立,业务主要是为农田灌溉和法国城镇供水。1998年公司更名为威望迪集团,2003年又改为威立雅环境集团。威立雅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风神Aeolus。
威立雅环境集团是当今全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服务为主业的大型集团,是世界上唯一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的公司。威立雅水务是威立雅环境的水务分支,是世界领先的供水服务运营公司,世界水务服务领域排名第一,为全球近1.31亿居民提供饮用水和污水处理服务,在全世界运营近5000个项目,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82867名员工。
在20世纪80年代初威立雅水务涉足中国。目前,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21个正在运营的项目。
2008年,威力雅集团总收入为362亿欧元,水处理业务收入为125亿欧元。
No2、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
1858年雷塞(Ferdinandde Lesseps)为建设和经营苏伊士运河,建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1880年里昂水务公司成立:2000年,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更名为苏伊士集团。迄今为止,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已有140多年历史。
苏伊士水务主营自来水、污水和废物处理业务,是仅次于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全球第二大水务公司。苏伊士集团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拥有262个ISO14001认证证书,2亿个人用户,46500个工业用户,每天为3000个城市提供服务。
2008年,苏伊士环境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24亿欧元,盈利21亿欧元,分别增长5.6%和5%。
No 3、泰晤士水务集团
英国泰晤士水务集团是英国最大的水务企业,有400年历史,拥有2万名雇员、7000万客户,业务遍布24个国家,其经典工程是将上世纪60年代污染成为“死河”的泰晤士河还清。2006年,德国莱茵集团(Rwe)以150亿美元的价格将泰晤士水务出售给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
1989年泰晤士进入中国市场。1995年以BOT方式投资7300万美元进军中国水务市场,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水务市场“吃螃蟹”的外资水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