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有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老师应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1.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得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如“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已编入了利息及成数,为了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教师可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种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姿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使其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Ⅴ”的度数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的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師要及时给予引导。
例如,学校开运动会,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跑”、“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等问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性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1.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得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如“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已编入了利息及成数,为了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教师可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种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姿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使其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Ⅴ”的度数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的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師要及时给予引导。
例如,学校开运动会,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跑”、“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等问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性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