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急诊危重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进行院内转运,由于急诊危重患者病情特殊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虽然院内转运患者只需短暂的十几分钟,却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因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不安全隐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防范
急诊科是医院的服务窗口,急诊患者经过复苏、抢救、初步处理病情相对稳定后,常因诊断或治疗的需要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由于危重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常会出现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而危及生命,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不但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是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724例,其中男418例,女306例;平均年龄45.5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88例、脑血管意外102例、心肌梗死152例,颅脑损伤85例、骨折伴多发伤203例、失血性休克68例、宫外孕伴大出血11,儿科高热惊厥15例。
1.2结果
本组724例急诊危重患者其中除1例儿科患者在转运过程再次发生惊厥,其他患者均安全转运。患者及科室间反馈满意。
2 转运的危险因素评估
2.1 患者病情因素 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出现低通气、低氧和、低血压、心律失常、剧烈烦躁、出血、高热等,最严重的是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2.2 医护人员因素 个别护士责任心差,转运时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在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转运陪送人员组成不合理,由不具备足够知识的年轻护士、实习护士、陪送,致使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病情估计不足,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危险发生时,不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判断和处理。
2.3 转运流程不畅 当患者病情严重而无选择性地必须进行紧急运送时,不能及时的开放绿色通道,转运路线选择不当,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迎接患者,造成转运时间延长,,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4 设备及药品因素 急诊科的转运设备由于经常使用,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呼吸囊漏气或密封不够、监护仪干扰、负压系统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药品准备不足,在患者发生生命危险时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易贻误抢救时机。
2.5 转运中相关的危险事件 静脉通路长度不足易断开、输入空气、坠车等。
3.防范对策
3.1 规范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制定转运流程
为了确保危重患者能的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运、救治,根据危重患者的特殊性制定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及相关流程,并针对病情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将转运制度及流程运用于实际的转运中,并根据实际转运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保证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3.2 提高转运救护小组的转运及应变能力
对参与转运的护理人员应严格要求,科内每月组织急救技术的训练;加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抢救的学习,定期进行抢救、转运的模拟演练,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抢救中;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确保转运小组的转运能力不断提高。
3.3 对转运患者正确的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其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都要充分估计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潜在的或尚未察觉的生理紊乱,以及严重影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其他情况,如窒息、心搏与呼吸骤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护理意外,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急诊护士应与专科医生一起评估和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某些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又必须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时,由主管医生随同,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将转运风险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使患者或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
3.4 转运前预处理并通知相关科室
医生作出转运决定后,再次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患者身上各管道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携带相关抢救药品、物品;打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向病区护士简单描述病情并交代需要准备的抢救物品;需要手术者及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通知检查科室做好准备,到达后立即给予检查;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护士之间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动作熟练。转运前应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旨,尽量缩短等待、交接的时间。
3.5 转运途中的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
运转时必备的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是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运转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必不可少的条件,每次在转运前再次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以保证路途中正常使用。保证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成功的重要因素。
3.6 加强转运途中监测与护理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等变化,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途中重点观察瞳孔的变化及对光反射,同时注意有无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外伤及骨折出血的患者要注意观察伤口包扎敷料渗透情况,骨折固定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内出血的患者有无休克发生,重点观察患者的皮肤湿度、神志状况等。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明显变化,立即给予有效处理;始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时清除患者的呕吐物;加强各管道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各管道通畅有效。躁动不安的患者使用约束带;如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使用颈托固定;转运患者时须全身保暖,冬天盖棉被防止受凉,昏迷及躁动患者除担架护栏外应加绷带固定,防止坠落。此外,搬运患者时医护人员注意动作轻稳,协调一致,防止平车、轮椅撞击门、墙等物,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受伤或生病后往往会产生恐怖、紧张、烦躁情绪,护士应及时予以心理安慰和指导。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对昏迷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
3.7转运后的交接
规范交接流程,护送人员将病人运送到目的地后,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等,急诊科护士与病区护士严格按照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全面交接,包括病历的交接,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特殊治疗措施,病人的心理状态等,接收科的医护人员了解交接内容无误后,共同填写“急诊患者交接记录单”,保证交接内容的完整、无疏漏,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
5.小结
转运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对高风险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举措。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是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转运体系亦将不断得到拓展。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防范
急诊科是医院的服务窗口,急诊患者经过复苏、抢救、初步处理病情相对稳定后,常因诊断或治疗的需要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由于危重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常会出现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而危及生命,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不但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是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724例,其中男418例,女306例;平均年龄45.5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88例、脑血管意外102例、心肌梗死152例,颅脑损伤85例、骨折伴多发伤203例、失血性休克68例、宫外孕伴大出血11,儿科高热惊厥15例。
1.2结果
本组724例急诊危重患者其中除1例儿科患者在转运过程再次发生惊厥,其他患者均安全转运。患者及科室间反馈满意。
2 转运的危险因素评估
2.1 患者病情因素 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出现低通气、低氧和、低血压、心律失常、剧烈烦躁、出血、高热等,最严重的是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2.2 医护人员因素 个别护士责任心差,转运时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在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转运陪送人员组成不合理,由不具备足够知识的年轻护士、实习护士、陪送,致使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病情估计不足,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危险发生时,不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判断和处理。
2.3 转运流程不畅 当患者病情严重而无选择性地必须进行紧急运送时,不能及时的开放绿色通道,转运路线选择不当,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迎接患者,造成转运时间延长,,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4 设备及药品因素 急诊科的转运设备由于经常使用,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呼吸囊漏气或密封不够、监护仪干扰、负压系统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药品准备不足,在患者发生生命危险时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易贻误抢救时机。
2.5 转运中相关的危险事件 静脉通路长度不足易断开、输入空气、坠车等。
3.防范对策
3.1 规范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制定转运流程
为了确保危重患者能的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运、救治,根据危重患者的特殊性制定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及相关流程,并针对病情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将转运制度及流程运用于实际的转运中,并根据实际转运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保证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3.2 提高转运救护小组的转运及应变能力
对参与转运的护理人员应严格要求,科内每月组织急救技术的训练;加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抢救的学习,定期进行抢救、转运的模拟演练,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抢救中;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确保转运小组的转运能力不断提高。
3.3 对转运患者正确的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其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都要充分估计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潜在的或尚未察觉的生理紊乱,以及严重影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其他情况,如窒息、心搏与呼吸骤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护理意外,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急诊护士应与专科医生一起评估和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某些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又必须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时,由主管医生随同,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将转运风险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使患者或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
3.4 转运前预处理并通知相关科室
医生作出转运决定后,再次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患者身上各管道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携带相关抢救药品、物品;打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向病区护士简单描述病情并交代需要准备的抢救物品;需要手术者及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通知检查科室做好准备,到达后立即给予检查;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护士之间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动作熟练。转运前应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旨,尽量缩短等待、交接的时间。
3.5 转运途中的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
运转时必备的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是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运转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必不可少的条件,每次在转运前再次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以保证路途中正常使用。保证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成功的重要因素。
3.6 加强转运途中监测与护理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等变化,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途中重点观察瞳孔的变化及对光反射,同时注意有无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外伤及骨折出血的患者要注意观察伤口包扎敷料渗透情况,骨折固定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内出血的患者有无休克发生,重点观察患者的皮肤湿度、神志状况等。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明显变化,立即给予有效处理;始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时清除患者的呕吐物;加强各管道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各管道通畅有效。躁动不安的患者使用约束带;如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使用颈托固定;转运患者时须全身保暖,冬天盖棉被防止受凉,昏迷及躁动患者除担架护栏外应加绷带固定,防止坠落。此外,搬运患者时医护人员注意动作轻稳,协调一致,防止平车、轮椅撞击门、墙等物,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受伤或生病后往往会产生恐怖、紧张、烦躁情绪,护士应及时予以心理安慰和指导。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对昏迷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
3.7转运后的交接
规范交接流程,护送人员将病人运送到目的地后,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等,急诊科护士与病区护士严格按照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全面交接,包括病历的交接,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特殊治疗措施,病人的心理状态等,接收科的医护人员了解交接内容无误后,共同填写“急诊患者交接记录单”,保证交接内容的完整、无疏漏,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
5.小结
转运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对高风险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举措。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是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转运体系亦将不断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