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A、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B、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C、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个点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痛”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小池》这首诗。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新形势下重大课题。本文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了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教师则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园教育到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培养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
期刊
语文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日用工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更加突出。语文素质的提高对整个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推进的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一种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
期刊
一、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1、多变的教学方法:  (1)随机应变,适当删除添补,提前推后。“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说,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期刊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其语言还有更多的功能,也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那么教师的语言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常在探讨优秀教师的标准。其实,在读了《 外语教育往事谈》后,我觉得简单可行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的认可”。一个得不到学生认可的老师是愧对“优秀教师”这一称号的。一名教师,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不管你有多少的荣誉称号,也不管你有多大的名气,学生们不买账,他们要的是实惠-课堂的精彩、实用、有收获。一名教师,也只有把课上好,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真正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当我们认
期刊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在大学收费“门槛”快速升高的现实面前,大家都感觉到,仅有优异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但孩子上学的学费也几乎是家里最大的支出项目。难怪现在很多家长都感慨的说:如今要培养一个大学生真是太“贵”了!    痛并快乐着,大学梦难实现    那些考上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的考生及其他们的家长,他们都是优秀的高考生,含窗苦读十几载,奋
期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倡趣味教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
期刊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趋向信息化,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