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会分别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而化学则是理科中主要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知识点为化学平衡的原则,它基本上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点中。所以,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原则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学生化学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深入地分析化学平衡的原则,并总结解题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则的巧用以及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原则 巧用 研究
所谓的化学平衡原理指的是在宏观条件下,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生成物和反应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浓度并没有再发生任何改变的状态。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的基础。总之,学生如果不能根据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结果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化学成绩,导致学生的能力下降。为此,教师必须要合理使用化学平衡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化学方程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化学平衡原则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在高中化学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推导问题的基础条件。学生只有正确地写出题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解题环节。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做题的效率。化学平衡的特征主要有五类。其一,逆,指的是可逆反应,它的意思是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可以反应,逆反应方向也可以反应。例如,在373K时,密闭容器中冲入一定物质的量的NO2和SO2,发生以下反应:NO2+SO2=NO+SO3,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面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A.NO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NO2和SO2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平衡体系中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总物质的量;D.NO2、S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从中可以分析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不变时,反应总物质的量不变。其二就是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其三就是动,动态平衡;其四就是定,各个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意思就是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其他物质的含量也没有发生改变。比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和压强,对整体的化学反应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化学平衡发生平移的现象。例如,在3N2+H2=2NH3中,V正代表的是正方向的反应速率,而V逆代表的是逆方向的反应速率,在一定时间内,如果V正=V逆≠0时,则表示化学反应为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V正=V逆,则表示两者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向反应速率与逆方向反应速率相等。此外,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化学平衡并不是静态的,它属于动态事物,在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将会发生变化。
二、判定化学平衡的方法
1.根据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进行判定
在化学平衡反应的过程中,化学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带有颜色的物体,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化学物的颜色,来判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状态。比如,HCI与MnO2制备CI2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CI2的颜色变化,也就是黄绿色的气体是否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加深。而我们则可以根据这一现象进行判定。那么,如果CI2并没有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则它含有的浓度并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得知,该化学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接着,老师可以删选合适的题型,加大实践力度,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压强进行判定
它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气体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气体总和与生成物的气体总和不相等时,则可以判定化学反应为平衡状态。如果两者相等时,则不能使用压强的方式判定化学平衡。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容器内气体的体积,来判断容器内的气体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3N2+H2=2NH3,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具有3mol气体,在化学反应后,气体转变为2mol,则说明反应前后的气体总和不相等,那么,说明该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又或者比如2CO+C=2CO2,在化学反应发生前和化学反应发生后,压强保持不变,则不可以用压强来判定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
3.根据图像进行判定
在高中化学平衡的判定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遇到图像问题,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图像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含义,以及图像中一些位置所代表的含义。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图像的解读力度,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化学的可逆反应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状态。比如,化学反应3N2+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改变下列条件,怎样才能达到新的化学平衡?A.若N2的平衡浓度为a mol/L,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充入N2,使其浓度增大到b mol/L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才能达到新的化学平衡;B.如果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1,再缩小反应体系体积使其压强增大到P2之后,这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时也可以达到新的化学平衡;C.如果平衡体系的温度为T1,在温度升高到T2之后,此时,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这时也可以达到新的化学平衡。对于上述的理论,我们可以从浓度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温度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压强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另外,对于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图像中可以得出结论: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催化剂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物中的含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化学平衡原则的相关知识,并幫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技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阶段性测验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知识的印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天翼.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探讨[J].高考,2017,(33):146.
[2]蒋涵羽.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16):266.
[3]蔡贵雄.关于“化学平衡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12):178.
[4]邵斅农.巧用平衡常数化解高中化学平衡疑难问题[J].考试周刊,2016,(A2):138-139.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原则 巧用 研究
所谓的化学平衡原理指的是在宏观条件下,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生成物和反应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浓度并没有再发生任何改变的状态。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的基础。总之,学生如果不能根据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结果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化学成绩,导致学生的能力下降。为此,教师必须要合理使用化学平衡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化学方程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化学平衡原则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在高中化学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推导问题的基础条件。学生只有正确地写出题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解题环节。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做题的效率。化学平衡的特征主要有五类。其一,逆,指的是可逆反应,它的意思是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可以反应,逆反应方向也可以反应。例如,在373K时,密闭容器中冲入一定物质的量的NO2和SO2,发生以下反应:NO2+SO2=NO+SO3,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面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A.NO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NO2和SO2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平衡体系中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总物质的量;D.NO2、S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从中可以分析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不变时,反应总物质的量不变。其二就是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其三就是动,动态平衡;其四就是定,各个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意思就是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其他物质的含量也没有发生改变。比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和压强,对整体的化学反应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化学平衡发生平移的现象。例如,在3N2+H2=2NH3中,V正代表的是正方向的反应速率,而V逆代表的是逆方向的反应速率,在一定时间内,如果V正=V逆≠0时,则表示化学反应为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V正=V逆,则表示两者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向反应速率与逆方向反应速率相等。此外,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化学平衡并不是静态的,它属于动态事物,在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将会发生变化。
二、判定化学平衡的方法
1.根据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进行判定
在化学平衡反应的过程中,化学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带有颜色的物体,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化学物的颜色,来判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状态。比如,HCI与MnO2制备CI2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CI2的颜色变化,也就是黄绿色的气体是否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加深。而我们则可以根据这一现象进行判定。那么,如果CI2并没有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则它含有的浓度并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得知,该化学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接着,老师可以删选合适的题型,加大实践力度,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压强进行判定
它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气体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气体总和与生成物的气体总和不相等时,则可以判定化学反应为平衡状态。如果两者相等时,则不能使用压强的方式判定化学平衡。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容器内气体的体积,来判断容器内的气体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3N2+H2=2NH3,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具有3mol气体,在化学反应后,气体转变为2mol,则说明反应前后的气体总和不相等,那么,说明该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又或者比如2CO+C=2CO2,在化学反应发生前和化学反应发生后,压强保持不变,则不可以用压强来判定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
3.根据图像进行判定
在高中化学平衡的判定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遇到图像问题,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图像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含义,以及图像中一些位置所代表的含义。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图像的解读力度,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化学的可逆反应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状态。比如,化学反应3N2+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改变下列条件,怎样才能达到新的化学平衡?A.若N2的平衡浓度为a mol/L,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充入N2,使其浓度增大到b mol/L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才能达到新的化学平衡;B.如果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1,再缩小反应体系体积使其压强增大到P2之后,这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时也可以达到新的化学平衡;C.如果平衡体系的温度为T1,在温度升高到T2之后,此时,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这时也可以达到新的化学平衡。对于上述的理论,我们可以从浓度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温度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压强变化对反应平衡影响的图像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另外,对于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图像中可以得出结论: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催化剂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物中的含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化学平衡原则的相关知识,并幫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技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阶段性测验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知识的印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天翼.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探讨[J].高考,2017,(33):146.
[2]蒋涵羽.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16):266.
[3]蔡贵雄.关于“化学平衡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12):178.
[4]邵斅农.巧用平衡常数化解高中化学平衡疑难问题[J].考试周刊,2016,(A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