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之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事关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策略。本课题期望从校企合作社会参的角度来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参考和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社会参与管理 有效途径
最近几年,有关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的报道越来越多,以它为主题的全国性大型研讨会也每年都召开,国人对高职院校创新管理表现出了超常的热情。但目前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研究成果并不太多。但就具体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管理经验的探索并进行新的经验的提炼和创造似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可以继续探索,尤其是以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等本地高职院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与理论梳理,确实值得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笔者就校企合作是社会参与管理高职院校的有效途径为题谈点浅见。
一、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管理创新的有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其内涵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发挥不同教育培训功能,形成“校中厂”与“厂中校”,将校内课堂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统一,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德国,企业培训课程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必须为企业服务,学校只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是配角。企业培训分为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内训;二是企业外训。企业内训包括5类:车间教学内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分离技能;非系统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相关技能;传统工艺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最密切手工业技能;办公与服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操作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服务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服务技能。
在韩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韩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遵循实用性原则,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学生实用,学生较快操作,学校加强有效率的顶岗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让学生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获从事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能力。
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设,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60%的时间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只有20%的時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在考核中主要考查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
总之,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建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是高职教育走国际职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十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多数只关心校企合作的形式。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自己的利益,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对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主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方向和目标。以学校的学习为主的合作模式,片面讲究理论知识,片面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学生整天为各种考证而奔波,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偏离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此外,我国高职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维持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原始形式,虽然简单灵活,但稳定性不够,不利于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称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的校企深度合作还刚刚起步,这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管理创新
校企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开发创新的行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了使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许多大型企业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知识资源优势互补性合作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此外,虽然一些大型的企业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很强,但是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所以也有合作开发的必要,国外许多著名公司也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机制,同时还引进客座研究人员,这都是成功地实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表现。
1.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创新活动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共同进行的,这些主体可能是在不同的企业与高校,也可能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结合。?创新一般都是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的各个主体一般都是在该创新领域居于较强优势的地位,在领域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各个主体往往是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以使创新更容易成功,取得良好的效益。
2.校企合作创新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单个企业的能力,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创新的效率大为降低.成本增加、创新速度慢,这些不利情况的避免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来加以解决。
3.校企合作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地位,在存在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可以缩短资料收集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校企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对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也大为有利。此外,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性创新的场合,校企合作创新也可以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缩短创新时间,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校企合作创新能使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分散创新风险,起到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对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的作用与校企合作创新的规模和内容有关,一般来说,项目规模越大,内容越复杂,成本越高,风险越大。采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能有效地摊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非常重要的优势是:校企合作创新能够促进一国企业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为一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及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创新的对象,一般不限于国内的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还可以实行跨国合作,这对企业了解掌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使用最新科研成果,进入国际市场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社会参与管理体制,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的博弈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主体,依靠学院和学校教师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效益的关键。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成为一个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组织。高职院校也应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确定和调整组织的规则和制度,清除陈旧过时的制度和规章,以追求制度建设和高职院校组织发展的优化。
创新职教管理宏观体制,建立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深化宏观体制改革。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发展规则,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学校布局、层次设置。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指导、过程监控和评估,解决市场调节失灵的矛盾,提高其服务功能。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目前,虽然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職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专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政府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增加财政性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等方面的投入。
3.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职院校发展自主权。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质量评估与监督;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型企业等,对各自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特色、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具有决策权并负有领导责任。市、州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保证办学经费的投入,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4.建立分工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管理职责的分散性,应实现归口和协调相结合、行政部门和咨询部门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理顺内部关系,激发群体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迅速成长,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之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事关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策略。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才能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义的现代管理观念,构建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培育体现高职精神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2]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10-05-23
[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换来“跨越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2010-06-13
[4]肖鑫鑫.高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魄力之船[EB/OL].http://www.sina.com.cn 2009.12.21.
[5]刘永亮.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2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社会参与管理 有效途径
最近几年,有关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的报道越来越多,以它为主题的全国性大型研讨会也每年都召开,国人对高职院校创新管理表现出了超常的热情。但目前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研究成果并不太多。但就具体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管理经验的探索并进行新的经验的提炼和创造似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可以继续探索,尤其是以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等本地高职院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与理论梳理,确实值得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笔者就校企合作是社会参与管理高职院校的有效途径为题谈点浅见。
一、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管理创新的有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其内涵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发挥不同教育培训功能,形成“校中厂”与“厂中校”,将校内课堂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统一,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德国,企业培训课程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必须为企业服务,学校只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是配角。企业培训分为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内训;二是企业外训。企业内训包括5类:车间教学内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分离技能;非系统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相关技能;传统工艺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最密切手工业技能;办公与服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操作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服务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服务技能。
在韩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韩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遵循实用性原则,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学生实用,学生较快操作,学校加强有效率的顶岗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让学生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获从事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能力。
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设,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60%的时间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只有20%的時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在考核中主要考查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
总之,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建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是高职教育走国际职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十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多数只关心校企合作的形式。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自己的利益,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对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主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方向和目标。以学校的学习为主的合作模式,片面讲究理论知识,片面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学生整天为各种考证而奔波,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偏离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此外,我国高职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维持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原始形式,虽然简单灵活,但稳定性不够,不利于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称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的校企深度合作还刚刚起步,这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管理创新
校企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开发创新的行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了使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许多大型企业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知识资源优势互补性合作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此外,虽然一些大型的企业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很强,但是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所以也有合作开发的必要,国外许多著名公司也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机制,同时还引进客座研究人员,这都是成功地实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表现。
1.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创新活动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共同进行的,这些主体可能是在不同的企业与高校,也可能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结合。?创新一般都是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的各个主体一般都是在该创新领域居于较强优势的地位,在领域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各个主体往往是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以使创新更容易成功,取得良好的效益。
2.校企合作创新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单个企业的能力,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创新的效率大为降低.成本增加、创新速度慢,这些不利情况的避免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来加以解决。
3.校企合作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地位,在存在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可以缩短资料收集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校企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对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也大为有利。此外,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性创新的场合,校企合作创新也可以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缩短创新时间,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校企合作创新能使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分散创新风险,起到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对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的作用与校企合作创新的规模和内容有关,一般来说,项目规模越大,内容越复杂,成本越高,风险越大。采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能有效地摊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非常重要的优势是:校企合作创新能够促进一国企业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为一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及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创新的对象,一般不限于国内的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还可以实行跨国合作,这对企业了解掌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使用最新科研成果,进入国际市场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社会参与管理体制,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的博弈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主体,依靠学院和学校教师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效益的关键。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成为一个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组织。高职院校也应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确定和调整组织的规则和制度,清除陈旧过时的制度和规章,以追求制度建设和高职院校组织发展的优化。
创新职教管理宏观体制,建立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深化宏观体制改革。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发展规则,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学校布局、层次设置。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指导、过程监控和评估,解决市场调节失灵的矛盾,提高其服务功能。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目前,虽然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職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专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政府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增加财政性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等方面的投入。
3.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职院校发展自主权。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质量评估与监督;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型企业等,对各自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特色、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具有决策权并负有领导责任。市、州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保证办学经费的投入,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4.建立分工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管理职责的分散性,应实现归口和协调相结合、行政部门和咨询部门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理顺内部关系,激发群体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迅速成长,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之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事关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策略。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才能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义的现代管理观念,构建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培育体现高职精神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2]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10-05-23
[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换来“跨越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2010-06-13
[4]肖鑫鑫.高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魄力之船[EB/OL].http://www.sina.com.cn 2009.12.21.
[5]刘永亮.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