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教师通过提问,可以监控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检查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Gall(1984)研究发现,课堂问答活动几乎占课堂一半的时间。因此,研究提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问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针对性少。有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提问,提问的随意性大;有些问题偏离课文内容,有些问题难度较大,超出学生实际水平。
(二)教师提问多,启发引导少。有些教师只是提出问题,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有时为了得到答案,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逼问的方式,逼学生说出答案。这样的提问违背学生的正常思维,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提问固化,缺少课堂应变。教师提问的问题一般是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适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问题的切入点,或者调整问题的内容、表达方式等。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提问往往面对优生,很少提问差生。这样的提问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以上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有效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科学设计问题。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科学设计问题。影响有效提问的因素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
第1,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要以学定教,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组织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会失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得太易,学生会不屑回答,等于白费时间。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其难易程度恰到好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以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借助于教师帮助正确回答问题。
第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遵循认知规律,提问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教师设计问题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答活动中。
第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既有事实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又有应用型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根据答案的伸缩性,既有封闭性问题、聚合性问题,又有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根据问题与材料的关系,问题分为课文显性问题、课文隐性问题和超越课文问题等。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二)研究提问策略,科学实施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主要涉及提问的四个阶段:准备、发问、学生组织答案、教师提供反馈。我们研究了提问策略的四个部分:计划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控制策略和评估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1,计划策略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提前准备。计划策略即指导教师提前做好提问准备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提问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提问的问题;预测学生回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将问题书面形式写在备课卡里。
第2,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策略是指导教师在提问阶段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问题表达要简洁清楚,让学生立即抓住要点,清楚所期望的是什么答案;问题要便于启发学生思维。除了信息性问题,适当提问启发性问题,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应具有挑战性。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3,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指在提問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提问的问题体现出层次性,即由易到难,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等;适度延长等待的时间。等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教师有意识将等待时间延长至三到五秒,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回答的正确率也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问腼腆的同学,唤回走神的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等,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或者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答案。
第四,评估策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这是有效提问的保证。用于提供这种反馈的手段即评估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评估方式。当学生回答不当,或者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除了口头的表扬,教师还可以用手势、表情等传达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三、研究结果
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将提问策略应用于课堂提问,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科学设计提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
在提问策略指导下实施课堂提问。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在提问阶段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回答的正确率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将提问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主观、客观因素影响,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今后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教师通过提问,可以监控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检查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Gall(1984)研究发现,课堂问答活动几乎占课堂一半的时间。因此,研究提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问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针对性少。有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提问,提问的随意性大;有些问题偏离课文内容,有些问题难度较大,超出学生实际水平。
(二)教师提问多,启发引导少。有些教师只是提出问题,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有时为了得到答案,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逼问的方式,逼学生说出答案。这样的提问违背学生的正常思维,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提问固化,缺少课堂应变。教师提问的问题一般是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适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问题的切入点,或者调整问题的内容、表达方式等。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提问往往面对优生,很少提问差生。这样的提问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以上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有效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科学设计问题。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科学设计问题。影响有效提问的因素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
第1,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要以学定教,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组织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会失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得太易,学生会不屑回答,等于白费时间。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其难易程度恰到好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以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借助于教师帮助正确回答问题。
第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遵循认知规律,提问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教师设计问题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答活动中。
第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既有事实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又有应用型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根据答案的伸缩性,既有封闭性问题、聚合性问题,又有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根据问题与材料的关系,问题分为课文显性问题、课文隐性问题和超越课文问题等。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二)研究提问策略,科学实施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主要涉及提问的四个阶段:准备、发问、学生组织答案、教师提供反馈。我们研究了提问策略的四个部分:计划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控制策略和评估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1,计划策略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提前准备。计划策略即指导教师提前做好提问准备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提问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提问的问题;预测学生回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将问题书面形式写在备课卡里。
第2,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策略是指导教师在提问阶段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问题表达要简洁清楚,让学生立即抓住要点,清楚所期望的是什么答案;问题要便于启发学生思维。除了信息性问题,适当提问启发性问题,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应具有挑战性。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3,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指在提問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提问的问题体现出层次性,即由易到难,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等;适度延长等待的时间。等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教师有意识将等待时间延长至三到五秒,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回答的正确率也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问腼腆的同学,唤回走神的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等,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或者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答案。
第四,评估策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这是有效提问的保证。用于提供这种反馈的手段即评估策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评估方式。当学生回答不当,或者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除了口头的表扬,教师还可以用手势、表情等传达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三、研究结果
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将提问策略应用于课堂提问,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科学设计提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
在提问策略指导下实施课堂提问。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在提问阶段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回答的正确率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将提问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主观、客观因素影响,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今后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