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黄金时代》日前正式发布的海报中:白纸浓墨天地辽阔,民国女作家“萧红”一身素衣独自静立于墨泼如画的辽阔天地间,仿佛在静听时代惊雷。
  电影《黄金时代》尚未上映,其拍摄历程、重现萧红当年命运轨迹的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已经风靡全国。由此发起的黄金沙龙系列活动日前来到湖南长沙,片中饰演丁玲的郝蕾、饰演汪恩甲的袁文康,与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长沙市文联主席何立伟、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伟华展开跨界对谈。《芒果画报》独家专访了两位主演。
  刘云认为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预感》中,“我认出了风暴而且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与萧红的人生态度以及命运轨迹十分契合。他心中的黄金时代“应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浪漫的阶段,它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经历给予定义。我最浪漫的时候是16岁到18岁时,追求美好事物的奋斗阶段。”
  何立伟称那一代文学家都非常有骨气,每个人都在说启蒙的话,觉得自己必须要睁开眼睛,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不幸福,然后去追求幸福。在他看来,“人生不管是中年还是老年,是富贵还是贫穷,是快乐还是悲伤,只要有闪亮的时候,就是黄金时代。我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就是黄金时代。”
  陈伟华认为萧红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可以与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中出走的罗拉相媲美,感叹“人在自己觉得最心满意足的时候就是黄金时代。”
  郝蕾:大演员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较
  在郝蕾化妆的间隙见到了她。来到长沙,是因为郝蕾所饰演的丁玲是湖南人。郝蕾喜欢湖南人的热情直爽,热爱生活,让她这个北方人没有陌生感。在她眼里,丁玲的经历特别丰富、特别坎坷,坚忍、不犹豫,非常坚定,一生的时间都在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我。郝蕾认为现代女性也当这样:“没有自我永远不会快乐,知道自己是谁,你来干嘛,你要做什么,这样就会快乐了。”
  被问起与同样被誉为“文艺女神”的汤唯合作感觉如何时,正在化妆的郝蕾对着镜子看了我一眼,声线略微提高,“每个演员的创作方法不一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汤唯是最像萧红的,我所认识的女演员里面,我觉得没有人比她更像萧红。因为萧红不是虚构的,是个真正的历史人物,所以不管是气质、性格,多少要靠近一点比较好。”
  谈及对导演许鞍华的印象,郝蕾的声音变得轻快,仿佛回忆起有趣的场景。“她是特别职业的导演,拍了这么多年戏的大导演,人很可爱,有时候像个小女生,对人特别客气。但是工作的时候非常职业,不会觉得她年纪大了或者说女导演要求就不会高,我们当时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导演的创造力和活力是跟年轻人一样的。”
  从进入演艺圈开始,郝蕾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大演员,与名演员不一样,有一定层次,专业素养很高,是个表演艺术家,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她直言自己早就是大演员了,“如果你没有自信去面对你的职业,也不可能达到目标,但是你是否能够更上一层楼,那是无止境的,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较。”
  所以在郝蕾看来,黄金时代要等到很老的时候再去总结,因为生命还在继续。“每个时代都是黄金时代,每个阶段都是好的,感悟不同吧。可能你到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回头看看你才会发现哪个最好,其实都一样,在于人的内心,如果觉得都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
  袁文康:给未来呈现一部客观谨慎的作品
  见到袁文康的时候已经是在联艺术空间的活动现场,他安静地坐在休息区喝茶。当天长沙的温度高得有点不合时宜,他却身着西装,头发梳得光亮,为剧中留着的胡子丝毫阻挡不了那份帅气。被请出来拍摄照片的时候,他走入一片光线没那么强烈的空白空间,有一瞬间俨然就是那个几乎完全改变了萧红命运的人——汪恩甲。
  在《黄金时代》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开启了萧红的别样人生,他像一个历史的谜案一般,揭开一个盒,然后消失了,故事从这个人这里开始,所有人的经历变得跌宕起伏。
  虽然只跟汤唯合作了一小段时间,袁文康看到了汤唯的努力。“她在感受体会当时的环境时下了很多功夫,我们私下里聊了很多对于角色和时代的一些理解,她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而袁文康更多对角色和时代的理解,是从导演许鞍华身上得到的启发。“因为导演从40年前就很想拍萧红这个题材,她对萧红的人生是抱着一种感悟的心才会来拍。剧本很成熟精彩,导演又是长期拍艺术电影的,给我的感觉是拥有很纯净的心。跟好的导演和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点。在创作中能有安静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去探讨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给未来的观众呈现出一部客观谨慎的作品。”
  谈到演艺人的黄金时代,袁文康觉得一夜成名并非想像那么简单。“时间这个东西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但又是最昂贵的东西。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在慢慢准备中。”
其他文献
无论东西方,人类一直试图与喧闹的环境、浮躁的人心对抗。有时思想迸发,有时走到极端,人类在曲折中寻求清静的片段,就是一部人类清静思想史。  开端:对抗欲望  一个思想的开端,一定是从普世的现象中展开的。  老子提出的“去奢、去甚、去泰”,针对的是当时被权力欲望冲昏头的人们。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但人类对抗的不是天性,而是天性中的贪婪。春秋时期,从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中国,权力意识已经膨胀,欲望主张
期刊
谭贵清,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榜书委员会委员。2010年第二届国际榜书大赛荣获第一名,2012年参加国际榜书精品作品展获二等奖。  “磨难真是磨心的过程,让你能沉下心来练字,不抱怨不公,把它当做一种考验。经历酸甜苦辣才能写出好字。”  耕字的农民  清晨六点半,太阳从两日的阴霾中透出罅隙的光亮,晃动在沱江上。干瘦的老人戴着斗笠,坐在木船的一端,在雾
期刊
“我希望看到的是,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整个环境,就像林语堂先生笔下的那个中国人形象,在华尔街,所有洋人都对中国人致敬。”  光头,高个,框架眼镜,讲起话来,语速特别快。看起来,毛继鸿像个聪明人。  前段时间,他去见一位大师父。他的朋友问起大师父关于禅修的事,大师回答:“其实现代人不适合禅修,因为心太乱。古代的人比较适合禅修,因为有点笨,有点拙。”  于是,他称自己为这个时代的笨拙之人。
期刊
寻求清静,是每个现代人日日都要做的功课。  越是浮躁的社会,人们越是对清静有着不可自拔的渴望;越是渴望,越是发现清静的困难。  然而,生活总会给予人们经验与智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思考,慢慢参悟。这个世界或许无法停止快节奏与喧闹,但作为个体,我们有独属于自己的清静法门。  胡寅:山里的声音,有安静里的喧闹  烟霞茶院院长  烟霞茶院深居南岳衡山,80后院长胡寅本身就是位爱清静的茶客。来往
期刊
女书,世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流传于湖南江永,是濒临消失的国家首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谭盾,一位从湖南走向世界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曾以一曲《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被誉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这一次,谭盾将神秘的女书搬上世界舞台,用音乐讲述起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化。  “我是个很有使命感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像贝拉·巴托克弘扬匈牙利民族音乐一样,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带到全世界。”  5月27日的长沙,恰逢雨后气
期刊
我读不懂残雪。  “我”代表了当今图书市场上的大多数读者。但采访中发现,三十年过去了,残雪的“实验文学”依然是文学界的非主流,却不乏多年相知的知己,且非主流也意味着她是凤毛麟角的坚守者;残雪依然不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不缺少忠实的粉丝,神交者以年轻人为主,且国外读者的认可度超过国内。  书评人吴亮反对我们用“坚守”形容残雪,对于残雪,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像一座山,一条河,千百年在那里,我们绕不过它
期刊
2014年9月24日,著名作家肖仁福带着他的新书《平台》来到“芒果画报读书会”,和读者们一起分享平台与人生的智慧。  “我出生的时候是1960年,那个年代贫穷,每天想着灶台上有没有饭吃,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灶台;1978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邵阳师专,毕业之后分配当了老师,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讲台;1985年去吉首大学进修,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窗台;之后到了县政府修地方志,那个时候我的平台
期刊
彭国元君最近出了一本新书,汇集他在省广电多个部门工作这些年来的“论”类作品代表作,包括学术论文、随笔、阅评文章和媒体评论,共计130多篇,名为《行走的思想》。此著乃是国元君20多年的思想苦旅和“文化乐旅”。  《行走的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全书130多篇文章,均为关注媒体的现实之作。《阅评篇》中的62篇文章,多为一事一议,一文一题。所议所评,视野开阔,宏微并举,是湖南媒体当时的重
期刊
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剃度后,他的日本妻子携幼子赶到杭州灵隐寺,劝说丈夫回家。李叔同决心已定,只允许见最后一面。  薄雾下,西湖静,两舟对。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喊:“叔同——”李叔同答:“请叫我弘一”。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答:“爱,就是慈悲。”妻子闻后,黯然而去。  何谓慈悲?  弘一法师曾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便是对慈悲最好的释义
期刊
“妥协就妥协了,但并不等于一个人妥协了就是瓦解了。在我心里还是有标准的,只是把这个标准转化为一个更容易让大家去接受的方式。”  “大家都在问你怎么了?”我问张楚,他带着惊诧,几乎笑出声来。  “我没怎么啊?我只是更平和,更踏实。不会那么激烈了,激烈是只能去发泄,平和就是我能把情绪化解掉,让事物本身更好的东西体现出来。我不在乎别人接受不接受,我身边这样心态的人很多,就像是从一种理想的状态回到清醒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