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筚路蓝缕、生生不息。不想逮于近代,遭遇千年变局,儒家士人苦苦探寻救国之路,康有为在逐渐摸索和探寻之中,有了现代性的一些思想萌芽。他在时间性上打破儒家时间循环论,创立新“三世”说;在空间性上,他以中援西,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的理念改造儒家;在人的自由度上,他提出人权和人道原则,推行儒教运动。
关键词:儒家;现代性;康有为
现代性可分为三个维度,即时间性,开放性和自由度,分别对应时间,空间,人三个范畴,现代性是变动不居的,因时间、空间、人都是一个变量,也就是说相对于过去,总有现代性的发展要求。那么,要判断一个社会正走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判断的标准有三:一、在时间上,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意欲向前的,即时间的矢量方向是否是向前的。二、看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开放包容的。三、看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依于这样的标准,我们来看看康有为思想中所包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而认识其思想的伟大之处。
首先,在时间观念上,康有为不再把历史当做一乱一治的循环,认为美好之世在三代,而是大胆提出了进化的历史论和直线向前的时间观,而这恰恰切合了现代性的时间维度。具体来讲,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和儒家的《春秋公羊传》的“三统”“三世”说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形式,以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为内容的进化学说。同时,康有为还把其与中国儒家的“小康”和“大同”观结合起来,认为人类将沿着这条路径渐进发展。这种思想明显的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思想家的格局,显示了卓尔不群的眼光和气象。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思想已经不同于洋务派儒家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把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并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为儒学的时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此看出其厥功甚伟。
再次,我们从其改革方法上看,康有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略,先破后立,首先推出《新学伪经考》,意在破,指出现在所传之经书,乃王莽、刘歆所篡改之书,泯灭了孔子的原本之意,是伪经,这就为打破人们的泥古不化的保守心态,打破不能触碰的六经的权威,提倡变革提供了思想突破口。接着推出《孔子改制考》,意在立,提出孔子是变革的先师,孔子所述是孔子以托古之名,来提倡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的思想蕴含着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阿这两部书的推出,有力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康有为立足于清朝的实际提出了君主立宪、分权制衡和发扬民权三项主张。在君主立宪方面,康有为认为国家政体可分为专制、立宪、共和三种,专制之下,君与数大臣治其国,立宪之下,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所以清廷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的立宪主张,在尊君的前提下,推行西方的宪政,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分权制衡方面,康有为认为“泰西论政 ,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 ,有议政之官 ,有行政之官 ,有司法之官也……各守其官 ,而后体立事成”。①在发扬民权上,康有为认为“夫立宪君主与立宪民主之制,其民权同”,以此大力提倡民权。他认为君王的产生“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 ,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这样就打破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同时,他从“不忍之心”和“去苦求乐”的原则,推导出人权和人道原则,“欲以度我全世界之同胞而永救其痛苦焉,其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其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人皆天所生也,同为天之子,同此圆首方足之形,同在一种族之中,至平等也”,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念。
在中国巨变,如何对待儒家的问题上,康有为提出建立儒教的主张。康有为提出废八股,讲新学的同时,也认识到制度化儒家消亡的同时,应该如基督教一样,建立儒教,以维护民族认同,提升人的精神,抵御西方宗教的侵浸。
康有为推行的方法有上行和下行两条路线,上行即上书皇帝,推行设教。康有为言:“今若定律,必先去其国力,乃可免其要挟,莫若直与其教会交,吾亦设一教会以当之,与为交涉,与定和约,与定教律,亦在于变法也。”②行路线既是创立组织,加强宣传。如1896年在上海创设《时务报》,1897年创立“圣学会”,1898年在北京创立“保国会”,倡言“保国”“保教”。
总的来看,康有为实是儒家知识分子现代转型和引领风潮之第一人。从时间观念上,康有为有别于之前儒家知识分子动必言三代的法先王理念,而是以中国传统经典精髓为主,结合西方社会文化理念,创制出新的进化社会历史观,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使中国的发展脉搏与世界的发展步骤有了切合处和参照物。且这种以中国经典精髓为主,以西方的理念相参合,也为以后儒家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以后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范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续和例证,所以可称康有为为新儒家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在变革方法上,康有为即破又立,敢于指摘千年流传的经书俱伪经,且又称孔子为改制先师,可以说有极大的改革魄力和理论创新,也为维新思想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变革,往往纰漏较多,往往授人以柄,康有为遭受的攻击这一点较多。在具体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内容上,康有为同样发前人所未发,力倡立宪制衡民权,可谓引进西方政治文化达至天听,且广为推广之第一人。康有为的立宪思想突破了以往的洋务派的思想藩篱,大胆指出中国乃专制,欲富强当采西方进步之立宪制衡思想,这样就开了清政府和以后政府立宪之先河,宪法的神圣性于此奠定,以后各个政府无不以一部宪法首先来奠定自己的合法性,这一宪法制衡思想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民权思想的宏大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同样是第一人,康有为所揭示的君主是民众活动之中间人和见证人的思想,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又进了一步,已见契约论之端倪。其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天赋人权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此处的天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天,与西方的天赋人权不同,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而生发,这一思想切合了当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且已到达了思想的层面,是较前代进步的地方。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在康有为的政治和思想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乃是那个时代给予的个人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我们也需要指出来。在宪法制衡方面,康有为虽认识到了专制之害和清廷的腐败和颟顸,依然寄希望于这个专制政体来推行自己的立宪制衡主张,同时在实际操作上,为了政治斗争和推广的需要,把民权思想先雪藏一部分,把政治思想的落实阉割掉一部分,这样推出的思想显然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在落实上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主要的,他把立宪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落的专制政体上,希望他们让出自己的权势和富贵以行改革,结果与虎谋皮,虎必伤人,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维新失败。在民权发扬上面,虽然提出了自由平等,但如何落实,显然没有完整的构想和路径,在实践上也就落实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人权和民权似乎是通用的,没有做什么区分,但是后来由于民族的危亡日益加深,民族主义日益加深,民权日益彰显,而个人的人权却日渐式微,为以后中国发展的道路埋下了伏笔。最后,在儒教方面,康有为看到儒家在面对科举废除,士人解体,人民无所从之的情况下,提出了儒教的主张,可谓大有深意,如果结合西方的宗教改革,更可见他的深谋远虑和用心良苦。西方宗教改革,也同中国当时情景,也是要政教分离,消除宗教在世俗的地位,因为其在中世纪压迫过甚。可在西方,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前期的压迫和现在的分离,就在宗教身上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而是在精神领域和价值层面从新树立神的权威,而这时的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它不是败落了,而是加强了。无论是自身纯洁性上还是组织建设上,改造后的基督教都得到了净化和加强,后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此有深刻的关系,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正是由此发微。康有为的儒教运动,也与此类似,所以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的马丁.路德,并不为过。总之,康有为是我们中国自身土壤所培养的,具有儒家情怀的,能与时偕行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儒家知识分子。
注释:
①《南海康先生传》,《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
②《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7)[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3]许纪霖.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0.
[4]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M].济南:齐鲁书社, 2003.
关键词:儒家;现代性;康有为
现代性可分为三个维度,即时间性,开放性和自由度,分别对应时间,空间,人三个范畴,现代性是变动不居的,因时间、空间、人都是一个变量,也就是说相对于过去,总有现代性的发展要求。那么,要判断一个社会正走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判断的标准有三:一、在时间上,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意欲向前的,即时间的矢量方向是否是向前的。二、看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开放包容的。三、看此社会或思想是否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依于这样的标准,我们来看看康有为思想中所包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而认识其思想的伟大之处。
首先,在时间观念上,康有为不再把历史当做一乱一治的循环,认为美好之世在三代,而是大胆提出了进化的历史论和直线向前的时间观,而这恰恰切合了现代性的时间维度。具体来讲,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和儒家的《春秋公羊传》的“三统”“三世”说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形式,以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为内容的进化学说。同时,康有为还把其与中国儒家的“小康”和“大同”观结合起来,认为人类将沿着这条路径渐进发展。这种思想明显的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思想家的格局,显示了卓尔不群的眼光和气象。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思想已经不同于洋务派儒家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把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并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为儒学的时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此看出其厥功甚伟。
再次,我们从其改革方法上看,康有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略,先破后立,首先推出《新学伪经考》,意在破,指出现在所传之经书,乃王莽、刘歆所篡改之书,泯灭了孔子的原本之意,是伪经,这就为打破人们的泥古不化的保守心态,打破不能触碰的六经的权威,提倡变革提供了思想突破口。接着推出《孔子改制考》,意在立,提出孔子是变革的先师,孔子所述是孔子以托古之名,来提倡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的思想蕴含着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阿这两部书的推出,有力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康有为立足于清朝的实际提出了君主立宪、分权制衡和发扬民权三项主张。在君主立宪方面,康有为认为国家政体可分为专制、立宪、共和三种,专制之下,君与数大臣治其国,立宪之下,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所以清廷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的立宪主张,在尊君的前提下,推行西方的宪政,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分权制衡方面,康有为认为“泰西论政 ,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 ,有议政之官 ,有行政之官 ,有司法之官也……各守其官 ,而后体立事成”。①在发扬民权上,康有为认为“夫立宪君主与立宪民主之制,其民权同”,以此大力提倡民权。他认为君王的产生“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 ,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这样就打破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同时,他从“不忍之心”和“去苦求乐”的原则,推导出人权和人道原则,“欲以度我全世界之同胞而永救其痛苦焉,其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其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人皆天所生也,同为天之子,同此圆首方足之形,同在一种族之中,至平等也”,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念。
在中国巨变,如何对待儒家的问题上,康有为提出建立儒教的主张。康有为提出废八股,讲新学的同时,也认识到制度化儒家消亡的同时,应该如基督教一样,建立儒教,以维护民族认同,提升人的精神,抵御西方宗教的侵浸。
康有为推行的方法有上行和下行两条路线,上行即上书皇帝,推行设教。康有为言:“今若定律,必先去其国力,乃可免其要挟,莫若直与其教会交,吾亦设一教会以当之,与为交涉,与定和约,与定教律,亦在于变法也。”②行路线既是创立组织,加强宣传。如1896年在上海创设《时务报》,1897年创立“圣学会”,1898年在北京创立“保国会”,倡言“保国”“保教”。
总的来看,康有为实是儒家知识分子现代转型和引领风潮之第一人。从时间观念上,康有为有别于之前儒家知识分子动必言三代的法先王理念,而是以中国传统经典精髓为主,结合西方社会文化理念,创制出新的进化社会历史观,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使中国的发展脉搏与世界的发展步骤有了切合处和参照物。且这种以中国经典精髓为主,以西方的理念相参合,也为以后儒家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以后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范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续和例证,所以可称康有为为新儒家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在变革方法上,康有为即破又立,敢于指摘千年流传的经书俱伪经,且又称孔子为改制先师,可以说有极大的改革魄力和理论创新,也为维新思想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变革,往往纰漏较多,往往授人以柄,康有为遭受的攻击这一点较多。在具体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内容上,康有为同样发前人所未发,力倡立宪制衡民权,可谓引进西方政治文化达至天听,且广为推广之第一人。康有为的立宪思想突破了以往的洋务派的思想藩篱,大胆指出中国乃专制,欲富强当采西方进步之立宪制衡思想,这样就开了清政府和以后政府立宪之先河,宪法的神圣性于此奠定,以后各个政府无不以一部宪法首先来奠定自己的合法性,这一宪法制衡思想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民权思想的宏大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同样是第一人,康有为所揭示的君主是民众活动之中间人和见证人的思想,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又进了一步,已见契约论之端倪。其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天赋人权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此处的天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天,与西方的天赋人权不同,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而生发,这一思想切合了当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且已到达了思想的层面,是较前代进步的地方。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在康有为的政治和思想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乃是那个时代给予的个人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我们也需要指出来。在宪法制衡方面,康有为虽认识到了专制之害和清廷的腐败和颟顸,依然寄希望于这个专制政体来推行自己的立宪制衡主张,同时在实际操作上,为了政治斗争和推广的需要,把民权思想先雪藏一部分,把政治思想的落实阉割掉一部分,这样推出的思想显然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在落实上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主要的,他把立宪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落的专制政体上,希望他们让出自己的权势和富贵以行改革,结果与虎谋皮,虎必伤人,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维新失败。在民权发扬上面,虽然提出了自由平等,但如何落实,显然没有完整的构想和路径,在实践上也就落实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人权和民权似乎是通用的,没有做什么区分,但是后来由于民族的危亡日益加深,民族主义日益加深,民权日益彰显,而个人的人权却日渐式微,为以后中国发展的道路埋下了伏笔。最后,在儒教方面,康有为看到儒家在面对科举废除,士人解体,人民无所从之的情况下,提出了儒教的主张,可谓大有深意,如果结合西方的宗教改革,更可见他的深谋远虑和用心良苦。西方宗教改革,也同中国当时情景,也是要政教分离,消除宗教在世俗的地位,因为其在中世纪压迫过甚。可在西方,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前期的压迫和现在的分离,就在宗教身上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而是在精神领域和价值层面从新树立神的权威,而这时的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它不是败落了,而是加强了。无论是自身纯洁性上还是组织建设上,改造后的基督教都得到了净化和加强,后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此有深刻的关系,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正是由此发微。康有为的儒教运动,也与此类似,所以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的马丁.路德,并不为过。总之,康有为是我们中国自身土壤所培养的,具有儒家情怀的,能与时偕行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儒家知识分子。
注释:
①《南海康先生传》,《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
②《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7)[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3]许纪霖.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0.
[4]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M].济南:齐鲁书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