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班级建设是高校管理和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S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班级建设的特征及反映出的问题,对班级建设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解决的有效路径,为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学风;班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4
班级作为高校育人的基本單元,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组织载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高校班级内涵建设,更好地立德树人,把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健康、优秀的班级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1 学生基本特征
S大学位于西南地区贵州省,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比例约为33%,个别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可达50%以上。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因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相聚在一起,不同的民族身份、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学习状况等构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在S大学学生中,男生人数占全校总学生人数的37%,女生占比为63%,全校贫困认定学生占总人数的36%,农村户口学生占76%,城镇户口学生占24%。学生的经济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等,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前期体现出来,这个时期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沟通,修养和人格得到提高,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平衡。
2 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班级学风不扎实
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情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班级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清醒的认同感、大家的兴趣点往往是课外的其他方面。以宿舍为单位,往往某一个或几个学生出现不认真学习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其中。
以同年级同专业的5个班级某一学年的平均学分绩点(GPA)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最低分阶段(GPA为2.0-2.3)人数很少,主要集中在了4班和5班;高分阶段(GPA为3.3-4.0),1班人数较多,4班人数较少。2班成绩呈正态分布状态,波动最小,其他班级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状态,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班级成绩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1班GPA在3.3以上的有33人,在2.0-2.3之间的仅有1人,说明1班学习成绩整体较好,成绩结构合理,学风优良;4班GPA在3.3以上的只有6人,在5个班级里人数最少,在2.0-2.3之间的有5人,在5个班级里人数最多,整体成绩不太理想;3班成绩波动较大。
2.2 班级制度不健全
班级制度可以规范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保障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的维护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权益。班级制度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它可以引导个人和集体目标的实现,也可以调节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的分歧,从而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班级文化、班级风貌、班级学风、班级特色。目前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5后群体和00后群体,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基础、生源地不同,认知、思想和行为也会产生差异,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自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很便捷、高效,也导致学生们对班级制度认识和理解上的多角度化和多层次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班级的课堂考勤、宿舍安全卫生、课外活动等规章制度偏于笼统,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时,这些纪律和制度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差异而有机的变化,造成在执行时存在打折扣,不彻底的现象。
2.3 班级活动不丰富
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满足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要,提升学生团结互助的情感、激发拼搏向上的精神。但目前大学生热衷于小群体活动、社会活动或社团活动,对班级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传统的班级活动对低年级的学生还有吸引力,但高年级的学生缺乏参与的意愿。很多学生依赖心理很强,盲目从众,缺乏主动创新性。传统的班级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注重在集体层面进行教育,更多考虑的是集体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缺乏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关注。学生个体对多样化的班级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成为困扰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分学生对物质消费缺乏正确的认知,存在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习惯,甚至超前消费行为,攀比和虚弱心理,促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兼职和社交上。班级活动的不丰富,也导致班干部成员缺乏威信,班干部的带动作用普遍降低。
2.4 班级沟通不通畅
高校班级学生之间往往以宿舍为自然单位,以性格相投或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形成不同的生活小圈子或小群体,也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壁垒。班级内部的沟通一般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联系,除了上课时间外,班级以整体的形式汇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高年级班级较为普遍。班委之间往往也会因某些原因疏于沟通、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造成隔阂积累,分歧加大,引起班委之间甚至班级群体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发生。班级之间的沟通也缺乏有效性和连续性,一般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在需要的情况下,不同班级之间才会形成短期互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互动还仅限于各自的班委代表班级而互动。在每学年的评先评优过程中,少部分学生用有损公平的方式竞争名额,导致班级内部和谐关系被打破,进而引起一些不健康的竞争,进一步加重了同学之间的误解和分歧。
3 改进班级建设的具体路径
(1)班级学风是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风貌、理想信念等内在与外在的综合表现。好的学风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激发主观能动性。针对学风欠佳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可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习的信心。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在有效提高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情。班干部要带头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考虑根据班干部的日常表现以及民主评议,实行动态轮换制,使班级的组织架构良性运转,进而形成班级优秀学风的长效机制。 (2)班级制度关键在于执行,好的班级制度要符合班级情况、学生的不同特点、学校的环境,因地制宜、分时分类,班级制度才能体现出其蕴含的能量和效果。班级规章制度既是一种评价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平等、和谐、民主的班级制度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执行力,有助于学生诚信的养成、个人修养的提高、人生经验的习得。班级制度的健全不能只依靠辅导员和班干部等少数几个人来制定,而应该发挥班级集体的智慧共同制定并维护,班级制度也不是制定后就一成不变,要根据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3)如果把班级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单元,把班级的历程看作这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那么班级活动是丰富班级成员集体记忆的有效手段。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打破班级内部可能形成的小群体等沟通壁垒,增强集体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和载体,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增加学生们的班级归属感和认同度,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工协作,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还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班级活动中,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4)班级沟通需要辅导员发挥引领作用,辅导员是一个班级的“凝结核”,可以发挥业务能力和个人魅力,起到凝聚和示范的作用。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应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组织班级活动等不同的方式,搭建畅通轻松的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增强交流的自觉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思维特点也各有不同,可以建立学生在校表现文档,掌握学生学习、日常表现、思想状态等动态信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家庭和学校沟通联动机制。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采取新颖灵活的沟通方式,对班级事务可以通过民主评议的形式共同協商解决。
4 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状,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也应在发展中,遵循高校的建设规律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根据当前社会特征、学生特点并结合大学所处地区环境,具体分析对策,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我国高校班级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武北平.多元文化场域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7.
[3]于国良.新形势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2(29):31.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学风;班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4
班级作为高校育人的基本單元,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组织载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高校班级内涵建设,更好地立德树人,把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健康、优秀的班级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1 学生基本特征
S大学位于西南地区贵州省,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比例约为33%,个别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可达50%以上。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因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相聚在一起,不同的民族身份、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学习状况等构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在S大学学生中,男生人数占全校总学生人数的37%,女生占比为63%,全校贫困认定学生占总人数的36%,农村户口学生占76%,城镇户口学生占24%。学生的经济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等,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前期体现出来,这个时期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沟通,修养和人格得到提高,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平衡。
2 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班级学风不扎实
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情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班级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清醒的认同感、大家的兴趣点往往是课外的其他方面。以宿舍为单位,往往某一个或几个学生出现不认真学习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其中。
以同年级同专业的5个班级某一学年的平均学分绩点(GPA)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最低分阶段(GPA为2.0-2.3)人数很少,主要集中在了4班和5班;高分阶段(GPA为3.3-4.0),1班人数较多,4班人数较少。2班成绩呈正态分布状态,波动最小,其他班级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状态,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班级成绩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1班GPA在3.3以上的有33人,在2.0-2.3之间的仅有1人,说明1班学习成绩整体较好,成绩结构合理,学风优良;4班GPA在3.3以上的只有6人,在5个班级里人数最少,在2.0-2.3之间的有5人,在5个班级里人数最多,整体成绩不太理想;3班成绩波动较大。
2.2 班级制度不健全
班级制度可以规范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保障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的维护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权益。班级制度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它可以引导个人和集体目标的实现,也可以调节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的分歧,从而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班级文化、班级风貌、班级学风、班级特色。目前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5后群体和00后群体,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基础、生源地不同,认知、思想和行为也会产生差异,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自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很便捷、高效,也导致学生们对班级制度认识和理解上的多角度化和多层次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班级的课堂考勤、宿舍安全卫生、课外活动等规章制度偏于笼统,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时,这些纪律和制度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差异而有机的变化,造成在执行时存在打折扣,不彻底的现象。
2.3 班级活动不丰富
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满足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要,提升学生团结互助的情感、激发拼搏向上的精神。但目前大学生热衷于小群体活动、社会活动或社团活动,对班级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传统的班级活动对低年级的学生还有吸引力,但高年级的学生缺乏参与的意愿。很多学生依赖心理很强,盲目从众,缺乏主动创新性。传统的班级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注重在集体层面进行教育,更多考虑的是集体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缺乏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关注。学生个体对多样化的班级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成为困扰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分学生对物质消费缺乏正确的认知,存在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习惯,甚至超前消费行为,攀比和虚弱心理,促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兼职和社交上。班级活动的不丰富,也导致班干部成员缺乏威信,班干部的带动作用普遍降低。
2.4 班级沟通不通畅
高校班级学生之间往往以宿舍为自然单位,以性格相投或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形成不同的生活小圈子或小群体,也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壁垒。班级内部的沟通一般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联系,除了上课时间外,班级以整体的形式汇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高年级班级较为普遍。班委之间往往也会因某些原因疏于沟通、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造成隔阂积累,分歧加大,引起班委之间甚至班级群体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发生。班级之间的沟通也缺乏有效性和连续性,一般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在需要的情况下,不同班级之间才会形成短期互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互动还仅限于各自的班委代表班级而互动。在每学年的评先评优过程中,少部分学生用有损公平的方式竞争名额,导致班级内部和谐关系被打破,进而引起一些不健康的竞争,进一步加重了同学之间的误解和分歧。
3 改进班级建设的具体路径
(1)班级学风是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风貌、理想信念等内在与外在的综合表现。好的学风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激发主观能动性。针对学风欠佳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可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习的信心。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在有效提高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情。班干部要带头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考虑根据班干部的日常表现以及民主评议,实行动态轮换制,使班级的组织架构良性运转,进而形成班级优秀学风的长效机制。 (2)班级制度关键在于执行,好的班级制度要符合班级情况、学生的不同特点、学校的环境,因地制宜、分时分类,班级制度才能体现出其蕴含的能量和效果。班级规章制度既是一种评价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平等、和谐、民主的班级制度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执行力,有助于学生诚信的养成、个人修养的提高、人生经验的习得。班级制度的健全不能只依靠辅导员和班干部等少数几个人来制定,而应该发挥班级集体的智慧共同制定并维护,班级制度也不是制定后就一成不变,要根据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3)如果把班级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单元,把班级的历程看作这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那么班级活动是丰富班级成员集体记忆的有效手段。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打破班级内部可能形成的小群体等沟通壁垒,增强集体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和载体,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增加学生们的班级归属感和认同度,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工协作,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还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班级活动中,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4)班级沟通需要辅导员发挥引领作用,辅导员是一个班级的“凝结核”,可以发挥业务能力和个人魅力,起到凝聚和示范的作用。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应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组织班级活动等不同的方式,搭建畅通轻松的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增强交流的自觉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思维特点也各有不同,可以建立学生在校表现文档,掌握学生学习、日常表现、思想状态等动态信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家庭和学校沟通联动机制。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采取新颖灵活的沟通方式,对班级事务可以通过民主评议的形式共同協商解决。
4 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状,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也应在发展中,遵循高校的建设规律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根据当前社会特征、学生特点并结合大学所处地区环境,具体分析对策,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我国高校班级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武北平.多元文化场域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7.
[3]于国良.新形势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