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
1.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专门开设的学科,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任务中去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是社会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四、整合的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只有迅速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学习工具,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五、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丰富而高质量的、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能满足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要求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就无法普及和应用,更谈不上课程整合。
“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
1.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专门开设的学科,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任务中去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是社会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四、整合的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只有迅速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学习工具,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五、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丰富而高质量的、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能满足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要求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就无法普及和应用,更谈不上课程整合。
“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