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候立权的散文诗突破了散文诗不利于反映重大主题思想的局限,在时光和内心的追问中感受历史的沧桑、记忆的跳动,刻画黔地的生灵万物、前世因果。她的散文诗具有以小见大的高度、纯净的深度、坚韧的力度,扣动生命的琴弦,奏响诗意的乐歌。
关键词:候立权;沿河;散文诗;女性作家
候立权是沿河作家群散文诗代表作家之一,她善于运用丰富而又有内涵的意象,发挥暗示和想象的作用,使得感性之外有理性的存在,书写了自我孤独、纯净的灵魂。她从时光和世俗中撷取希望,用简单、平和、正直、善良来装饰自己的美丽,以温度去爱除“我”之外的一切,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姿态,来抒写生命的力度。她是一位纤细虔诚的琴手,琴声悠荡,余音绕梁,带领我們领略七色之外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一、以小写宏大,展现高度
候立权是一位乡土作家,她的散文诗源自地域,却又超越地域。她的笔下不仅描绘了黔地上万物生灵,而且表现了对人类历史这一的重大命题把握和自然规律的追寻。她的散文诗并不只是抒发在闺闱之中的细小情绪,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自然当中。她走进黔地之中的历史文化古城,去感受、去触摸历史的皱纹。她绝不甘于做“生活的小摆设”,而是用行走激发力量,用胸怀汇聚灵气。她生活在黔地的土壤里,聚焦到了故土上不同寻常的一些符号。如“大野之上,一个身长八尺肩宽臂厚的、肩扛五尺大刀的苗王正在练兵点将;一群鱼正被阳光引领,为苗士送去弹药和粮草”(《苗王城》)诗人还原了历史的存在,跳动的心灵在那一刹那和眼前之景、眼中之物实现了对话,在浩大的场面里见证了历史的遇见。
被铭记的不止有雕刻人像的历史,还有文字的丰碑。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个个令人心疼的故事,诗人倾听到了她们的故事。“触摸那些残缺的文字,我想洞开历史的画面去抚慰那些苦难的红颜,想逆着时光去看看那些被历史雕刻的生命的温度的冰点,想探究那些历史神圣的图腾嘴里的獠牙是怎样吸干人性的血脉”。(《贞洁牌坊,那些记忆性的疼痛》)诗人不仅仅在触摸文字,也在追问思考历史的斑点,疼痛可以消逝,但历史不能抹去。诗人借由文字让人们记住历史的沉重、生命的无奈。在回首向来萧瑟处,诗人在叩问、在击打,候立权作为一位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倾注其中。
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凸显主题思想。这些“小”是黔地之上的古城、村庄、人们,“大”是历史的过往和生命的光辉。候立权对思想内容高度的把握,很好地展现了文学“本土性”的真正内涵,在本土中扎根、在本土中生长、在本土中超越,展现出思想的高度。她的内心在历史印记里受到震撼,又站在人类共同记忆的主题这一高度上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以净刻灵魂,铸就深度
一位作家的个性很大程度上取决她的言说方式,言说方式在很大范围内比言说内容更引人入胜。候立权拥有独特的言说方式,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被她演化成两组意象群。一组是“野风”和“尘埃”。它们代表荒诞、疼痛、暴虐、肮脏。联想和暗示在她笔下潜伏,渲染、烘托在她文中发酵。这组意象对应的是现实世界的人性扭曲、以强欺弱、价值荒芜和异化。“风一波一波的,尘沙一波一波的,铺天盖地,天空充满了黑暗”(《渡不了众生就渡自己》)。而一切美好的象征是“雪”“孩子的瞳眼”。“在黑暗中与一场雪对视,佛如亘古之河,淌进我枯瘦的枝科,荒凉的村庄漾动波光”(《春雪,给我以浅草的温暖和爱》),雪是生命的源泉,是温暖和爱的象征,有了雪就拥有了破除黑暗的力量;雪孕育希望,清白透明,思念在雪中凝聚、梦在雪中生长,雪中剔透的世界最适合安放诗人干净的灵魂;雪的力量足以泅渡众生,使得尘埃无处可逃。“孩子的瞳眼”最天真明亮,尘世用尽一切方法试图侵蚀“我”的眼睛。这些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和喜恶褒贬,是情化的意象,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意世界。
作者最喜欢言说的莫过于孤独。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对孤独的独特品味。孤独是最值得个体思考的存在,对待孤独的态度展现了人生的深度。诗人不害怕孤独,她,接受孤独、享受孤独。孤独,是她生命的宣言。这种宣言把她和忍受不了孤独的浮躁者隔离开来;孤独,是她人生的架构。她用孤独扶持了自己,在明天的太阳升起之时包扎伤口,清醒出发。诗人是一个优秀的爆破者,选取了“孤独”这一最少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给害怕孤独的人的心灵开了一枪,直达心房。
孤独与黑夜总是相伴而生的,和一般的诗人不同,侯立权喜爱着黑夜。“我想斩断一些过往,一些无关有关的日子,任灵魂在水滴和黑色之间漫游,任思想在原野和夹缝中狂放。”(《另一种行走方式》)在黑夜中,诗人的思想得以奔驰,意志得以坚固。黑暗是世人的帮手,能够瓦解人心的贪婪和欲望;黑夜是诗人灵魂行走的通道。黑夜里,诗人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懂世界,坐在身旁的孤独促膝长谈。
不畏惧黑暗、不害怕孤独。这一切都来自于诗人内心的纯净。这种纯净可能是天生秉性,但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诗人在看懂看透世间的纷扰痛苦之后的一种内心的选择,用洁净无尘来确定自己、重新界定世界。人间烟火的熏染,难免使人瞳孔失色;人间世俗的侵扰,会折损人的灵性自然。人生繁杂,应该如何处之?诗人给予了我们答案。应以静观之。诗人描绘的几何之外的风景,正是由于内心拥有纯粹清净才能感受的到、触碰的到。纯粹的人,内心总是看得清晰,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诗人对于意象的把握,对于孤独和黑夜的言说,最终都归于内心纯净的选择。正如诗人所说“在无止境的黑暗中站立,孤独、守望那一丝清净,不用卑躬的姿势去迎合阳光的怜悯。放开心灵去享受静的极致,倾听风的诉说和苍鹰的歌声”(《灵魂的另一半》)诗人醉心于自身的纯净、内心的干净,以静净刻画自己的灵魂,方铸就生命的深度。
三、以韧添姿态,体现力度
散文诗集《七色之外》的魅力之处,还在于候立权作为女性作家所呈现的人生态度、生活姿态。王国维用气象来评价词,其实也可以说是词里包含的气场,诗人的独特气质造就了作品的张力和穿透力。透过侯立权的散文诗,我们看到的是笃定、坚韧、虔诚的人生姿态。
面对阴谋和贪婪,应该怎么做?一片雪花想用自己的洁白来覆盖尘埃,却孤独无援,一只流萤奔赴战场,却被蜘蛛的暗箭射下。一片雪花做不到,一只流萤做不到,一片坚韧的叶子却能做到。诗人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给予她无限力量的是信念,是思想。“一片叶子是坚硬的,刀砍斧削、风暴雷电都不会折服它坚定的思想,不能改变它净静的心灵。”(《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期待能遇见一群叶子,然后朝着春天的方向畅奔。正如诗人用自己的文字种下希望的种子,在你我的心田培育,期待生成又一个破土而出的坚韧。
野风肢解了梦,尘埃覆盖了人们的心灵。现实的喧嚣已经掩盖艾青嘶哑喉咙的歌唱。一个个彷徨无助的灵魂将何处安放?诗人没有隐忍,没有绝望。她选择做一只守望自然的鸟儿,用奔流的心脉和思想来耕耘希望。“只能保存那份柔软的坚定,让心灵的云霞在纯净的季节翔飞。我是一只守望自然的鸟,用自己的方式,耕耘青翠和明月,桑麻和竹酒。”(《我是一只守望自然的鸟》)。诗人用透亮的方向,透亮的胸怀来装载思想。正如她笔下流淌的“思想不死,如挥戈者的热血,怀念屈子和长剑。”(《心生皱褶》)
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匍匐在尘世的边缘。一位女性作家的柔软和坚韧在此展现无遗,作者是刚柔并济的融合体。对于崇高的信念和不死的思想,匍匐是她最虔诚的姿势;对于荒芜的心田,耕耘是她回答的最好方式。面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诗人内心是虔诚的,步伐是坚定的,双手是不断耕耘着的。这种匍匐和耕耘所展示的坚韧就是穿越一切的力量。如同朝圣者徒步登上天山,经历了寒风酷雪,一道彩虹穿过天际,展现的是风雨过后坚韧、灿烂之美。
此外,这些作品里拥有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如音符一般波动、跳跃。感觉和思想贯通,诗人自由的在两者之间驰骋,有时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感觉,哪些是思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在感物、体物、化物的过程中,实现了审美化的物象世界,作者将自己生命的温度传递给了读者,在七色之外、尘世之外还有一个如此明亮、秀丽、清澈、庄严灵魂的世界。
作者简介
向菲,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和铜仁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导师: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朱存红教授
关键词:候立权;沿河;散文诗;女性作家
候立权是沿河作家群散文诗代表作家之一,她善于运用丰富而又有内涵的意象,发挥暗示和想象的作用,使得感性之外有理性的存在,书写了自我孤独、纯净的灵魂。她从时光和世俗中撷取希望,用简单、平和、正直、善良来装饰自己的美丽,以温度去爱除“我”之外的一切,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姿态,来抒写生命的力度。她是一位纤细虔诚的琴手,琴声悠荡,余音绕梁,带领我們领略七色之外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一、以小写宏大,展现高度
候立权是一位乡土作家,她的散文诗源自地域,却又超越地域。她的笔下不仅描绘了黔地上万物生灵,而且表现了对人类历史这一的重大命题把握和自然规律的追寻。她的散文诗并不只是抒发在闺闱之中的细小情绪,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自然当中。她走进黔地之中的历史文化古城,去感受、去触摸历史的皱纹。她绝不甘于做“生活的小摆设”,而是用行走激发力量,用胸怀汇聚灵气。她生活在黔地的土壤里,聚焦到了故土上不同寻常的一些符号。如“大野之上,一个身长八尺肩宽臂厚的、肩扛五尺大刀的苗王正在练兵点将;一群鱼正被阳光引领,为苗士送去弹药和粮草”(《苗王城》)诗人还原了历史的存在,跳动的心灵在那一刹那和眼前之景、眼中之物实现了对话,在浩大的场面里见证了历史的遇见。
被铭记的不止有雕刻人像的历史,还有文字的丰碑。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个个令人心疼的故事,诗人倾听到了她们的故事。“触摸那些残缺的文字,我想洞开历史的画面去抚慰那些苦难的红颜,想逆着时光去看看那些被历史雕刻的生命的温度的冰点,想探究那些历史神圣的图腾嘴里的獠牙是怎样吸干人性的血脉”。(《贞洁牌坊,那些记忆性的疼痛》)诗人不仅仅在触摸文字,也在追问思考历史的斑点,疼痛可以消逝,但历史不能抹去。诗人借由文字让人们记住历史的沉重、生命的无奈。在回首向来萧瑟处,诗人在叩问、在击打,候立权作为一位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倾注其中。
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凸显主题思想。这些“小”是黔地之上的古城、村庄、人们,“大”是历史的过往和生命的光辉。候立权对思想内容高度的把握,很好地展现了文学“本土性”的真正内涵,在本土中扎根、在本土中生长、在本土中超越,展现出思想的高度。她的内心在历史印记里受到震撼,又站在人类共同记忆的主题这一高度上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以净刻灵魂,铸就深度
一位作家的个性很大程度上取决她的言说方式,言说方式在很大范围内比言说内容更引人入胜。候立权拥有独特的言说方式,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被她演化成两组意象群。一组是“野风”和“尘埃”。它们代表荒诞、疼痛、暴虐、肮脏。联想和暗示在她笔下潜伏,渲染、烘托在她文中发酵。这组意象对应的是现实世界的人性扭曲、以强欺弱、价值荒芜和异化。“风一波一波的,尘沙一波一波的,铺天盖地,天空充满了黑暗”(《渡不了众生就渡自己》)。而一切美好的象征是“雪”“孩子的瞳眼”。“在黑暗中与一场雪对视,佛如亘古之河,淌进我枯瘦的枝科,荒凉的村庄漾动波光”(《春雪,给我以浅草的温暖和爱》),雪是生命的源泉,是温暖和爱的象征,有了雪就拥有了破除黑暗的力量;雪孕育希望,清白透明,思念在雪中凝聚、梦在雪中生长,雪中剔透的世界最适合安放诗人干净的灵魂;雪的力量足以泅渡众生,使得尘埃无处可逃。“孩子的瞳眼”最天真明亮,尘世用尽一切方法试图侵蚀“我”的眼睛。这些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和喜恶褒贬,是情化的意象,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意世界。
作者最喜欢言说的莫过于孤独。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对孤独的独特品味。孤独是最值得个体思考的存在,对待孤独的态度展现了人生的深度。诗人不害怕孤独,她,接受孤独、享受孤独。孤独,是她生命的宣言。这种宣言把她和忍受不了孤独的浮躁者隔离开来;孤独,是她人生的架构。她用孤独扶持了自己,在明天的太阳升起之时包扎伤口,清醒出发。诗人是一个优秀的爆破者,选取了“孤独”这一最少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给害怕孤独的人的心灵开了一枪,直达心房。
孤独与黑夜总是相伴而生的,和一般的诗人不同,侯立权喜爱着黑夜。“我想斩断一些过往,一些无关有关的日子,任灵魂在水滴和黑色之间漫游,任思想在原野和夹缝中狂放。”(《另一种行走方式》)在黑夜中,诗人的思想得以奔驰,意志得以坚固。黑暗是世人的帮手,能够瓦解人心的贪婪和欲望;黑夜是诗人灵魂行走的通道。黑夜里,诗人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懂世界,坐在身旁的孤独促膝长谈。
不畏惧黑暗、不害怕孤独。这一切都来自于诗人内心的纯净。这种纯净可能是天生秉性,但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诗人在看懂看透世间的纷扰痛苦之后的一种内心的选择,用洁净无尘来确定自己、重新界定世界。人间烟火的熏染,难免使人瞳孔失色;人间世俗的侵扰,会折损人的灵性自然。人生繁杂,应该如何处之?诗人给予了我们答案。应以静观之。诗人描绘的几何之外的风景,正是由于内心拥有纯粹清净才能感受的到、触碰的到。纯粹的人,内心总是看得清晰,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诗人对于意象的把握,对于孤独和黑夜的言说,最终都归于内心纯净的选择。正如诗人所说“在无止境的黑暗中站立,孤独、守望那一丝清净,不用卑躬的姿势去迎合阳光的怜悯。放开心灵去享受静的极致,倾听风的诉说和苍鹰的歌声”(《灵魂的另一半》)诗人醉心于自身的纯净、内心的干净,以静净刻画自己的灵魂,方铸就生命的深度。
三、以韧添姿态,体现力度
散文诗集《七色之外》的魅力之处,还在于候立权作为女性作家所呈现的人生态度、生活姿态。王国维用气象来评价词,其实也可以说是词里包含的气场,诗人的独特气质造就了作品的张力和穿透力。透过侯立权的散文诗,我们看到的是笃定、坚韧、虔诚的人生姿态。
面对阴谋和贪婪,应该怎么做?一片雪花想用自己的洁白来覆盖尘埃,却孤独无援,一只流萤奔赴战场,却被蜘蛛的暗箭射下。一片雪花做不到,一只流萤做不到,一片坚韧的叶子却能做到。诗人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给予她无限力量的是信念,是思想。“一片叶子是坚硬的,刀砍斧削、风暴雷电都不会折服它坚定的思想,不能改变它净静的心灵。”(《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期待能遇见一群叶子,然后朝着春天的方向畅奔。正如诗人用自己的文字种下希望的种子,在你我的心田培育,期待生成又一个破土而出的坚韧。
野风肢解了梦,尘埃覆盖了人们的心灵。现实的喧嚣已经掩盖艾青嘶哑喉咙的歌唱。一个个彷徨无助的灵魂将何处安放?诗人没有隐忍,没有绝望。她选择做一只守望自然的鸟儿,用奔流的心脉和思想来耕耘希望。“只能保存那份柔软的坚定,让心灵的云霞在纯净的季节翔飞。我是一只守望自然的鸟,用自己的方式,耕耘青翠和明月,桑麻和竹酒。”(《我是一只守望自然的鸟》)。诗人用透亮的方向,透亮的胸怀来装载思想。正如她笔下流淌的“思想不死,如挥戈者的热血,怀念屈子和长剑。”(《心生皱褶》)
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匍匐在尘世的边缘。一位女性作家的柔软和坚韧在此展现无遗,作者是刚柔并济的融合体。对于崇高的信念和不死的思想,匍匐是她最虔诚的姿势;对于荒芜的心田,耕耘是她回答的最好方式。面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诗人内心是虔诚的,步伐是坚定的,双手是不断耕耘着的。这种匍匐和耕耘所展示的坚韧就是穿越一切的力量。如同朝圣者徒步登上天山,经历了寒风酷雪,一道彩虹穿过天际,展现的是风雨过后坚韧、灿烂之美。
此外,这些作品里拥有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如音符一般波动、跳跃。感觉和思想贯通,诗人自由的在两者之间驰骋,有时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感觉,哪些是思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在感物、体物、化物的过程中,实现了审美化的物象世界,作者将自己生命的温度传递给了读者,在七色之外、尘世之外还有一个如此明亮、秀丽、清澈、庄严灵魂的世界。
作者简介
向菲,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和铜仁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导师: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朱存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