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细心观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启发方向,深入了解学生。有效启发思维,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照应深化,教书育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学习主体 启人心智 引人深思 促人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091-01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当他们未想通时给予启发,当他们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予开导。孔子本人十分善于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启发方向
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阶梯可循,知识点的分布也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以定律或定理的形式依附在學科系统之上,而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课文既是语文知识的例子,其本身又附载着若干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材说明》和《考试说明》,了解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阶段目标乃至各单元各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而不至于无的放矢,漫无目标地引导。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各篇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2.深入了解学生,有效启发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细心观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相应地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启发诱导,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有所侧重,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有所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就更能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投入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3.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应该怎样设置问题呢?一般说来,设置问题力求少而精,难易适度。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鲁迅的文章一向以广博深邃著称,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处处有问题,处处有埋伏,但围绕教学目标,也只要简略地设置几个问题:①文中引陶潜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诗应该如何解释?是否同意课本中的注释?②找出文中精警的句段。③体味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了”?④文中写刘和珍的微笑,一共写了几次?为何要这样反复?反复在修辞上起什么作用?其中前两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格,第①个问题,课文注释说鲁迅引陶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等等,显得牵强附会了些,由此告诉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第②个问题,引导学生把精警句段都找出来,加以分析品味,并朗读背诵下来。后两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细致深入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有利于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深化,从第③个问题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何要写作本文,看出其非常悲愤的心情,作者正是以悲愤的心情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针线细密,全文七个部分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第④个问题,一共写了五次刘和珍的微笑,这样反复写,一是纠正人们的偏见,包括作者自己,以为敢于反抗的女子,一定多多少少总有些桀骜不驯,二是写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可爱,寄托了作者深深的哀悼之情,再一个是反驳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
4.照应深化,教书育人
启发式教学,还要十分注意教学的前后呼应,要准备教学的不断深化,不断反复照应,不断有新境界新高度,让学生感到如泛舟九曲,一路棹歌,峰回路转,山光水色,目不暇接。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关于起兴和渲染,起兴手法可举《诗经》为例,温习一下赋比兴的手法;气氛的渲染可回顾鲁迅的《祝福》和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怎样反复地写雪,起什么作用?关于文中焦刘悲剧、婆媳不和,学生往往只知道说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教师应深入引导,特别是婆媳不和,可以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个亘古常存的大问题,古代婆媳多不和睦,现在也不少。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揭示,如《红楼梦》中的凤姐和邢夫人;茅盾小说《寒夜》中婆媳也一直不和,互相埋怨;曹禺戏剧《原野》里的婆媳,更是怨毒到想互相残害的地步。教师可提问引起深思:“为什么婆媳很难相处呢?在现代如何比较圆满地解决婆媳不和这一问题?”这是值得学生深深思考的,因为他们将来也要为人夫为人妇,也要面对这一问题。教古诗文,不能只是机械地分析问题,也不能只是替古人担忧,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5.结束语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目地在于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促人感悟,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养成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学习主体 启人心智 引人深思 促人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091-01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当他们未想通时给予启发,当他们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予开导。孔子本人十分善于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启发方向
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阶梯可循,知识点的分布也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以定律或定理的形式依附在學科系统之上,而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课文既是语文知识的例子,其本身又附载着若干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材说明》和《考试说明》,了解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阶段目标乃至各单元各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而不至于无的放矢,漫无目标地引导。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各篇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2.深入了解学生,有效启发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细心观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相应地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启发诱导,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有所侧重,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有所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就更能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投入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3.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应该怎样设置问题呢?一般说来,设置问题力求少而精,难易适度。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鲁迅的文章一向以广博深邃著称,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处处有问题,处处有埋伏,但围绕教学目标,也只要简略地设置几个问题:①文中引陶潜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诗应该如何解释?是否同意课本中的注释?②找出文中精警的句段。③体味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了”?④文中写刘和珍的微笑,一共写了几次?为何要这样反复?反复在修辞上起什么作用?其中前两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格,第①个问题,课文注释说鲁迅引陶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等等,显得牵强附会了些,由此告诉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第②个问题,引导学生把精警句段都找出来,加以分析品味,并朗读背诵下来。后两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细致深入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有利于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深化,从第③个问题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何要写作本文,看出其非常悲愤的心情,作者正是以悲愤的心情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针线细密,全文七个部分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第④个问题,一共写了五次刘和珍的微笑,这样反复写,一是纠正人们的偏见,包括作者自己,以为敢于反抗的女子,一定多多少少总有些桀骜不驯,二是写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可爱,寄托了作者深深的哀悼之情,再一个是反驳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
4.照应深化,教书育人
启发式教学,还要十分注意教学的前后呼应,要准备教学的不断深化,不断反复照应,不断有新境界新高度,让学生感到如泛舟九曲,一路棹歌,峰回路转,山光水色,目不暇接。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关于起兴和渲染,起兴手法可举《诗经》为例,温习一下赋比兴的手法;气氛的渲染可回顾鲁迅的《祝福》和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怎样反复地写雪,起什么作用?关于文中焦刘悲剧、婆媳不和,学生往往只知道说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教师应深入引导,特别是婆媳不和,可以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个亘古常存的大问题,古代婆媳多不和睦,现在也不少。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揭示,如《红楼梦》中的凤姐和邢夫人;茅盾小说《寒夜》中婆媳也一直不和,互相埋怨;曹禺戏剧《原野》里的婆媳,更是怨毒到想互相残害的地步。教师可提问引起深思:“为什么婆媳很难相处呢?在现代如何比较圆满地解决婆媳不和这一问题?”这是值得学生深深思考的,因为他们将来也要为人夫为人妇,也要面对这一问题。教古诗文,不能只是机械地分析问题,也不能只是替古人担忧,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5.结束语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目地在于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促人感悟,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养成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