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引导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过程和方法不同了,实现的目标增加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
二、理论支持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给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指明了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叶老强调,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要坚决改变那种“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情景。“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是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如何创造优化的数学课堂,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基于以上理论,经过多次尝试我发现(小学中高年级):有效地课堂复习是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情况的良好反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尝试
有效地课堂复习,是教学过程做到每一节课都要复习上一节课的要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上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学生通过回忆这一两个要点,来达到对过去内容的复习与回顾。
复习方略:第二节课复习第一节课要点,第三节课复习一、二节课的要点,第四节课复习一、二、三课的要点……。第二单元开始复习一次第一单元的要点。然后第二单元重复第一单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如遇到过去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再次复习。形成“旧知反馈——自主探索——主动交流——新知反馈”教学模式。
课堂结构为六个步骤:1、有效复习,2、新知预习,3、效果展示,4、教师释疑,5、反馈练习,6、回顾总结。
复习大约:5——8分钟,复习的内容主要是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课题的类型,重要概念,解题思路等。预习大约:3——5分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教学主张,“教”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则是教学方法问题,“不需要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学生充分预习(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展示大约:5——8分钟,让差、中、好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知道的或有疑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积极表达、理解正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会更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展示交流,反馈出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教学。
教师系统引导分析重难点:10分钟,教师的系统引导和分析重点就是在教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法,老师是怎样看待和理解书上内容的,对于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要蜻蜓点水似的教学,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要重点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练习大约:5——8分钟,反馈练习:练习的命题分为三个层次:巩固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能力。巩固知识的命题主要是结合课本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运用的命题应结合课本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提高能力的命题应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反馈练习的时间掌握在十分钟以内。
回顾总结本课要点:2分钟。在回顾总结本课要点时,联系和比较它与上一节课的关系。总结归纳: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四、思考与感悟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仅仅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故新知形成的阶段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时,必须经常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综合运用。
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真正的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和新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过程和方法不同了,实现的目标增加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
二、理论支持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给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指明了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叶老强调,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要坚决改变那种“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情景。“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是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如何创造优化的数学课堂,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基于以上理论,经过多次尝试我发现(小学中高年级):有效地课堂复习是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情况的良好反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尝试
有效地课堂复习,是教学过程做到每一节课都要复习上一节课的要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上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学生通过回忆这一两个要点,来达到对过去内容的复习与回顾。
复习方略:第二节课复习第一节课要点,第三节课复习一、二节课的要点,第四节课复习一、二、三课的要点……。第二单元开始复习一次第一单元的要点。然后第二单元重复第一单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如遇到过去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再次复习。形成“旧知反馈——自主探索——主动交流——新知反馈”教学模式。
课堂结构为六个步骤:1、有效复习,2、新知预习,3、效果展示,4、教师释疑,5、反馈练习,6、回顾总结。
复习大约:5——8分钟,复习的内容主要是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课题的类型,重要概念,解题思路等。预习大约:3——5分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教学主张,“教”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则是教学方法问题,“不需要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学生充分预习(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展示大约:5——8分钟,让差、中、好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知道的或有疑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积极表达、理解正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会更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展示交流,反馈出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教学。
教师系统引导分析重难点:10分钟,教师的系统引导和分析重点就是在教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法,老师是怎样看待和理解书上内容的,对于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要蜻蜓点水似的教学,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要重点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练习大约:5——8分钟,反馈练习:练习的命题分为三个层次:巩固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能力。巩固知识的命题主要是结合课本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运用的命题应结合课本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提高能力的命题应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反馈练习的时间掌握在十分钟以内。
回顾总结本课要点:2分钟。在回顾总结本课要点时,联系和比较它与上一节课的关系。总结归纳: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四、思考与感悟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仅仅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故新知形成的阶段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时,必须经常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综合运用。
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真正的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和新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