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贺兰山先民的岩画艺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文章从自然崇拜、巫术崇拜、首领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崇拜因由),逐个分析其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理性因素与社会意识;从而进一步探讨偶然或必然建立起的社会风险分散体制,及其内在风险分散诉求。分析了自然环境对远古先民的影响,同时运用现代的概率论,对于远古先民的社会风险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社会体制的起源、原始宗教及先民对于风险控制的内在诉求做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字:贺兰山先民 岩画艺术 崇拜 风险分散 社会体制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10-03
一、考证岩画的意义
在概率论诞生后紧接着产生了一种金融工具——保险业。保险是基于大数定律及数理统计对风险进行赔付,以降低风险对单个市场主体的冲击力。风险厌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那么,风险规避意识的源头不仅仅是来源于个体的认识,更确切的说是源于人类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为解决这种不幸,社会政治体制以及其他相应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被一步步构建起来,以规避社会风险。岩画是记录人类早期活动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为数不多的原始人类文献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始社会对于风险所持有的态度。
就其本身而言,岩画是远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凿刻和彩绘在岩石上的图画。它以其大体类似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分布在世界各大洲70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岩画的内容揭示了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劳动样式、经济生活、精神追求和美学倾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岩画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福建、香港、台湾、江苏等地。而宁夏贺兰山是我国唯一建有岩画博物馆的岩画区,贺兰山口有岩画6000余幅{1}。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距今3ka至10ka的人类活动。{2}根据方修琦等的研究整理气温(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在距今3ka至10ka的时间跨度内平均气温较现代略高,全国范围内气温波动较大,8.9ka至4.0ka为全新世大暖期。{3}所以,远古时期中国大陆上属于海洋性气候,加之贺兰山的贺兰口为东南——西北走向,故而形成迎风坡,使得当地降水量得以充分保证。这为贺兰山先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从而保证了当地先民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
贺兰山岩画内容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巫术崇拜、首领崇拜、生殖崇拜等。因此,本文将以上述四种各具特点的崇拜进行分析,以证明其社会风险控制意识进行探究。
二、贺兰山先民社会体制的双重风险控制机制演变
1.社会体制的内在风险调节机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以及狩猎随捕獵人数上升所致的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先民不得不面临食物衣物青黄不接,以及灾难突发造成的巨额损失,即私人风险。私人风险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事件,一般不会产生社会性影响。{4}经济主体若没有加入社会团体中,即自然状态下的主体最为典型。农业(此指狩猎业或畜牧业)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私人损失风险,若完全由私人承担(视为私人风险),则会有私人由于风险过度集中所致损失无法承担的问题;若群体性私人风险得不到控制,则会造成新一轮的萧条和饥荒。
贺兰山先民经济可以视为贫困经济,其特点是,共性的即人均收入较低以及收入的易波动性。加之中国自古就有“三岁一饥”的规律,同时远古社会经济十分薄弱,生产能力低下。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缺乏医疗条件,同时婴儿死亡率高,人口寿命预期短,造成人口自然增值率低以及劳动力长期短缺。一般而言,贫困经济中收入的易波动性有这样两层含义,首先,收入波动的振幅相对于收入本身的比例较大;其次,贫困经济中的收入波动往往是逆向冲击(adverse shock),它将给原本就属于贫困群体中的人们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低收入贫困人口拥有的资产数量很少,因而抵御收人波动逆向冲击的能力也大大降低。所以针对于这样无可避免的社会性集体性风险,代价不仅仅是失去当期作物或产品,更重要的是随时会由于暴雪或者洪水造成大范围饥馑或者更严重地造成范围性的部落灭亡。
而问题的解决随着自然状态下的经济主体逐渐融合为部落,即进入社会。这里有必要引述洛克先生的理论: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正如可以支配立法权本身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自然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社会以及其中的每一个成员。{5}而此处的法律亦即本文中所指的社会体制。进入社会后的自然状况下的经济主体的私人风险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而同时私人风险上升为社会风险而经济主体亦将其自然权利交予社会。则风险转嫁由社会承担(视为公共风险),会发生由于社会蝴蝶效应引发的社会个体的整体性风险,使得风险规避体系失灵。故而部落的首领即当时的政府机构,出面协调并承担风险,因其有对部落社会风险的分散的能力将个体(私人)风险分散至每一位族人。
同时,由于部落的人口较多能够产生社会分工,而社会的分工使得劳动配置多样化,同时虽然多样化的劳动配置会带来对于产量本身的一定损失,但是出现气象灾害或者其它由于季节性的粮食短缺造成的饥荒的风险得以分散,可见部落本身生产的多样化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部落首领对于私人风险的分散造成整个部族对于首领的崇敬,对于首领本身根据组织学理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一定是整个部落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分子。
狩猎业的不稳定性逐渐使得部落首领意识到,畜牧可以通过人为的控制对牲畜进行繁殖,以达到食物供给趋于稳定,而对于牲畜的驯化是经过部族无数代人的努力所致的结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狩猎经济后期,已出现了狩猎、放牧并重的局面。但在畜牧经济发达时期以畜牧业居主导地位。{6}而贺兰山岩画中的《骑马出牧图》、《赶驼图》、《归牧图》、《牧牛图》证明了当时畜牧业的长足发展,以致衍生出骑术这样的技艺。而骑术使得贺兰山先民的行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促使了与外界的交流,进而不断提升贺兰山先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贺兰山的大手和小手岩画{7}之间签订的一份部落契约,也说明了当时存在部族战争,以及契约的形成,而当时契约的维系是依附于巫术的力量。
在社会稳定的时期的确如上文所述。但是如果部落风险过大就会产生新的风险——部族战争。部族战争的外部条件,例如:降温造成的动物南迁,暴风雪,山洪暴发,都会对部落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人口减员、粮食匮乏、瘟疫等。而对于部落首领而言扩大草场范围是其政治军事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分析古代气候与战争可以发现气温降低是古代动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除小规模冲突外,大规模人口减员的战争都出现在气温降低的时期。所以,发动大规模部落战争其内在原因都有气温降低所致。具体而言,是由于全国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牧草等种植线南移,原先的丰美的草场成为荒凉戈壁。因此,食物供给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是一种高效的供求均衡调节机制,在食物供给严重短缺的非均衡条件下,人类自救主要措施就是抢夺粮食。所以,部落战争便在这样一种供需矛盾下开展。最终使得供需重新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那么,无论何方获胜都会解决一方或双方的经济困难。双方由于人口量超过生活资料,人口减员使得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量降低,其部族过剩人口在战争中死亡。若死亡数量不足以缓解社会的供需矛盾将会继续发动战争。不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战败方的难民的私人风险转嫁至战胜部族的公共风险体系中。而战胜族群的公共风险得以降低,即由于吸纳投降的难民所致的人口增加,以降低其族群被周边势力吞并的风险。同时由于领土的扩大,所遭致的风险扩大(例如,周边势力的觊觎)。所以对于战胜部落而言,更广阔的土地,对于人口增殖具有积极作用,而吸纳战败难民又促进恢复生产力。如果说部族的公共风险分散能力是第一层次的社会保险,那么由于部族战争、吞并,对于地区内的每个族群的饥荒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胜部落对于新的领地履行其政府职能——灾后重建以及灾后救济,以分散私人风险。或者,可以这样定义:先民社会第二层次社会保险在部族之间进行调节,其方式主要以联合、战争、吞并等手段,进行部族间的公共风险的再保险机制。
2.原始宗教的风险控制对象及意义。据学者考证,认为远古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好奇而产生了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的基础是社会中存在非生产性的神职人员,并且社会足以供养这些非生产性的人员。
早期从事贺兰山岩画研究的学者认为,贺兰山岩画是部落中个别人在劳动生产的闲暇即兴创作的。而后期的学者则认为:(1)首先岩画数量众多,制作精良且内涵丰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制作出这样的岩画绝非易事。(2)岩画“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艺术家那么悠闲。岩画最初目的应出自于巫术的需求,而最初的构图形成后需要无数群众的反复描摹”{8}。可以肯定的一点,在当时社会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且不稳定的狩猎业畜牧业并存的社会中,集体性生产活动是先民的主要目标。而岩画这种艺术行为也必将围绕这一社会主题,主观唯心间接地以巫术祈祷农业增收,神灵庇佑。
根据贺兰山先民所处的环境分析:在当时社会资料匮乏的条件下,由于当时气候暖湿,贺兰山的贺兰口为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谷故而形成迎风坡,较易形成山洪暴发;另外由于寒潮所致的气温骤降,有大雪天气。据图1周期性降温与寒潮叠加,瘟疫、野兽袭击等灾难对于贺兰山各族群部落均为巨大的灾难,同时贺兰山先民意识到太阳无与伦比的力量,草木枯荣,生物的迁徙都与太阳有脱不开的干系,而贺兰山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就是表现先民对于自然无比崇敬与畏惧的证据。
那么,在贺兰山先民中的一些投机者或者巫祝,会将这种现象归于神鬼之说。先民为了下一次不再发生种惨剧,产生了对太阳神或者其他神灵进行祭祀以期能有一个和平丰收的年景的精神诉求。而先前的投机者或者智者将之上升为多神教并产生了祭祀时的巫术礼仪。而这对于心灵受到重创的远古先民们,原始宗教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使先民的心理有了归宿感。而在宗教诞生前,我们可以预想,先民的惴惴不安以及惊慌失措,将导致生产活动的无法继续。原始宗教的诞生规避了先民们采取集体性的极端行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前瞻性的思想控制与保护。
在长期影响下,贺兰山先民逐渐对原始宗教产生依赖感,对天灾人祸有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使得先民们每一次在灾后都能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渐渐地,以岩画祭天的宗教活动形成了一种机制。而对于水源或者其它不确定因素的恐慌。先民则利用面具图腾,以达到“以厄制厄”、“斩妖驱邪”、“请神降神”的功能。至今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仍还保留着面具的习俗和功能{9}。面具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先民对于各种超自然力的崇拜,并且缓解了先民对于无法解释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恐慌。原始宗教具有使社会不致在不可控灾难性风险面前发生社会因恐慌而崩溃的功能。原始宗教形成了社会的第二重风险控制手段。
三、生殖崇拜与人类族群繁衍所面临的风险
根据人面像岩画的研究,有人认为“世界上99%的人面像岩画都与生殖崇拜有关”{10}。而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多少在征战、生产、狩猎等重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茹毛饮血、近亲婚配及各种疾病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所以,保证氏族繁衍、人口壮大是当时部落的第一要务,而生殖崇拜恰恰就是顺应了这个要求,成为那个时代部落文化的一大主题。因为,部落人口的多寡决定部落的实力,扩大人口基数是先民的本能意识。而对于人口可求的贺兰山原始部族,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对生的祈福、对死的敬畏。
面对自然力量的无可奈何,贺兰山先民如何应对种族灭绝的风险呢?那么,将部落扩大,并且延伸到其它地区,将风险分散,将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四、总结
贺兰山岩画及其所反映的贺兰山先民文化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例如弓箭的发明,以及由狩猎业转为畜牧业,从总体上降低了社会遇到的农业风险的冲击强度,因为剩余的劳动成果将是原始社会的第一层保障。
由于社会分工的形成,专业化的工匠以及猎手使得食物获取效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社会物资结余。而由于部落的形成,生产的多样性使得单一生产所致的系统性风险得到分散。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神职人员,以及部落上层建筑。由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远古先民会产生相应的消极心态,而这样心态的延续会使社会进一步陷入危机。原始宗教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而部落上层建筑的产生,更好地降低了私人风险,将私人风险变成公共风险,从而有效地使风险分散。
部族战争对于人口的重新均衡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一部族的公共风险过高以至于失控时,其余部族扮演了再保险的角色。这又降低了人类整个的系统性风险。
远古先民对于风险的厌恶成为政府这样一个公共服務性机构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政府的许多职能都事关风险分散,从社会结构的调整到货币制度,从各个角度对社会进行调控,其目的是使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再保险机构又进一步使政府的公共风险降低。
我们可以确认,原始宗教的形成有很大原因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给予神学意义的解释,是为了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待进步的现在,宗教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注释:
{1}李建平.岩画:贺兰山文化之魂[J]
{2}李荣成,王旭,张建国等.贺兰山岩画精品解读[M].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200915
{3}方修琦,侯光良.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J].地理科学,2011,31(4):38
{4}都阳.风险分散与非农劳动供给——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46
{5}约翰·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3
{6}成城,卫忠.贺兰山岩画与古代猎牧经济[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3,15(4):88
{7}周贵.贺兰山岩画研究[D].2008:29
{8}王国敏,周庆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求索,2008:48
{9}百度百科.贺兰山岩画
{10}蔡秀华.贺兰山岩画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03.02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责编:若佳)
关键字:贺兰山先民 岩画艺术 崇拜 风险分散 社会体制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10-03
一、考证岩画的意义
在概率论诞生后紧接着产生了一种金融工具——保险业。保险是基于大数定律及数理统计对风险进行赔付,以降低风险对单个市场主体的冲击力。风险厌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那么,风险规避意识的源头不仅仅是来源于个体的认识,更确切的说是源于人类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为解决这种不幸,社会政治体制以及其他相应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被一步步构建起来,以规避社会风险。岩画是记录人类早期活动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为数不多的原始人类文献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始社会对于风险所持有的态度。
就其本身而言,岩画是远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凿刻和彩绘在岩石上的图画。它以其大体类似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分布在世界各大洲70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岩画的内容揭示了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劳动样式、经济生活、精神追求和美学倾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岩画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福建、香港、台湾、江苏等地。而宁夏贺兰山是我国唯一建有岩画博物馆的岩画区,贺兰山口有岩画6000余幅{1}。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距今3ka至10ka的人类活动。{2}根据方修琦等的研究整理气温(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在距今3ka至10ka的时间跨度内平均气温较现代略高,全国范围内气温波动较大,8.9ka至4.0ka为全新世大暖期。{3}所以,远古时期中国大陆上属于海洋性气候,加之贺兰山的贺兰口为东南——西北走向,故而形成迎风坡,使得当地降水量得以充分保证。这为贺兰山先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从而保证了当地先民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
贺兰山岩画内容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巫术崇拜、首领崇拜、生殖崇拜等。因此,本文将以上述四种各具特点的崇拜进行分析,以证明其社会风险控制意识进行探究。
二、贺兰山先民社会体制的双重风险控制机制演变
1.社会体制的内在风险调节机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以及狩猎随捕獵人数上升所致的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先民不得不面临食物衣物青黄不接,以及灾难突发造成的巨额损失,即私人风险。私人风险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事件,一般不会产生社会性影响。{4}经济主体若没有加入社会团体中,即自然状态下的主体最为典型。农业(此指狩猎业或畜牧业)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私人损失风险,若完全由私人承担(视为私人风险),则会有私人由于风险过度集中所致损失无法承担的问题;若群体性私人风险得不到控制,则会造成新一轮的萧条和饥荒。
贺兰山先民经济可以视为贫困经济,其特点是,共性的即人均收入较低以及收入的易波动性。加之中国自古就有“三岁一饥”的规律,同时远古社会经济十分薄弱,生产能力低下。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缺乏医疗条件,同时婴儿死亡率高,人口寿命预期短,造成人口自然增值率低以及劳动力长期短缺。一般而言,贫困经济中收入的易波动性有这样两层含义,首先,收入波动的振幅相对于收入本身的比例较大;其次,贫困经济中的收入波动往往是逆向冲击(adverse shock),它将给原本就属于贫困群体中的人们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低收入贫困人口拥有的资产数量很少,因而抵御收人波动逆向冲击的能力也大大降低。所以针对于这样无可避免的社会性集体性风险,代价不仅仅是失去当期作物或产品,更重要的是随时会由于暴雪或者洪水造成大范围饥馑或者更严重地造成范围性的部落灭亡。
而问题的解决随着自然状态下的经济主体逐渐融合为部落,即进入社会。这里有必要引述洛克先生的理论: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正如可以支配立法权本身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自然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社会以及其中的每一个成员。{5}而此处的法律亦即本文中所指的社会体制。进入社会后的自然状况下的经济主体的私人风险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而同时私人风险上升为社会风险而经济主体亦将其自然权利交予社会。则风险转嫁由社会承担(视为公共风险),会发生由于社会蝴蝶效应引发的社会个体的整体性风险,使得风险规避体系失灵。故而部落的首领即当时的政府机构,出面协调并承担风险,因其有对部落社会风险的分散的能力将个体(私人)风险分散至每一位族人。
同时,由于部落的人口较多能够产生社会分工,而社会的分工使得劳动配置多样化,同时虽然多样化的劳动配置会带来对于产量本身的一定损失,但是出现气象灾害或者其它由于季节性的粮食短缺造成的饥荒的风险得以分散,可见部落本身生产的多样化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部落首领对于私人风险的分散造成整个部族对于首领的崇敬,对于首领本身根据组织学理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一定是整个部落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分子。
狩猎业的不稳定性逐渐使得部落首领意识到,畜牧可以通过人为的控制对牲畜进行繁殖,以达到食物供给趋于稳定,而对于牲畜的驯化是经过部族无数代人的努力所致的结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狩猎经济后期,已出现了狩猎、放牧并重的局面。但在畜牧经济发达时期以畜牧业居主导地位。{6}而贺兰山岩画中的《骑马出牧图》、《赶驼图》、《归牧图》、《牧牛图》证明了当时畜牧业的长足发展,以致衍生出骑术这样的技艺。而骑术使得贺兰山先民的行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促使了与外界的交流,进而不断提升贺兰山先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贺兰山的大手和小手岩画{7}之间签订的一份部落契约,也说明了当时存在部族战争,以及契约的形成,而当时契约的维系是依附于巫术的力量。
在社会稳定的时期的确如上文所述。但是如果部落风险过大就会产生新的风险——部族战争。部族战争的外部条件,例如:降温造成的动物南迁,暴风雪,山洪暴发,都会对部落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人口减员、粮食匮乏、瘟疫等。而对于部落首领而言扩大草场范围是其政治军事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分析古代气候与战争可以发现气温降低是古代动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除小规模冲突外,大规模人口减员的战争都出现在气温降低的时期。所以,发动大规模部落战争其内在原因都有气温降低所致。具体而言,是由于全国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牧草等种植线南移,原先的丰美的草场成为荒凉戈壁。因此,食物供给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是一种高效的供求均衡调节机制,在食物供给严重短缺的非均衡条件下,人类自救主要措施就是抢夺粮食。所以,部落战争便在这样一种供需矛盾下开展。最终使得供需重新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那么,无论何方获胜都会解决一方或双方的经济困难。双方由于人口量超过生活资料,人口减员使得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量降低,其部族过剩人口在战争中死亡。若死亡数量不足以缓解社会的供需矛盾将会继续发动战争。不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战败方的难民的私人风险转嫁至战胜部族的公共风险体系中。而战胜族群的公共风险得以降低,即由于吸纳投降的难民所致的人口增加,以降低其族群被周边势力吞并的风险。同时由于领土的扩大,所遭致的风险扩大(例如,周边势力的觊觎)。所以对于战胜部落而言,更广阔的土地,对于人口增殖具有积极作用,而吸纳战败难民又促进恢复生产力。如果说部族的公共风险分散能力是第一层次的社会保险,那么由于部族战争、吞并,对于地区内的每个族群的饥荒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胜部落对于新的领地履行其政府职能——灾后重建以及灾后救济,以分散私人风险。或者,可以这样定义:先民社会第二层次社会保险在部族之间进行调节,其方式主要以联合、战争、吞并等手段,进行部族间的公共风险的再保险机制。
2.原始宗教的风险控制对象及意义。据学者考证,认为远古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好奇而产生了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的基础是社会中存在非生产性的神职人员,并且社会足以供养这些非生产性的人员。
早期从事贺兰山岩画研究的学者认为,贺兰山岩画是部落中个别人在劳动生产的闲暇即兴创作的。而后期的学者则认为:(1)首先岩画数量众多,制作精良且内涵丰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制作出这样的岩画绝非易事。(2)岩画“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艺术家那么悠闲。岩画最初目的应出自于巫术的需求,而最初的构图形成后需要无数群众的反复描摹”{8}。可以肯定的一点,在当时社会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且不稳定的狩猎业畜牧业并存的社会中,集体性生产活动是先民的主要目标。而岩画这种艺术行为也必将围绕这一社会主题,主观唯心间接地以巫术祈祷农业增收,神灵庇佑。
根据贺兰山先民所处的环境分析:在当时社会资料匮乏的条件下,由于当时气候暖湿,贺兰山的贺兰口为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谷故而形成迎风坡,较易形成山洪暴发;另外由于寒潮所致的气温骤降,有大雪天气。据图1周期性降温与寒潮叠加,瘟疫、野兽袭击等灾难对于贺兰山各族群部落均为巨大的灾难,同时贺兰山先民意识到太阳无与伦比的力量,草木枯荣,生物的迁徙都与太阳有脱不开的干系,而贺兰山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就是表现先民对于自然无比崇敬与畏惧的证据。
那么,在贺兰山先民中的一些投机者或者巫祝,会将这种现象归于神鬼之说。先民为了下一次不再发生种惨剧,产生了对太阳神或者其他神灵进行祭祀以期能有一个和平丰收的年景的精神诉求。而先前的投机者或者智者将之上升为多神教并产生了祭祀时的巫术礼仪。而这对于心灵受到重创的远古先民们,原始宗教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使先民的心理有了归宿感。而在宗教诞生前,我们可以预想,先民的惴惴不安以及惊慌失措,将导致生产活动的无法继续。原始宗教的诞生规避了先民们采取集体性的极端行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前瞻性的思想控制与保护。
在长期影响下,贺兰山先民逐渐对原始宗教产生依赖感,对天灾人祸有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使得先民们每一次在灾后都能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渐渐地,以岩画祭天的宗教活动形成了一种机制。而对于水源或者其它不确定因素的恐慌。先民则利用面具图腾,以达到“以厄制厄”、“斩妖驱邪”、“请神降神”的功能。至今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仍还保留着面具的习俗和功能{9}。面具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先民对于各种超自然力的崇拜,并且缓解了先民对于无法解释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恐慌。原始宗教具有使社会不致在不可控灾难性风险面前发生社会因恐慌而崩溃的功能。原始宗教形成了社会的第二重风险控制手段。
三、生殖崇拜与人类族群繁衍所面临的风险
根据人面像岩画的研究,有人认为“世界上99%的人面像岩画都与生殖崇拜有关”{10}。而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多少在征战、生产、狩猎等重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茹毛饮血、近亲婚配及各种疾病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所以,保证氏族繁衍、人口壮大是当时部落的第一要务,而生殖崇拜恰恰就是顺应了这个要求,成为那个时代部落文化的一大主题。因为,部落人口的多寡决定部落的实力,扩大人口基数是先民的本能意识。而对于人口可求的贺兰山原始部族,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对生的祈福、对死的敬畏。
面对自然力量的无可奈何,贺兰山先民如何应对种族灭绝的风险呢?那么,将部落扩大,并且延伸到其它地区,将风险分散,将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四、总结
贺兰山岩画及其所反映的贺兰山先民文化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例如弓箭的发明,以及由狩猎业转为畜牧业,从总体上降低了社会遇到的农业风险的冲击强度,因为剩余的劳动成果将是原始社会的第一层保障。
由于社会分工的形成,专业化的工匠以及猎手使得食物获取效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社会物资结余。而由于部落的形成,生产的多样性使得单一生产所致的系统性风险得到分散。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神职人员,以及部落上层建筑。由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远古先民会产生相应的消极心态,而这样心态的延续会使社会进一步陷入危机。原始宗教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而部落上层建筑的产生,更好地降低了私人风险,将私人风险变成公共风险,从而有效地使风险分散。
部族战争对于人口的重新均衡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一部族的公共风险过高以至于失控时,其余部族扮演了再保险的角色。这又降低了人类整个的系统性风险。
远古先民对于风险的厌恶成为政府这样一个公共服務性机构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政府的许多职能都事关风险分散,从社会结构的调整到货币制度,从各个角度对社会进行调控,其目的是使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再保险机构又进一步使政府的公共风险降低。
我们可以确认,原始宗教的形成有很大原因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给予神学意义的解释,是为了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待进步的现在,宗教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注释:
{1}李建平.岩画:贺兰山文化之魂[J]
{2}李荣成,王旭,张建国等.贺兰山岩画精品解读[M].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200915
{3}方修琦,侯光良.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J].地理科学,2011,31(4):38
{4}都阳.风险分散与非农劳动供给——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46
{5}约翰·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3
{6}成城,卫忠.贺兰山岩画与古代猎牧经济[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3,15(4):88
{7}周贵.贺兰山岩画研究[D].2008:29
{8}王国敏,周庆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求索,2008:48
{9}百度百科.贺兰山岩画
{10}蔡秀华.贺兰山岩画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03.02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