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生成活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活动。在幼儿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也有一些幼儿不怎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爱程度灵活地调整活动内容,对于幼儿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简短介绍,而对于幼儿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要进行详细、全面的介绍,那么,开展这些幼儿喜欢、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活动生成的过程。可见,“生成活动”是相对于以前的“预设课程”而言的。预设课程是由教师在开学前就制定好的,它属于教师单方面的教育计划行为,对教师“如何教”考虑得多,对幼儿“如何学”考虑得少。而生成课程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的,其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由师生一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它更多的是考虑到幼儿“如何学”、“如何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并促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因此,在生成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做到细心地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其细微的情绪变化,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平等地与他们对话,理解他们的思维、学习和行为方式。不但要关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要关注了解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生成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教师及时、恰当、科学的指导才能充分利用生成活动帮助幼儿构建起科学、有益的知识经验,获得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成教育活动的指导。
一、细心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
活动片段:某某小朋友带来几只蝌蚪,几天来,班上小朋友经常围着蝌蚪观察,并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蝌蚪身上有脚,有的怎么没有?”、“有的蝌蚪是灰色的,有的怎么是黑色的?”、“怎么有只小蝌蚪还长了小尾巴?”等,孩子们对蝌蚪的探究热情也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小朋友们的讨论中,最后决定在班上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蝌蚪进行专门探究,于是一个主题活动——“蝌蚪的一生”便生成了。
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交往互动中所激发的想法、愿望,所流露的情感,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往往就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起点。因此,教师组织好生成课程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关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关注着什么?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那么孩子的好奇与探究就很有可能消失。但是也并非幼儿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都适于生成课程,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幼儿所关注的是否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幼儿能够去探究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可以让幼儿进行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具是否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个小话题就可以拓展和生成为一个活动甚至是一系列的活动。
二、适时提问,引导思考的方向
活动片段:欣赏《小兔乖乖》故事后,教师请小朋友创编大灰狼再次来到小兔家,他们还会上当吗?看着小朋友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一次小小辩论会?这既可以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又可以让幼儿初步学会说服别人的技巧。在教师的支持下,小小辩论会热闹地开展起来了。
幼儿随时随地都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和疑问,教师在面对这些情景时要及时、适时地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幼儿所关注的众多问题中筛选出适宜幼儿去探究的问题,并组织引导相应的活动,才能保持幼儿的兴趣,延伸幼儿思考的方向。
教师一旦确定了问题的价值后,组织引导相应的活动就是生成活动,而明确的问题提出能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症结、引导思考的方向,从而将探究延续下去,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和生成活动的技能就尤为重要,特别是教师在确定生成的课题后,所运用的提问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实实在在的对幼儿进一步的尝试、探究有所触动、有所帮助。
三、鼓励肯定,坚定幼儿的信心
活动片段:老师一进班,某某小朋友就大叫:“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她的赞叹引得孩子们纷纷围过来,“你的衣服好漂亮”,“你的包包好漂亮”,“你的鞋子好漂亮”。孩子們对老师从头到脚进行了一番评头论足,由原来的只是赞美到后来为我提出很多“更漂亮”的建议,对于孩子们的建议和批评我都表示认可并诚恳的接受,并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使自己更漂亮的方法。于是“怎样做个让人喜欢的孩子”等话题便油然而生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究与表达。”因此,对于生成活动教师还应给予情感上的鼓励与肯定,甚至在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恰当地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以坚定幼儿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顺利地进行自主的探究。
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能更多的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从而增进与教师的情感,在互相理解与包容中促进幼儿敢想、敢说、敢做,这对与幼儿的自信心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生成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教师及时、恰当、科学的指导才能充分利用生成活动帮助幼儿构建起科学、有益的知识经验,获得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成教育活动的指导。
一、细心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
活动片段:某某小朋友带来几只蝌蚪,几天来,班上小朋友经常围着蝌蚪观察,并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蝌蚪身上有脚,有的怎么没有?”、“有的蝌蚪是灰色的,有的怎么是黑色的?”、“怎么有只小蝌蚪还长了小尾巴?”等,孩子们对蝌蚪的探究热情也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小朋友们的讨论中,最后决定在班上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蝌蚪进行专门探究,于是一个主题活动——“蝌蚪的一生”便生成了。
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交往互动中所激发的想法、愿望,所流露的情感,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往往就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起点。因此,教师组织好生成课程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关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关注着什么?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那么孩子的好奇与探究就很有可能消失。但是也并非幼儿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都适于生成课程,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幼儿所关注的是否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幼儿能够去探究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可以让幼儿进行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具是否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个小话题就可以拓展和生成为一个活动甚至是一系列的活动。
二、适时提问,引导思考的方向
活动片段:欣赏《小兔乖乖》故事后,教师请小朋友创编大灰狼再次来到小兔家,他们还会上当吗?看着小朋友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一次小小辩论会?这既可以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又可以让幼儿初步学会说服别人的技巧。在教师的支持下,小小辩论会热闹地开展起来了。
幼儿随时随地都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和疑问,教师在面对这些情景时要及时、适时地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幼儿所关注的众多问题中筛选出适宜幼儿去探究的问题,并组织引导相应的活动,才能保持幼儿的兴趣,延伸幼儿思考的方向。
教师一旦确定了问题的价值后,组织引导相应的活动就是生成活动,而明确的问题提出能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症结、引导思考的方向,从而将探究延续下去,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和生成活动的技能就尤为重要,特别是教师在确定生成的课题后,所运用的提问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实实在在的对幼儿进一步的尝试、探究有所触动、有所帮助。
三、鼓励肯定,坚定幼儿的信心
活动片段:老师一进班,某某小朋友就大叫:“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她的赞叹引得孩子们纷纷围过来,“你的衣服好漂亮”,“你的包包好漂亮”,“你的鞋子好漂亮”。孩子們对老师从头到脚进行了一番评头论足,由原来的只是赞美到后来为我提出很多“更漂亮”的建议,对于孩子们的建议和批评我都表示认可并诚恳的接受,并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使自己更漂亮的方法。于是“怎样做个让人喜欢的孩子”等话题便油然而生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究与表达。”因此,对于生成活动教师还应给予情感上的鼓励与肯定,甚至在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恰当地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以坚定幼儿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顺利地进行自主的探究。
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能更多的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从而增进与教师的情感,在互相理解与包容中促进幼儿敢想、敢说、敢做,这对与幼儿的自信心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