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教师依据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所有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1.课堂练习要注重实用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一方面,我们会将知识当做可摆放在大脑中的艺术装饰物。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满足于知识无声的存在,而是尽可能地让其在生活中呐喊,证明它的实际效用。简单来说,我们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并希望知识本身的实用性能为更好地生活带来福祉,这也是学生所希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练习中要注重实用性的贯穿。这一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挖出的宝藏,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数学课堂练习实用性的把握,恰恰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某商场的某种商品每天平均销售50件,每件可赢利40元,该商场为了增加赢利、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决定对该商品进行降价处理。据悉,该商品每降价1元,商场每天便可多销售3件,但如果日赢利要达到3000元,该商品要降价多少元?这是一道关于“降价促销”的习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很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有效教学的讨论也进行了好几年,其实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培养的自然就是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其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其中,数学抽象与数学概括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表明,数学抽象能力决定学生的数学认识,而概括则是思维能力的根本,没有概括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是一句空话,尤其是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借助最基本的数学内容进行。没有内容的教学,就没有方法的运用,也就没有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将能力因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只有这样,包括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3.让学生动手动脑
初中数学教材中“展开与折叠”的内容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要讲授一个长方体表面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会有多少种情况时,教师可以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像长方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小长方体纸盒,沿长方体纸盒的某些棱将长方体剪开,展开成为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提问学生:①将一个长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几条棱?②将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哪一种平面图形?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来验证。这样动手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将一个长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方法:每个长方体都有12条棱,从展开图来看,每个展开图至少有5条棱相连,所以至少要剪开7条棱,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数学,接受教育。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以释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展现课堂生机。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给学生营造色彩斑斓、声像同步的探究情境,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一起接受刺激,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思维不断创新,培养想象能力,拓宽思路,体会数学魅力。如教学“图形认识初步”一课时,课本上举了许多例子,教材的编写者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多数内容还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感觉很苍白无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动”性强,传递信息量较大,速度极快,交互性特别强,让学生迅速获得大量信息,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教师要弯下腰和学生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5.关于课外作业
5.1拓宽作业来源。教师应积极从网络、课外书籍、生活等方面探索作业的来源,将之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编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业内容的生活化、扩大作业涉及的知识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作业来源的重要发掘者,让学生自编作业,从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大家集体完成。
5.2在作业批改方面。第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参与作业批改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培训,树立学生作业批改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作业批改的能力。第三,适当减少教师的批改,增加学生参与批改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全面了解,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来实现。第四,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树立“作业不是用来检查的,而是用来分享的”意识,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增加对评语和符号的使用,减少分数、等级和“√”“×”的使用。
1.课堂练习要注重实用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一方面,我们会将知识当做可摆放在大脑中的艺术装饰物。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满足于知识无声的存在,而是尽可能地让其在生活中呐喊,证明它的实际效用。简单来说,我们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并希望知识本身的实用性能为更好地生活带来福祉,这也是学生所希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练习中要注重实用性的贯穿。这一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挖出的宝藏,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数学课堂练习实用性的把握,恰恰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某商场的某种商品每天平均销售50件,每件可赢利40元,该商场为了增加赢利、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决定对该商品进行降价处理。据悉,该商品每降价1元,商场每天便可多销售3件,但如果日赢利要达到3000元,该商品要降价多少元?这是一道关于“降价促销”的习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很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有效教学的讨论也进行了好几年,其实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培养的自然就是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其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其中,数学抽象与数学概括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表明,数学抽象能力决定学生的数学认识,而概括则是思维能力的根本,没有概括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是一句空话,尤其是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借助最基本的数学内容进行。没有内容的教学,就没有方法的运用,也就没有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将能力因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只有这样,包括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3.让学生动手动脑
初中数学教材中“展开与折叠”的内容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要讲授一个长方体表面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会有多少种情况时,教师可以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像长方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小长方体纸盒,沿长方体纸盒的某些棱将长方体剪开,展开成为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提问学生:①将一个长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几条棱?②将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哪一种平面图形?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来验证。这样动手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将一个长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方法:每个长方体都有12条棱,从展开图来看,每个展开图至少有5条棱相连,所以至少要剪开7条棱,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数学,接受教育。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以释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展现课堂生机。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给学生营造色彩斑斓、声像同步的探究情境,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一起接受刺激,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思维不断创新,培养想象能力,拓宽思路,体会数学魅力。如教学“图形认识初步”一课时,课本上举了许多例子,教材的编写者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多数内容还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感觉很苍白无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动”性强,传递信息量较大,速度极快,交互性特别强,让学生迅速获得大量信息,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教师要弯下腰和学生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5.关于课外作业
5.1拓宽作业来源。教师应积极从网络、课外书籍、生活等方面探索作业的来源,将之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编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业内容的生活化、扩大作业涉及的知识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作业来源的重要发掘者,让学生自编作业,从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大家集体完成。
5.2在作业批改方面。第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参与作业批改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培训,树立学生作业批改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作业批改的能力。第三,适当减少教师的批改,增加学生参与批改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全面了解,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来实现。第四,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树立“作业不是用来检查的,而是用来分享的”意识,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增加对评语和符号的使用,减少分数、等级和“√”“×”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