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材内容 凸显方程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挖掘教材,将方程的形式化表征与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突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凸显方程本质,建构方程概念。
  [关键词]方程本质;等量关系;建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67-02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重大跨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如何渗透这数学建模思想,体现方程的核心价值,这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关于“方程的意义”教材的编排
  教材编排“方程的意义”时是以连环画(5幅图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幅图:由天平左右两端平衡引出等式;第二幅图:天平平衡,发现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第三幅图:空杯子中加水后显然比100克重;第四幅图:两次调试,由方程不平衡引出不等式;第五幅图:第三次调试方程平衡,由一杯水重250克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最后脱离天平模型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总结方程的意义。
  教材内容很简单,教师是应该遵循教材,还是抛弃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地创新呢?笔者查阅了各个版本的教材,对比和分析后发现,大多数都是采用天平这个媒介引入等式和方程,再也没有比天平作为等式的模型更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了。“天平”这一形式化的媒介,生动揭示了方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一节课题研究课,借助视频动态演示能体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基本的教学思路已经清晰: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方程的内涵。
  怎样才能讲出方程的本质和内涵呢?著名数学家陈重穆教授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改变常规课堂中紧扣方程字面意义的局面,从静态定义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态建构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其本质,真正领悟方程的思想精髓。
  二、此“等式”,非彼“等式”
  教材中第一幅图的天平左边有2个50克砝码,右边有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要求学生列出一个等式,为接下来利用天平认识方程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教学片段1】
  演示天平平衡:
  师:天平上发生了什么?
  生1:天平左边放了2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100克砝码,天平平衡了。
  师:能用一个式子把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2:50 50=100。
  师:谁来说说这个式子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得到的?
  生3:左边是2个50克的砝码,就是50 50,右边是100克砝码,左边和右边相等,所以用等号连接。
  师: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师:大家在低年级时就会口算50 50,今天这个50 50=100和口算50 50=100一样吗?
  生4:不一样的,今天学习的这个等式是通过天平平衡得到的。
  师:对呀,今天学习的这个等式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它是通过天平两边平衡之后得到的。
  利用天平平衡让学生列出等式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会用等式表示运算结果。但是今天学习的等式和以前学习的等式内涵一样吗?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利用天平对等式进行全新的学习。学生以前接触的算式是知道数据和运算符,通过运算得出结果,这就是程序化的思考方式,它是单向的。而这节课认识的等式是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和结构,等号两边的数学对象是等价的。等式是认识方程的基础,方程表示的也是一种等价关系,虽然都是等式,但是有本质区别。
  三、未知数与已知数“平起平坐”
  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用已知数通过运算得到未知数,也就是算术的解法,而方程就是在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享受同等的地位,这是算术向代数发展的重大飞跃。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方程这一核心本质呢?
  【教学片段2】
  视频演示天平经过三次调试平衡的过程:
  师:一起来看一看找平衡的过程。通过第一幅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1: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
  师:第二、三、四幅图的意思是什么?
  生2:第二幅图中,空杯子加水之后一定会比100克重;第三幅图中,右边加100克砝码之后,天平的左边重一些;第四幅图中,继续调试,右边再加100克砝码,天平右边又重了,说明这杯水比300克砝码轻。
  师:通过第三幅和第四幅图,想到什么?
  生3:这杯水的质量应该在200克与300克之间。
  师:最后一次调试,把右边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经过三次调整,天平终于平衡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可以把它看成已知数,水的质量不知道,那应该怎么办呢?用x克来表示,能用一个等式把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4:100 x=250。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y、z来表示未知数。
  師:在以前的学习中,未知数不会出现在我们列的算式中。现在它不但出现了,而且和50、100这样的已知数平起平坐。这标志着我们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模思想,因为它是方程思想的核心。方程的模型就是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阐述这个事实中,未知数因势而生,把它和已知数放到了同等的地位,就要引领学生转换视角,把未知数看成一个已知条件参与到运算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的颠覆。
  四、“等量关系”不能避而不谈
  人教版教材 “方程的意义” 中并没有提到等量关系,那么教学中是否要把等量关系提炼出来呢?构建方程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分析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两件等价的事情后建立等式,也就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等量关系,如果避而不谈,弱化等量关系,学生就会凭着感觉走,对方程的认识就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淡化了对方程内涵的理解。学生的关注点只有集中到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对于方程的认识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经历构建方程的过程。
  【教学片段3】
  视频演示调试砝码天平平衡:
  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杯子的质量 水的质量=砝码的质量] [100 x=250]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
  生1:天平的左边表示杯子加水的质量,天平的右边表示砝码的质量。
  师:这是根据“杯子的质量 水的质量=砝码的质量”这个等式列出来的。大家不要小瞧了这个相等关系,我们称它为等量关系。100 x=250这个等式就是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写出来的。
  师:同桌先说一说,再结合下图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它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在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抽象为数学语言,提炼出等量关系,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建立方程的关键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在这节课上才初识等量关系,教材中提供的具体情境比较简单,学生又刚刚认识了等式,所以顺应学生的思维先列出等式,再让学生讲讲等式表达的含义,自然引出等量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再次强化等量关系。实践证明,方程模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对方程本质的深入认识要贯穿其中。
  对方程思想的认识比定义更重要,体会等量关系比技巧训练更重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建构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方程的思想内涵,应该是方程教学的价值所在。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指南第20~27页。  课前思考  在水资源缺乏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学会节约用水,培养爱水、节水的意识。因此,选择“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增强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的意识,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课堂写真  活动设计:本册教科书活动三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类——自然密码”,而“身边的
[摘 要]一道“表内乘除法”等式题是一道考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题目,通过分析前测结果,访谈学生,得到解题的知识系统和解题路径。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为重点,通过引入注意连接、展开注重探索、收尾关注变式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习得知识,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表内乘除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因地制宜,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组织开展有效的实践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使得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培养,获得发展。  [关键词]因地制宜;数据分析观念;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6
[摘要]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亲历学习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这些环节,是探究的教学新范式,力求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范式;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1
[摘要]对教材中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设计的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探究活动做了归纳与分析,指出了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实验验证了转化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该探究活动设计应注意引导启发,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将学生欠缺知识基础或难度比较大的方法放在阅读内容中或作为课后思考题的建议。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方法;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
[摘 要]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复习课的教学为例,对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四缺”现象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难点“找落点”,串珠成链“构网络”的优化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优化教学;大数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7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是重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孩子。在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学困生,与普通的学生相比,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细心、理解、尊重,“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可能在表达中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是这句话让我们懂得了不能放弃,我们应该帮助学困生更迅速地成长,与其他同学一起健康长大,勇敢地展现自我。 
[摘要]“找规律”一课突出“探索过程”,更加强调“体会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规律,体会探索的过程,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规律探索过程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76-02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理念]
[摘 要]在学生已经预学了新知的前提下,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借助操作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使学生触及数学本质。  [关键词]长方体;数学本质;几何直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61-03  如果学生已经预学了新知,那教师在课堂上还教吗?怎么教?教什么?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把新授课
高三阶段的化学复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是按章节整理教材知识,串联每一个知识点,为学生搭建框架;第二轮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查漏补缺,注重突破难点、重点、关键点。尤其是处在高三阶段的理科学生,要抓住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巩固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战胜每一个难点,借此提高整个时期的复习效果。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使用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帮助展开第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