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追求有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时刻去努力,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问题意识、建立课堂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探索路径
课改新理念引领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不断充实我们的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上日益深化。回顾课改走过那幸福而艰辛的路程,眼前大量的迷雾渐渐散去,在课程改革走过的这八个年头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教师们不断欣喜地发现:返璞归真,简约平实的课堂,才真正是时下我们所要追求的有效课堂。确切说,从课改至今,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数学课堂”向“有效数学课堂”转变。怎样才能达到省时有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
1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添加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在参与自己的活动中就会有许多心理体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而让学生在情感目标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学二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我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吗?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大声地喊:喜欢!今天老师把它们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了,(用课件出示了喜羊羊、美羊羊在拍球的画面),快看他们在做什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他们各自拍了多少下?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的情境也简捷、高效。再如在教学“毫米认识”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有的量课桌的长度,有的量书本的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厘米做单位不够用了,当量到作业本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的孩子提出:“老师,量作业本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精确,如果有个更小的单位,就可以了。”我引导学生思考:那用什么单位好呢?由于在这个问题生成过程中是学生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一步步体验出来的,所以学生对“毫米”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尽力利用身边的素材,创设一些有数学价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若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实现有效课堂很重要的一点。
例如,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辩论,许多知识是在学生的讨论中越辩越明,可以分清是非,揭示规律,发展思维。在教学“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时,一开始,我设计了用“3、4、5”三个数字按要求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回答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思考能否组成被3整除的三位数,并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有些学生用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我没有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给他们鼓励说:“好!这是你们的重大发现。可是,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你们的发现是不是会碰巧了呢?”学生在我的提醒下又开始了继续探究,因为科学的东西是不能仅仅只凭借猜想的,只有在验证过程中才能发现你的猜想是否成立。所以孩子们在后来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他们立刻重新思考,在更进一步的探究中他们发现被3整除的数调换位置后仍然可以被3整除,这又是否是巧合呢?在我的追问下学生们的大脑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中,始终在积极地探索着。因此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地教学氛围中发散了思维,引发了探究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倍增。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现有效课堂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低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图中有一些小动物。我问学生:小朋友们,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里,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生1:有6只白鹅在吃草。生2:有7只小鸭在游泳。生3:有12只小鸡吃虫子。我又接着问: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先请一个学生说,再请另外一个学生说)然后我又启发问:你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了如下问题:鸭子和鸡共有多少只?鸭子和白鹅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白鹅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比白鹅多多少只?鸭比鸡少多少只……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减运算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之下,思维进行碰撞,碰撞的越激烈,问题研究就越深入,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更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得到培养。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4 构建有效课堂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有效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是一种激励的动力,教学评价是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的评价。正确的、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使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整而准确时,可用鼓励性语言:“难度这么大的问题都能解决了,老师相信你肯定是咱班最聪明的。”“谢谢你!不但把问题解决了,而且理由说得清清楚楚!”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进行课堂评价,唤醒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当学生都抢着来回答时,老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感谢你能把机会留给别人。”这样让没有机会回答的孩子积极性不会受到挫伤。如从爱心方面引导:“你真有爱心,是咱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孩子们听到了,精神大振,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如,在执教一年级《左右》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左右的知识。如,吃饭时一般用右手拿筷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这时有学生说:“写字的时候用右手。”“我写字时,用左手按压着本子。”教师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你回答得太好了,写字的时候左右手要互相配合。”在教师的启发下又有学生说:“队列比赛时,我们练习向左转向右转。”此时老师竖起大拇指赞赏地说:“你能联系刚结束的队列比赛说左右,真是了不起。”在教师的激励性课堂评价下,这时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有的还在嘴里不停地喊:“老师——,我——”。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给积极发言,动脑思考的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让全体学生树立了信心。由此可见高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也会因评价而丰富多彩,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殿堂。
总之,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所永久追求的,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永恒话题。有效课堂应该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教学中能够拓展学生的空间,能够开拓学生自我创造潜能。追求有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时刻去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益。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吧,把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更加充满生机,引导我们的学生更有效地、主动地获取新知,使我们数学课堂更加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 赵国防.有效上课.小学数学
2 张春莉.走向多样化的评价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探索路径
课改新理念引领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不断充实我们的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上日益深化。回顾课改走过那幸福而艰辛的路程,眼前大量的迷雾渐渐散去,在课程改革走过的这八个年头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教师们不断欣喜地发现:返璞归真,简约平实的课堂,才真正是时下我们所要追求的有效课堂。确切说,从课改至今,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数学课堂”向“有效数学课堂”转变。怎样才能达到省时有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
1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添加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在参与自己的活动中就会有许多心理体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而让学生在情感目标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学二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我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吗?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大声地喊:喜欢!今天老师把它们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了,(用课件出示了喜羊羊、美羊羊在拍球的画面),快看他们在做什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他们各自拍了多少下?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的情境也简捷、高效。再如在教学“毫米认识”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有的量课桌的长度,有的量书本的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厘米做单位不够用了,当量到作业本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的孩子提出:“老师,量作业本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精确,如果有个更小的单位,就可以了。”我引导学生思考:那用什么单位好呢?由于在这个问题生成过程中是学生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一步步体验出来的,所以学生对“毫米”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尽力利用身边的素材,创设一些有数学价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若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实现有效课堂很重要的一点。
例如,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辩论,许多知识是在学生的讨论中越辩越明,可以分清是非,揭示规律,发展思维。在教学“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时,一开始,我设计了用“3、4、5”三个数字按要求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回答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思考能否组成被3整除的三位数,并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有些学生用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我没有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给他们鼓励说:“好!这是你们的重大发现。可是,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你们的发现是不是会碰巧了呢?”学生在我的提醒下又开始了继续探究,因为科学的东西是不能仅仅只凭借猜想的,只有在验证过程中才能发现你的猜想是否成立。所以孩子们在后来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他们立刻重新思考,在更进一步的探究中他们发现被3整除的数调换位置后仍然可以被3整除,这又是否是巧合呢?在我的追问下学生们的大脑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中,始终在积极地探索着。因此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地教学氛围中发散了思维,引发了探究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倍增。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现有效课堂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低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图中有一些小动物。我问学生:小朋友们,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里,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生1:有6只白鹅在吃草。生2:有7只小鸭在游泳。生3:有12只小鸡吃虫子。我又接着问: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先请一个学生说,再请另外一个学生说)然后我又启发问:你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了如下问题:鸭子和鸡共有多少只?鸭子和白鹅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白鹅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比白鹅多多少只?鸭比鸡少多少只……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减运算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之下,思维进行碰撞,碰撞的越激烈,问题研究就越深入,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更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得到培养。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4 构建有效课堂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有效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是一种激励的动力,教学评价是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的评价。正确的、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使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整而准确时,可用鼓励性语言:“难度这么大的问题都能解决了,老师相信你肯定是咱班最聪明的。”“谢谢你!不但把问题解决了,而且理由说得清清楚楚!”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进行课堂评价,唤醒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当学生都抢着来回答时,老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感谢你能把机会留给别人。”这样让没有机会回答的孩子积极性不会受到挫伤。如从爱心方面引导:“你真有爱心,是咱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孩子们听到了,精神大振,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如,在执教一年级《左右》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左右的知识。如,吃饭时一般用右手拿筷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这时有学生说:“写字的时候用右手。”“我写字时,用左手按压着本子。”教师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你回答得太好了,写字的时候左右手要互相配合。”在教师的启发下又有学生说:“队列比赛时,我们练习向左转向右转。”此时老师竖起大拇指赞赏地说:“你能联系刚结束的队列比赛说左右,真是了不起。”在教师的激励性课堂评价下,这时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有的还在嘴里不停地喊:“老师——,我——”。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给积极发言,动脑思考的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让全体学生树立了信心。由此可见高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也会因评价而丰富多彩,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殿堂。
总之,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所永久追求的,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永恒话题。有效课堂应该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教学中能够拓展学生的空间,能够开拓学生自我创造潜能。追求有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时刻去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益。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吧,把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更加充满生机,引导我们的学生更有效地、主动地获取新知,使我们数学课堂更加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 赵国防.有效上课.小学数学
2 张春莉.走向多样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