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丙戊酸钠治疗脑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脑中风后癫痫发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采用普通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丙戊酸钠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发作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BMI、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而血糖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VPA治疗可引起癫痫患者体重、BMI、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并导致胰岛素抵抗,但对其血糖无直接影响;丙戊酸钠负荷量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治疗后癫痫控制较满意,且未发现比较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丙戊酸钠;脑中风;癫痫;临床疗效
癫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和全身性发作为主。一般来说中风后并发症较多,大约有5%的脑中风患者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脑出血主要为部分性发作,而脑梗塞主要是全身性发作[1]。中风后癫痫为中风后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脑中风后并发癫痫不仅能加重脑损伤,而且还可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引起如高血压、高血糖、酸中毒等全身多系统病理异常。目前,癫痫发作的控制率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50%提高到80年代的80%以上[2]。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丙戊酸钠(VPA)为广谱的一线抗癫痫药物(AEDs),癫痫患者服用VPA后效果确切,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本研究选取近几年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癫痫患者96例,分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癫痫患者共96例,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48~79岁,平均发病年龄61.6±6.7岁。中风后2周内出现癫痫者(早发性癫痫)59例,2周以上发病者(迟发性癫痫)37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9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36例,部分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1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4例;缺血性中风合并者40例,出血性中风合并者56例。全部病例均无癫痫病史,人选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癫痫的符合诊断标准:尚未予抗癫痫治疗;未曾使用过其他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无糖代谢异常疾病史。9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普通疗法,治疗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病情、发病时间上,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8例采用普通疗法即根据患者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分别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抗凝、抗聚、中性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防止脑水肿、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48例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首次癫痫发作后立即按15mgAg负荷量的丙戊酸钠(湖南湘中制药公司生产)口服,继以该负荷量1/3,每8小时1次口服维持9次,然后逐渐递减,每日3次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随访检查其血常规,肝、肾功能1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p <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3例于服药后又发作2次癫痫,4例出现1次发作;而对照组于服药后4例出现3次癫痈,5例出现2次发作,7例出现1次发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癫痫发作例数及例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χ 2=5.641, p <0.05)。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患
者体重、BMI、血糖、血清胰岛素、IR指数比较 对4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测患者体重、BMI、血糖、血清胰岛素和IR指数,四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统计学分析详见表2。
2.3 全组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 全组96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未见肝、肾及血液系统严重副作用,观察组于治疗开始时4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血小板减至98×109 /L,经对症处理后均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丙戊酸钠(VPA)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线广谱抗癫痫药,适用于全身性发作,如失神发作、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可使各型发作频率减少,失神发作、原发性大发作减少85%~90%, 继发性大发作<50%,肌阵挛发作约2/3,失张力发作1/4,部分性发作约30%[3]。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病人,适用于年龄偏大的中风后患者。研究表明,足够的负荷量及维持量是快速控制癫痫的重要因素,但丙戊酸钠常规应用很难更早并稳定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因此有作者采用丙戊酸镁负荷疗法治疗20例癫痫患儿,发现血药浓度在短期内即达并稳定于高水平(丙戊酸化),同时癫痫控制也比较理想[4]。
本研究对观察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48例癫痫患者VPA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体质量、BMI、胰岛素水平、IR指数均明显增高,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Leuf等[5]报道VPA治疗的癫痫患者体质量和BMI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腹部肥胖。我们总结VPA导致癫痫患儿体质量增加的可能机制为:(1)食欲增强引起体质量增加。(2)VPA直接或间接影响与瘦素结合的蛋白,从而影响瘦素向脑 内转移,反馈性使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另外VPA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可能影响位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或瘦素与受体的结合 ,从而导致瘦素抵抗,瘦素不能正常发挥促进能量消耗的作用。Considine等[6]报道,VPA治疗后的肥胖患者与治疗后体质量不增的患者相比,血浆瘦素水平更高,且血浆瘦素水平增高与 BMI升高呈正相关。(3)VPA治疗引起血浆游离的肉毒碱减少,影响脂肪酸的β-氧化,抑制脂肪酸代谢,使脂肪储存增加。(4) VPA可干扰肝脏胰岛素的代谢,使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致肥胖。
以往抗癫痫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药物所引起的急性严重不良反应,如丙戊酸钠所致的肝细胞损害,卡马西平所致的皮疹等。中风后癫痫发作,尤其是频繁的强直阵挛发作,如不及时控制,就会使原发病恶化 ,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升高而严重威胁病人生命。药物副作用包括: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用药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应定期查肝功,如不正常立即停药及处理。极少数病人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无力、共济失调、脱发、嗜睡等。有研究报道[7],由于应用丙戊酸钠导致癫痫患者出现肥胖症,可影响机体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癫痫的发生、病因及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选择治疗方法前必须经过正规、系统、反复的检查,尽可能确定引起癫痫的具体部位。总之,本组应用丙戊酸钠负荷量并给予足够维持量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与采用普通疗法的对照组病人相比,癫痫控制较满意,且未发现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炯.小儿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R].中国处方药,2009,7(4):44-46.
[2] 张文远,周少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J].医药论坛杂志,2007,27(19):92-93.
[3] 张永香,柴作珍,赵军华.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血小板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3):210-211.
[4] 万捷. 癫痫频繁发作患儿丙戊酸镁负荷疗法的观察[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42-43.
[6] Considine RV.Human leptin:An adipocyte hormone with weight-regu
latory and endocrine functions[J].Semin Vasc Med,2005,5(1):15-24.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丙戊酸钠治疗脑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脑中风后癫痫发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采用普通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丙戊酸钠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发作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BMI、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而血糖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VPA治疗可引起癫痫患者体重、BMI、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并导致胰岛素抵抗,但对其血糖无直接影响;丙戊酸钠负荷量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治疗后癫痫控制较满意,且未发现比较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丙戊酸钠;脑中风;癫痫;临床疗效
癫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和全身性发作为主。一般来说中风后并发症较多,大约有5%的脑中风患者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脑出血主要为部分性发作,而脑梗塞主要是全身性发作[1]。中风后癫痫为中风后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脑中风后并发癫痫不仅能加重脑损伤,而且还可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引起如高血压、高血糖、酸中毒等全身多系统病理异常。目前,癫痫发作的控制率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50%提高到80年代的80%以上[2]。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丙戊酸钠(VPA)为广谱的一线抗癫痫药物(AEDs),癫痫患者服用VPA后效果确切,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本研究选取近几年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癫痫患者96例,分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癫痫患者共96例,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48~79岁,平均发病年龄61.6±6.7岁。中风后2周内出现癫痫者(早发性癫痫)59例,2周以上发病者(迟发性癫痫)37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9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36例,部分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1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4例;缺血性中风合并者40例,出血性中风合并者56例。全部病例均无癫痫病史,人选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癫痫的符合诊断标准:尚未予抗癫痫治疗;未曾使用过其他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无糖代谢异常疾病史。9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普通疗法,治疗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病情、发病时间上,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8例采用普通疗法即根据患者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分别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抗凝、抗聚、中性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防止脑水肿、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48例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首次癫痫发作后立即按15mgAg负荷量的丙戊酸钠(湖南湘中制药公司生产)口服,继以该负荷量1/3,每8小时1次口服维持9次,然后逐渐递减,每日3次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随访检查其血常规,肝、肾功能1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p <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3例于服药后又发作2次癫痫,4例出现1次发作;而对照组于服药后4例出现3次癫痈,5例出现2次发作,7例出现1次发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癫痫发作例数及例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χ 2=5.641, p <0.05)。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患
者体重、BMI、血糖、血清胰岛素、IR指数比较 对4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测患者体重、BMI、血糖、血清胰岛素和IR指数,四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统计学分析详见表2。
2.3 全组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 全组96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未见肝、肾及血液系统严重副作用,观察组于治疗开始时4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血小板减至98×109 /L,经对症处理后均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丙戊酸钠(VPA)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线广谱抗癫痫药,适用于全身性发作,如失神发作、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可使各型发作频率减少,失神发作、原发性大发作减少85%~90%, 继发性大发作<50%,肌阵挛发作约2/3,失张力发作1/4,部分性发作约30%[3]。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病人,适用于年龄偏大的中风后患者。研究表明,足够的负荷量及维持量是快速控制癫痫的重要因素,但丙戊酸钠常规应用很难更早并稳定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因此有作者采用丙戊酸镁负荷疗法治疗20例癫痫患儿,发现血药浓度在短期内即达并稳定于高水平(丙戊酸化),同时癫痫控制也比较理想[4]。
本研究对观察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48例癫痫患者VPA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体质量、BMI、胰岛素水平、IR指数均明显增高,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Leuf等[5]报道VPA治疗的癫痫患者体质量和BMI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腹部肥胖。我们总结VPA导致癫痫患儿体质量增加的可能机制为:(1)食欲增强引起体质量增加。(2)VPA直接或间接影响与瘦素结合的蛋白,从而影响瘦素向脑 内转移,反馈性使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另外VPA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可能影响位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或瘦素与受体的结合 ,从而导致瘦素抵抗,瘦素不能正常发挥促进能量消耗的作用。Considine等[6]报道,VPA治疗后的肥胖患者与治疗后体质量不增的患者相比,血浆瘦素水平更高,且血浆瘦素水平增高与 BMI升高呈正相关。(3)VPA治疗引起血浆游离的肉毒碱减少,影响脂肪酸的β-氧化,抑制脂肪酸代谢,使脂肪储存增加。(4) VPA可干扰肝脏胰岛素的代谢,使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致肥胖。
以往抗癫痫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药物所引起的急性严重不良反应,如丙戊酸钠所致的肝细胞损害,卡马西平所致的皮疹等。中风后癫痫发作,尤其是频繁的强直阵挛发作,如不及时控制,就会使原发病恶化 ,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升高而严重威胁病人生命。药物副作用包括: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用药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应定期查肝功,如不正常立即停药及处理。极少数病人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无力、共济失调、脱发、嗜睡等。有研究报道[7],由于应用丙戊酸钠导致癫痫患者出现肥胖症,可影响机体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癫痫的发生、病因及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选择治疗方法前必须经过正规、系统、反复的检查,尽可能确定引起癫痫的具体部位。总之,本组应用丙戊酸钠负荷量并给予足够维持量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与采用普通疗法的对照组病人相比,癫痫控制较满意,且未发现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炯.小儿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R].中国处方药,2009,7(4):44-46.
[2] 张文远,周少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J].医药论坛杂志,2007,27(19):92-93.
[3] 张永香,柴作珍,赵军华.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血小板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3):210-211.
[4] 万捷. 癫痫频繁发作患儿丙戊酸镁负荷疗法的观察[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42-43.
[6] Considine RV.Human leptin:An adipocyte hormone with weight-regu
latory and endocrine functions[J].Semin Vasc Med,2005,5(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