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奉献的情怀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就甘作国内招商引资的桥樑,在引领港商进驻内地的同时,也把具有发展潛力的内地对外推荐。长期孜孜不倦地默默贡献,促使两地关係紧密相连。这种交融互通的思想,他同样作用於行业,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先後习得中医、藏医精华,为中医国粹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服务中外前来就医的患者。
  【张天成先生,祖籍广东清远,曾致力於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地进行招商引资,获四川省、湖南长沙等地颁授荣誉证书。现为宝宁(藏学)中医治疗保健中心医师、註册中医师、针灸医师、中草药剂师、骨伤跌打气功师、中西药物学教授、中华古医术治疗学会、精於无极对衡整脊治疗术,为发扬中医、藏医得到香港市民的肯定。】
  互通中港率先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发展时期,光荣跻身於“亚洲四小龙”之一,不少专业人士,每日都可赚得可观的收入。而此时的内地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百业待兴,社会尚不富足,要是一个人停止数日在香港的工作,经过复杂的过关步骤後坐着火车,花上大半天时间到内地服务,似乎是一项难以想象的付出。而张天成先生,卻乐此不疲並以此为荣。
  当时内地的原料、人力、土地等资源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有心者的开发。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内地剩餘的劳动力和巨大卻尚未开发的市场无疑是外资发展与开拓理想的环境,无奈时代的局限不能使双方互通有无。1992年华东水災时期,张天成先生通过支援内地而开始了解这些与香港同属中国,卻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目睹百废待兴的内地,张天成先生意识到,为内地引进外资,是一个既能开发新市场,又能让当地民众受惠的善举,因此他成立洋行进行贸易,藉此致力於发展中港沟通:“我希望能帮助内地的发展,所以为外资公司担任顾问,帮助它们进入国内市场。”自1992年、1993年起,张天成先生多次帮助工商联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为开放之初的内地各地带来机会与希望。1995年,他更为湖南、四川等地捐献善款、裨益当地发展:“开放初期,内地比较缺乏资金,我希望为国家的发展出点力,所以帮助外资引进内地,带来了资金。”
  作为中港沟通的桥樑,在那个电讯、网络尚未发达,交通设施不夠完善的时代,相信免不了一次次的舟车劳顿;更可能让身边的人不解的是,当时香港社会繁荣,市场活跃,不少专业人士创造了日进斗金的神话,而具备同等条件的张天成先生卻因为招商引资工作,不得不经常离开香港,造成其工作经常暂停,可见其能坚持服务实属不易,也更显出贡献精神的难能可贵。
  张天成先生经营的洋行,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不断为外资打开投资的渠道,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尽己所能保证中外贸易的畅通。例如当时外国商家在内地比较难预订飞机票和酒店,张天成先生闻讯後四处打听、与有关部门协调安排,妥善安排这些来自美国、加拿大的朋友下榻一个理想的环境。而要是内地某处需要成立公司,张天成先生联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中间人的身份,调节和安排工作、联络有关部门,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红娘”。
  鼓励为主促自立
  从八十年代开始,工作之餘的张天成先生就热心参与公益,服务社团和大众:如新界议员筹款的活动,便是其发起並参与,通过这个活动,他积极宣传爱国精神,踏踏实实低调服务。
  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有张天成先生服务的足跡和服务理念,与一般捐资捐物的公益行为不同,他认为服务並不是一味的付出,不能纵容满足受助者一次又一次的无偿索取,而是应该鼓励对方自力更生,开始重现的人生。
  曾经,张天成先生跟随老师来到内地,他看到许多伤残人士,被閒置起来,整天无所事事,没有营生之职,仅靠救济度日。张天成先生的内心因此百味陈杂:“有的人需要帮助,但卻不表示他们一事无成的度过一生,因此我们帮助他们不能只是单纯的经济支援,而是让他们找到谋生的机会,让他们‘残而不废’。”於是,张天成先生将此付诸实践,在沟通中港的同时,他与残联等部门或组织合作,逐渐在社会上推行面向伤残人士的工作岗位,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不断鼓励伤残人士,让他们给自己鼓励,敞开心扉终面对社会。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伤残人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那种依靠他人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能夠自力更生。看到现实的效果,张天成先生也坚信了自己服务的信念,並且在未来的服务中,扩大到其它领域。於是,他加快了为内地招商引资的步伐,帮助和鼓励服务地方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早日蜕变,从而发生焕然一新的改变。
  回顾自己的服务之路,张天成先生由衷发出感慨:“我们尽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义务,能帮助多少同胞就帮助多少。”在这句话的背後,能看出其服务的愿望,当一个国家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国力得以提高,国富便可民强,民强则可以落实到个人的独立与坚强。张天成先生的贡献,於国於民都有着重要意义。
  仁心仁术行国粹
  张天成先生作为一名资深中医师,为推动行业发展也做出了有益探索,他出自杏林世家,幼承庭训,更身兼藏医之技,为国粹的发展融入新的元素,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在接触内地的初期,他已经跟随师父,远赴四川等地区,寻医问药,对比交流,在不断的深入研究中,他发现中医、西医与藏医都有可以相互作用的地方,而一些业界约定俗成的观念,也因为藏医理念的引入,让他进行了重新审视。
  藏医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其兴起於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诊断方法与中医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带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藏医也有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过更注重尿诊之类的诊病方式。而藏医採用的治疗手段也有多种形式,除了服药外,还有穴位放血、穿刺术治疗腹水,冷暖敷针拔白内障、导尿、熏蒸治疗、油脂疗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
  习得藏医,张天成先生也反思出中医从业的不少缺陷,例如一些中医毕业生缺少临床经验,对这门博大精深的国粹一知半解,只注重手法或药理,而不懂运用调理、协助的配合。而中医知识源於《易经》、五行学说、道家、佛家、儒家等修身之道,很大一部分是提倡通过调顺身心健康从而让体内系统运行通畅有序,例如脊柱治疗——脊柱之症是多病之源,脊柱得到治疗後往往会意外治愈一些原本看似不相关的病症,从中说明中医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仅把对中医的观点停留在表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无法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张天成先生从藏医中汲取精华,认识到手法治病的重要性,进而潛心深入研究各种中医、藏医手法,独创一套技巧,可以运用手法发挥针灸或汤药的效用,而取得与传统方法相似或甚至更好的效果,同时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该手法可归纳为“推拿爪合披日月、拍打敲揉运乾坤”,不能小看这十四个字,每个字代表着一种手法,效果既可融汇互通又能各自独立,不同的组合产生的效用千变万化,若不潛心学习,一位医师穷其一生,也可能只学会几个字而已。
  同时,行医更注重医德,仁心仁术者皆以济世为主,张天成先生认为,好的医师,会尽其所能治疗病人,而不是计较薪酬的多少。因此有的时候,当他接到一位家境一般,但难以前来诊所就医的患者的电话,他甚至自掏车费,到病人家中诊病。而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外,他会建议病人转移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影响治疗。
  如梧桐引得彩凤栖息,张天成先生精湛的医术与高尚医德吸引来自香港内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女生,因为其母亲身患疾病,行走不便,但她看见身边的朋友经过张天成先生的治疗恢复了健康,便与女儿一起到诊所就医。
  “我母亲经过张天成先生的治疗救人,现在可以行走了,皮肤也好了,现在,我也下定决心跟随他学习。”这位女生经常往返於香港与新加坡,不辞劳苦地学习中医,希望以後能和张天成先生一样,带来杏坛春暖。
  令人应接不暇的服务,仁心仁术的治病,让张天成先生的时间表很少有休息两个字,每年新春,他只有三天时间陪伴母亲,享得一时閒暇。但他卻对这种忙碌无怨无悔,因为这是一条沟通中港、为社会带来健康与欢乐的虹桥,带着光芒,闪耀着别样的美丽。
其他文献
刘文瑛女士 的直爽、大气让人可亲,豁达、淡定让人可敬。居港二十七年,她以此为基,回应起伏,活出洒脱,可谓笑看人生起与伏,诚对世事风和雨。沧桑过后,终归平静,如今的她,既为人延续青春,提升美丽,又关怀子女,享受温馨,俨然已抓住幸福,收获稳定,找到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谢谢她 让我进入美容业”  刘文瑛女士原籍福建漳平,到港时已20岁,在决定进入美容界以前,她的一切一马平川地顺利。“家父在香港经商,
期刊
梁海明先生,“香港速度”的締造者之一;他是第一代電訊人,曾配合教育部開創了網路遠端教育的先河;他並非“律師”,卻是仲裁調解專家,推動了香港的和諧,大大提升了內地法院調解的成功率。在不同的行業領域,他都寫下了“成功”二字,不斷的嘗試,讓他的生活充滿驚喜。他的人生就如同他的基礎事業一樣,萬丈豪情平地起,努力、勤奮為地基,用才華壘砌成一幢幢建築,奪人眼球,亮麗著自己的人生畫卷。  從他的身上,讓人看到了
期刊
担任了多个从事公益的社会职务,延续着他在退休前作为一位公务员的服务之情。带着温暖的微笑、向周围渗透着乐观的感染力,尽心尽力的付出,似一潭清澈的温泉,为社会的海洋源源不绝地注入暖流。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都默默地支持着他,帮助他把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慈善春风化雨,洒向人间。  【林明丰先生,大圣佛堂有限公司理事长、林氏家族互助会名誉会长、秀茂坪街坊福利会名誉会长、美国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哲学荣誉
期刊
黎有先生,是千千万万离开家乡却牵挂家乡的奋斗者之一。有一种感情,能夠让人振奋到不知疲惫;无私奉献卻能满心欣慰。正是这样一份情感,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时时刻刻的用心牵挂。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从筹备创建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和英国朴茨茅斯华人中文学校到退休後仍然心繫桑梓,他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种感情,建就满腔的爱国之情!  【黎有先生,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最高荣誉会长,中国内蒙古兴安盟扎莱
期刊
郑爱娴女士 师从香港著名爱国艺人、中医师关德兴,因为勤奋、努力、上进,深得其师之心,于是收其为唯一的女弟子,传授其医技。沿着师傅的行医轨迹,她继续向前。她说:“师傅教给我的除了医术,更多的是医德,是做人,是用最快的速度,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将病治好。”她不善言谈,却用行动:治愈不同的人;用快乐的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这两种无声的语言将医者的高尚情怀言说。  拜师学医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堪称中华瑰
期刊
黄祥汉先生真心真意做服务,在他的理念里,工作无论做得多好,都是进步的空间。身为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有限公司理事长的他,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将服务工作办得更好,如何服务到更多的人。  在精诚努力之下,粉岭潮侨盂兰胜会一改往日的传统风格,朝着弘扬孝文化、传播善信念的方向转变,慢慢地发展成为一项无宗族之分、无籍贯之分,全民参与的慈善活动。  【黄祥汉先生,祖籍广东,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有限公司理事长、深圳汉达中港
期刊
扎根於香港观塘秀茂坪。当地是家喻户晓的公屋区域之一,这里环境整洁乾净、交通规划良好、基础设施完善,还有一所对外开放的议员办事处,这里的主人以热情的态度迎接络绎不绝、上门拜访的市民,他就是麦富宁先生。  【麦富宁先生,新华社香港区事顾问(1995-1997)、观塘区议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1997-1999)、观塘区议会财务及行政委员会副主席(2000-2003)、观塘区议会环境及卫生委员会副主席
期刊
拥有一个出身於黄埔军校的父亲,这是她一生的荣耀。在那烽火年代,为保国家平安,父亲不惜投笔从戎,从黄埔军校毕业後投入抗战;和平时期,又竭思尽虑,造福於民。即使身陷困境仍没有棄对祖国的挚爱。父亲的形象,是王渔生女士心中最鲜明的形象,鼓励着、引导着她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公平,並在今日香港,团结同行,致力业界发展,从爱国的情愫中,延伸出贡献、尽职、重责等优良品质。  【王渔生女士,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国际
期刊
是潮州文化坚定的守护者,他用乐观的心态待人接物,促进着潮州文化的发展。家庭事业与社会服务,他都全身心投入,这也佔据着他的大部分时间。与人为善,用心生活,他身体力行,诠释着人生意义!  【郭嘉炎先生,宝岛茶居创办人,黄大仙区议会辖下西南分区委员会活动组长,九龙东潮人联会秘书长,黄大仙区文娱协会副主席,郭汾阳崇德总会副理事长,黄大仙下互助协进会主席,慈德社(天后古庙)理事长,东九龙居民委员会执行委员、
期刊
香港隆镇同乡会庆祝国庆六十四周年暨创会七十五周年会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