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纸玩出大乾坤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目标】
  1.通过“玩纸”游戏的前后对比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2.借助学生的当场片段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分解动作写清楚游戏的过程。
  3.通过对当场习作的比较和欣赏,懂得借由写游戏者的感受来写具体游戏过程的习作方法。
  【习作重点、难点】
  写具体游戏过程。
  【教学准备】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A4大小的纸。
  【教学过程】
  一、自由参与活动,尽情享受游戏
  1.上课伊始,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纸,猜猜这张纸可以干什么用。
  2.学生玩撕纸游戏,教师记录画面。
  师:一张纸可以有很多种用途,比如它可以是“玩具”。现在我们就玩一个最简单的游戏——撕纸。为了公平起见,老师说开始之后,大家才可以玩。
  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撕纸,教师随机用手机拍下学生疯狂撕纸的镜头。
  3.游戏停止,学生接受教师采访。
  师:当得知要撕这张纸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是怎么撕的?……
  4.教师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观察。
  师:想看看别人是怎么撕的吗?他撕的纸是怎么样的?
  教师当场展示手机拍摄的学生撕纸的画面,引导大家观察。
  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为什么你们那么开心?画面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撕纸同学的“成果”以及他撕纸时候的表情……
  二、二次参与游戏,体验“虐心”感受
  1.师:现在想知道被你撕掉的纸是怎么想的吗?(模拟机器人声音)把我拼回去吧!
  2.二次游戏:学生听音乐,把刚才撕碎的纸拼回原形。
  教师用手机拍摄拼纸画面。
  3.停止游戏,再次采访学生。
  师:当听到“拼回去”三个字的時候,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师:拼着拼着,总是找不到头绪,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望着这一堆雪花般的纸片,你的心里……
  三、真实记录过程,欣赏独特感受
  1.师:刚才我们用一张纸玩了两回游戏:尽兴地撕纸和努力地拼纸。针对这两次游戏,请你选择其中一次游戏写一写。撕纸也好,拼纸也好,都可以,控制好时间。
  2.学生选择片段进行描写。
  3.第一次略评:和同桌交换片段,评价同桌的片段,看是否把刚才的游戏过程写清楚了。
  学生修改、诵读自己写的片段。
  4.第二次详评:出示两篇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比较欣赏。
  (1)出示学生习作1。
  哀喜交加的纸
  当我们看见桌上放着的学习单时,不免唉声叹气——是啊,刚上完一节录像课,已经筋疲力尽的我们还要……这时,朱校长的话却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纸不是写的,而是让我们撕的!
  撕纸开始了,大家兴高采烈地撕了起来, 好像中了大奖一样。伴着一声声“chuɑ、chuɑ”的撕纸声,同学们的烦恼也仿佛随着这撕碎的纸而烟消云散。同学们撕纸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把纸大块大块地撕开,也有人把纸撕得很碎很碎,最特别的撕法是将纸拧成麻花状,然后“啪”地一下拉开,甚至还有同学直接用牙咬开,像一头生气的小野兽。
  这时朱校长的声音再次响起。什么?居然要我们把纸拼回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呆呆地望着眼前的碎纸。
  拼纸开始了,同学们发出阵阵哀号。有的同学非常幸运,他们并没有把纸撕得很碎,便很快兴冲冲地举起手,告诉老师纸已拼好;有的同学则在剩下的“废墟”中寻找能相匹配的形状,只见他们眉头紧锁地看着手中的碎纸,一手托看头,一边唉声叹气,苦苦思索复原方法,却久久没有结果;有的同学则毫无头绪,一脸茫然地望着那茫茫纸海, 一个劲地怪自己,早知道就不应该撕得那么碎了;还有的同学嘴角微扬, 饶有兴趣地看着自己面前的碎纸片,似乎在享受类似拼图游戏般的乐趣;而我呢,则不慌不忙地先把一张张皱巴巴的纸弄平整,试图利用记忆中文字的组合将这张纸重新拼起来,当我终于发现“学”和“习单”这对组合时,高兴地都要跳起来了,胜利似乎就在眼前,刚才的不安全部化成了开心,这也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更有信心地加紧复原起来。
  在这次撕纸又拼纸的过程中,我们品尝了一时放纵的喜悦,却也明白了事后修复的艰难,并且体验了通过耐心细致来重塑信心的心路历程。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有各种生活百味隐藏其中。
  (2)出示学生习作2。
  纸游戏
  我们来到了教室里,老师发下来一张学习单,我本以为又要上课了,可没想到老师竟然要我们撕纸。
  撕纸开始了,我右手紧握着纸头,仿佛要握出血来,左手则迅速地将纸撕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的有绿豆那样小,大的也只有手指甲那么大。全班同学开心地撕着,脸上充满了快乐,仿佛将这张纸撕碎了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像看到食物的恶狼一样,贪婪地盯着手中的纸头,恨不得把纸撕得都像微生物那样小。有一个同学将纸撕成一条一条后用力一拧,它立刻变成了“麻花”,再用力一拉,纸被拉断了,而那个同学却欢笑着,仿佛中了奖;一个同学直接用牙齿咬住纸,硬生生地将纸撕了开来,凶猛残暴得像一头狮子,准备将食物撕碎送进嘴里;有两个同学将纸对半撕了开来后,又开始对半撕,再对半撕……显得很有条理,像法国人用餐时那样慢条斯理,ー片ー片慢慢地撕,ー点儿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急匆匆地撕;有一个同学温柔的像公主一样将纸慢慢地撕开,又像是诸葛亮可以占ト未来, 考虑到后面老师可能会让他们将撕碎的纸拼回来,所以先不与别人ー样把纸撕成ー点点的碎纸片,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的下一步指示。大家都完全沉浸在撕纸的快乐中。   可是,当老师的下一道指令下来后,那些将纸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同学全都大失所望,有几个嘴巴张得都能塞下鸡蛋了,因为下一道命令是——拼纸。
  拼纸开始了,有几个同学先是一愣,然后再是吼叫,整个教室充满了鬼哭狼嚎的声音。有的同学将纸撕得太小了,只好皱着眉头拿起一张手指甲大小的纸,又去茫茫纸海中寻找与那张纸匹配的纸片。而有的同学却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因为他们刚刚就撕了一点点,而且还是撕成大块大块的纸,所以早早地拼完举起了手。
  撕纸与拼纸游戏真是太好玩了。这个游戏在玩中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真是太棒啦!
  (3)出示提问,引导学生比较欣赏。
  ①两位小作者写了同样的游戏过程,他们哪些地方写的是不一样的?
  ②作为游戏的亲历者,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文章更贴近你当时的游戏感受?
  ③在同学写出游戏感受的时候,你发觉他们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4)出示课文《窃读记》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勾连:作家林海音女士在这个故事中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她前前后后“窃读”的不同心理?
  5.学生二度修改片段:重在写出自己当时的游戏感受;已经把感受写得比较具体的,可以把片段写完整。
  【教学评析】
  朱红,睿智幽默,开放大气。多年在小语课堂上的摸爬滚打和在研究路上的磨研磋砺,让她面对不同文体、不同课型、不同年段的教学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几次听她的这节创意课,每次都有新鲜之感。她的这种“保鲜”技术,来自根深蒂固的至高理念——生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即使是用同一个教案,她也能上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效果。她的课自然又很精致,真实又很高效,活跃又不失分寸,总能给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成长留下痕迹。朱老师用一张普通的纸演绎出课堂的精彩,用自己的智慧诠释了“术业有专攻”的匠心精神。
  一、反转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小学生习作教学的重点无外乎诱情、激趣、得法,难点也正在此。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正是洞察到了小学习作教学的密码,传授给学生习作的秘诀。巧妙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反转”法,紧紧扣住课堂上儿童的独特心理,使学生兴之乐之,言之习之。先是习作素材之反转。朱老师以一张普通的纸作为“学具”,一反常态,让学生来一次痛快淋漓的“撕”,让学生惊喜交加。再是环节设计之反转。平时用来写作文、做习题的纸被允许“撕掉”,让学生终于解了“心头之恨”。出人意料的是之后又要把雪片般的碎纸拼起来。环节的惊天反转,足够让学生瞠目结舌、捶胸顿足。朱老师的指导则又一次利用了“反转”法。没有先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是直接让学生写——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会怎么写就怎么写。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反转教学让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二、体验式——言为心声,情动辞发
  写作是心声的表达,是情感的活动。学生习作中出现“失真”现象,关键是他们没有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如果说一张普通的练习纸,居然被教师要求“撕掉”,已经让学生惊愕得掉下巴了,那么紧接着教师近乎“苛刻”的要求——把撕成雪片般的碎纸拼起来,着实让学生直呼“虐心”。这种大起大落“被虐”的心理体验对学生来说几乎苦不堪言,追悔莫及。体验真切,感情真挚;体验独特,感受具体。写作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遷移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习作教学难教,作文难写,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读写之间的相互脱节和割裂。阅读中习得的语言表达方法不能顺畅地迁移到写作中。朱老师第二次的详评过程展开充分,力度大,不是单纯地教授写作的技巧,而是传授了“用脑”的方法。出示两篇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比较欣赏:“在同学写出游戏感受的时候,你发觉他们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然后出示课文《窃读记》中的片段,要求学生勾连思考作家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她前前后后“窃读”的不同心理,暗示学生阅读的文本中一定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迁移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朱老师大胆打破了写作教学只写不读的桎梏,把名家名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迁移到当下的习作中。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为阅读和写作架起一座思维贯通、方法融合的桥梁。
  小学生习作,兴之所至,情之所感,得之有法,写之有章。从整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兴奋、激动,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轻松幽默的课堂魅力。学生欣然提笔,情趣盎然,文思泉涌,活泼泼的行文跃然纸上。
  (浙江省杭州维翰学校
其他文献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近 义 词】 妙笔生花  【反 义 词】 无声无色、平淡无奇  【典故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四川昌明县青莲乡有位天才少年,从小聪慧异常,出口成章。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写字的毛笔笔头开了花朵。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诗人李白。李白的父亲李客对儿子的将来很有自信,认为他的儿子“有梦一般的眼神,风一般的神采,将来必成大器”!  不久,李白
在我看来,新鲜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可是,新鲜的素材要到哪里去找呢?当然是去生活中找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有一回,在数学课上,坐在里面、靠墙的同桌要出去交作业,我没有第一时间给同桌让座,被老师批评了一番。我很委屈,当时我在改正错题,只是一不小心让同桌等待的时间过长而已。妈妈知道后,引导我:“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你的同桌,面对这样的情形会怎样想?”如果我是他,
小猕猴:啾啾先生,说实话,上期《成语电台》说什么“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了很久,把脑瓜子都想破了,还是不明白到底应该如何交友,总感觉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啾啾先生:讲“见贤思齐”似乎讲清了道理的。如果再去了解下“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就能辩证地理解“孔子思想”了。  小猕猴:那请你讲讲“不耻下问”!  啾啾先生:这个成语会在以后的课文里出现的哦,老师会讲到的,没什么好讲的!  小猕猴:好久没
【摘 要】统编教材对复述训练进行了精心的编排,从二年级开始,以“讲故事”作为任务驱动,到三年级下册则直接以“复述”为单元目标,复述方法从直观的图片向抽象的词句、表格转变,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教师只有正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解读文本,明确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复述能力。  【关键词】复述; 教材解读;支架;心理活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有趣的故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篇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關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最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时,笔者牢记“借物喻人”,直奔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爸爸的话,认识白杨树的特点,将树与人进行对照,体会爸爸的心。但这样教学委实枯燥了一些。语文课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让学生沉浸在
[作者注释]本文发表于2012年10月24日《世界新闻报》第18版。谢谢午荷编辑在这篇文章基础上,综合参考了我以前发在博客里的其他原创。本文是我发给编辑的原文,删节部分以编辑最终定稿为准。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
美国心理学家Reber,在1967年首次提出“隐性学习”的概念。他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一种是“显性学习”,另一种是“隐性学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虽然隐性学习和外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复杂的学习任务中,隐性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积极利用隐性学习的理论,进行初
在我的课余生活中,绘画与写作是我的一对亲密要好、如影随形的朋友。  从最开始的蜡笔画、线描到彩铅,再到素描与国画,绘画学习让我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提高了我对美的认识。同时,画画还能帮助我写作文。  绘画中的线描需要用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事物的特征,我在作文中借鉴了这个方法,通过文字来描摹事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有次我要写《牵牛时光》,其中有一段要对水牛进行描写,我脑海里虽然有水牛的模样,但提起笔来却
【摘 要】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努力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结合教学实践,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触摸经典语言:在读通文律中读得有趣,在读懂文意中读出意趣,在读透文心中读得入味,在读宽文本中读出余味。如此,文言文的种子才会植根在学生的心田。学生也能在读中循序渐进,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触摸语言;统编教材  文言文语言凝练,意义深远,因为年代久远,相对
【摘 要】学习小古文,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亲近母语的兴趣。为了让小古文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降低难度,增加积累量,教师可将小古文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用“以一带一,多元整合”的策略,即“学一点带一点,学一篇带一篇,学一组带一类”等策略渗透小古文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慢慢积淀,亲近经典。  【关键词】小古文;以一带一;多元整合;有机融合  小古文,是指那些短小浅显,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