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吟诵是还原诗歌原本的声音。诗人在用吟的方式创作古诗时,会注重文字与声音的配合,也会经由声音选择合适的文字,给诗歌赋予了一定声音上的意义。如果不吟诵,只品评文字,这样的鉴赏是不全面的。因此,用吟诵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吟诵课应当如何教?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怎样才可以让学生易上手、方便操作?经过反复磨课研讨,笔者探索出如下认识和经验。
关键词:吟诵;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吟诵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读法,如何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探索古诗吟诵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完善“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了课内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使古诗吟诵教学简单易学,易于模仿。
一、形成了课内古诗吟诵课堂操作程序
首先,诵一诵:诵一诵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用現代人的方式朗读古诗;第二步,用古人的诵读方式吟诵古诗。我们采用徐健顺教授总结的“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及“平低仄高”这三个吟诵法则进行教学。注意,这里的吟诵是不加吟诵曲调的。而且,只要求符合吟诵法则即可,不要求带有感情和理解。其次,理一理:古人的遣词造句手法与现在诗词规则有很大区别。诗词用浓缩、精炼的语言表情达意,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精准把握诗词表述的内容。而吟诵,是捕捉意象的最直接手段,理一理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可参照下文的“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碰撞,从而与作者达到共情的效果。再次,吟一吟:古人读诗,读之不足,就会吟。所谓吟,就是在“诵一诵”的基础上,加上音乐,变成带有音乐感的吟唱,是结合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吟唱。吟唱追求的并非单纯的音乐之美,更是对诗人情志和自我感悟的抒发,指向古典诗歌抒情达意的终极审美目的。第四,演一演:演,是古诗的再现。这一环节可更多地应用在中低学段的学生中。表演是建立在自身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演一演”是对古诗的再认知和再创造。第五,写一写:“写一写”则通过语用,体验作诗之趣。本研究根据学龄设置了难度阶梯。中低年级,以填字的方式进行古诗仿写。如《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可抓住颜色,进行仿写。出示其他禽类浮在水上的图片,进行“( )毛浮()水,()掌拨()波”这样的仿写训练。高年级则由仿写转为对整句的创作,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样的训练。
二、开发了“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
在古诗教学中,需筛选出“具有明确声音含义的字”,以这些字眼为本鉴赏古诗,将“一本”细化为三个关键点,即韵脚、“入声字”和其他有明确声音含义的“长短音”,对其进行分级,从而形成“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
(一)第一级关键点:韵脚
韵脚是古诗押韵之处,是全诗的最长音,语音的含义特征被放大,从而往往决定了整首诗的情绪,因此韵脚为第一级“关键点”。不同的韵有不同的情感基调。诗人在作诗时,会有意识地根据诗的感情色彩来选择特定的诗韵。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记载了各韵部的不同感情色彩:“‘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由此可见作诗并非随意用韵,而是需符合其固有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先抓韵脚进行长读,长读中不仅要注意声音的延长,还要注意有感情地诵读,在延长的韵脚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第二级关键点:入声字
在古代汉语的四声调中,入声声调是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一种。其是高亢短促的极端音色,有强调情绪的作用,从而引申出决绝强烈的感情色彩。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也善于运用入声表现特别强烈的情感。因此,本课题将入声字确定为次重要的第二级关键点。比如“时闻折竹声”中折竹二字均为入声字,音调极其短促干脆,有雪压竹折的突兀之声。“昔日龌龊不足夸”七字中前六个字皆为入声字,读起来高亢急促,透露着诗人登科后的兴奋至极。因此在教学中,要先甄别梳理出古诗中的入声字,并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其承载的强烈情感。对于入声字的吟诵和体悟,一般是一首诗教学中的重点,在古诗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篇幅。
(三)三级关键点:明确声音含义的长短音
还有一些长音和短音,虽然不是入声字或韵脚,但也承载着明显的声音含义,因此我们把有明显承载含义的长音和短音确立为第三极“关键点”。其一,品味长音的绵长。平声字因其声调平和,适合把音拖长,所以往往给人延展的感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二字为平声字,应为长音,拖长后吟诵“青青——”,翠柳环绕、满目皆翠的画面美历历在目。其次,平声拖长,抒情性就会增强,诗歌的情感也变得隽永悠长。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君”和“人”是长音,抓住君、人这两个绵长的长音,体会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其二,体会短音的强调。仄声为短音,是和悠长稳定无起伏的平声相对的。短而有力的声音往往带有情绪的强调,且中古音中,仄声的音调高于平声,所以天然具备强调作用,同时加深了字义。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该句位于诗歌的第三句,即“起承转合”中“转”的位置,须有情感的强烈转折变化,一句而兼五个仄声,音调高、节奏快,情感变化剧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明时节欲断魂的行人想要喝酒解闷的急切心情,与下文“牧童遥指杏花村”中遥远的酒家形成巨大的落差,体现其排遣苦闷而不得之感。
结论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第三级关键点的探讨不必过多,一般 2-5 个即可,也不必过多分析其内涵,能在延长或变短的声音中感受情感即可。以上是对吟诵应用于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研究。其实,掌握吟诵不难,只需做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等吟诵规律即可,但是如何利用“吟诵”上好古诗课,是本文宗旨所在。让吟诵课堂具有可行的模式,变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谢婧斐.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11):62-63.
[2]钟邱.吟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0,13(21):105-106.
[3]孟香.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20.
关键词:吟诵;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吟诵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读法,如何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探索古诗吟诵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完善“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了课内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使古诗吟诵教学简单易学,易于模仿。
一、形成了课内古诗吟诵课堂操作程序
首先,诵一诵:诵一诵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用現代人的方式朗读古诗;第二步,用古人的诵读方式吟诵古诗。我们采用徐健顺教授总结的“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及“平低仄高”这三个吟诵法则进行教学。注意,这里的吟诵是不加吟诵曲调的。而且,只要求符合吟诵法则即可,不要求带有感情和理解。其次,理一理:古人的遣词造句手法与现在诗词规则有很大区别。诗词用浓缩、精炼的语言表情达意,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精准把握诗词表述的内容。而吟诵,是捕捉意象的最直接手段,理一理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可参照下文的“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碰撞,从而与作者达到共情的效果。再次,吟一吟:古人读诗,读之不足,就会吟。所谓吟,就是在“诵一诵”的基础上,加上音乐,变成带有音乐感的吟唱,是结合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吟唱。吟唱追求的并非单纯的音乐之美,更是对诗人情志和自我感悟的抒发,指向古典诗歌抒情达意的终极审美目的。第四,演一演:演,是古诗的再现。这一环节可更多地应用在中低学段的学生中。表演是建立在自身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演一演”是对古诗的再认知和再创造。第五,写一写:“写一写”则通过语用,体验作诗之趣。本研究根据学龄设置了难度阶梯。中低年级,以填字的方式进行古诗仿写。如《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可抓住颜色,进行仿写。出示其他禽类浮在水上的图片,进行“( )毛浮()水,()掌拨()波”这样的仿写训练。高年级则由仿写转为对整句的创作,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样的训练。
二、开发了“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
在古诗教学中,需筛选出“具有明确声音含义的字”,以这些字眼为本鉴赏古诗,将“一本”细化为三个关键点,即韵脚、“入声字”和其他有明确声音含义的“长短音”,对其进行分级,从而形成“一本三点”课堂教学策略。
(一)第一级关键点:韵脚
韵脚是古诗押韵之处,是全诗的最长音,语音的含义特征被放大,从而往往决定了整首诗的情绪,因此韵脚为第一级“关键点”。不同的韵有不同的情感基调。诗人在作诗时,会有意识地根据诗的感情色彩来选择特定的诗韵。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记载了各韵部的不同感情色彩:“‘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由此可见作诗并非随意用韵,而是需符合其固有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先抓韵脚进行长读,长读中不仅要注意声音的延长,还要注意有感情地诵读,在延长的韵脚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第二级关键点:入声字
在古代汉语的四声调中,入声声调是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一种。其是高亢短促的极端音色,有强调情绪的作用,从而引申出决绝强烈的感情色彩。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也善于运用入声表现特别强烈的情感。因此,本课题将入声字确定为次重要的第二级关键点。比如“时闻折竹声”中折竹二字均为入声字,音调极其短促干脆,有雪压竹折的突兀之声。“昔日龌龊不足夸”七字中前六个字皆为入声字,读起来高亢急促,透露着诗人登科后的兴奋至极。因此在教学中,要先甄别梳理出古诗中的入声字,并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其承载的强烈情感。对于入声字的吟诵和体悟,一般是一首诗教学中的重点,在古诗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篇幅。
(三)三级关键点:明确声音含义的长短音
还有一些长音和短音,虽然不是入声字或韵脚,但也承载着明显的声音含义,因此我们把有明显承载含义的长音和短音确立为第三极“关键点”。其一,品味长音的绵长。平声字因其声调平和,适合把音拖长,所以往往给人延展的感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二字为平声字,应为长音,拖长后吟诵“青青——”,翠柳环绕、满目皆翠的画面美历历在目。其次,平声拖长,抒情性就会增强,诗歌的情感也变得隽永悠长。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君”和“人”是长音,抓住君、人这两个绵长的长音,体会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其二,体会短音的强调。仄声为短音,是和悠长稳定无起伏的平声相对的。短而有力的声音往往带有情绪的强调,且中古音中,仄声的音调高于平声,所以天然具备强调作用,同时加深了字义。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该句位于诗歌的第三句,即“起承转合”中“转”的位置,须有情感的强烈转折变化,一句而兼五个仄声,音调高、节奏快,情感变化剧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明时节欲断魂的行人想要喝酒解闷的急切心情,与下文“牧童遥指杏花村”中遥远的酒家形成巨大的落差,体现其排遣苦闷而不得之感。
结论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第三级关键点的探讨不必过多,一般 2-5 个即可,也不必过多分析其内涵,能在延长或变短的声音中感受情感即可。以上是对吟诵应用于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研究。其实,掌握吟诵不难,只需做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等吟诵规律即可,但是如何利用“吟诵”上好古诗课,是本文宗旨所在。让吟诵课堂具有可行的模式,变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谢婧斐.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11):62-63.
[2]钟邱.吟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0,13(21):105-106.
[3]孟香.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