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建设不在“小损”上失守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f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文明的高低。
  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有些不文明习惯正在有意或无意地与文明创建较劲。譬如,有些人吃完的水果皮、雪糕纸等本应投放在就近的垃圾桶中,却随意一扔,离文明就差一步;有些人如厕不冲水,提裤就走,离文明就差一按(水门);有些人吃完快餐,杯盘狼藉、残渣余物,拔脚走人,离文明就差一倒(泔水桶);有些人踩了他人鞋脚,若无其事,拒不道歉,离文明就差一句;有些司机过斑马线遇有行人,不减速、不让行,离文明就差一脚(刹车);有些人不看信号抢红灯,险情迭出,离文明就差一秒;有些人因排队加塞起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离文明就差一排(队)……就“一”而言,不算大事。然而,把所有这些“一”叠加起来,将会窥见一种多么不文明的乱象!
  遗憾的是,当有人出面指出这些不良做法时,当事者竟大言不惭地说:“这算什么?我习惯了!”
  问题正在于这个“习惯”。“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过去贫穷落后时,伴随着随地吐痰、乱抛乱倒、随意穿行马路、公共场所吸烟、街头袒胸露背等等乱象,倒也情有可原。可习惯成为了自然。现在,生活环境、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提升了,一些人住着高楼大厦,衣着光鲜华美,开着豪车代步,却依然习惯着国骂,不懂温良谦恭,随意临窗抛物,街头酗酒斗殴等,并以“习惯”搅理纠缠,恐怕暴露出来的就不只是土鳖习气,更重要的是袒现了文明素养的低下与丑陋。
  为人在小节上不注意,大节上肯定失守。万不要以“习惯”掩饰陋习,也不能让“习惯”拆污了人性和人生。
  积以成习,固然难改,但并不是不可改变。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文明的城市新加坡,对一些不文明行为会处以高额罚款,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涂鸦等罚款1000新币(约合人民币5000元),有些严重不文明行为还会被处以鞭刑。如此以来,不仅本地人严格自律,就是一些自称“习惯了”的游客,一旦踏上新国土地,立马也改掉“习惯”,按照规定去做了。这至少说明,离开必要的法规惩治,有些人就会拿着文明当儿戏。
  听朋友说,新加坡街道上种着许多木瓜树。木瓜成熟季节,树上挂着成串木瓜,但没有一个行人采摘,遂成城市一景。而笔者所住城市,为了绿化在马路两旁种了一些山楂树、海棠树,每年未等果实成熟,早就被人捋了个乱七八糟。这无疑就不是“习惯”二字所能模糊的了。
  就文明素養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教育万万不能。且不说我国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义廉耻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外户而不闭”的文明景象也为世人称道。目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道德文明教育,正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修课。一切以环境、条件、习惯等为借口的不文明现象,在为人应有的核心价值观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故而,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措施,理直气壮地抓好文明建设,并辅以严格的法规治理,借以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文明城市建设之急务。
  “毋以小益而不修,毋以小损而不防。”“一步”“一脚”“一句”等看似“小事”,但与“大事”密切关联。小事乃大事基石,大事属小事升华。小事不从严,文明难实现。欲要与文明同行,或说就是不为不文明行径让人背后戳脊梁骨,还是不要以“习惯”为遁词,力修“小益”为大德,尽绝“小损”为文明。长此以往,做人就离高尚纯粹、文明道德不远,文明城市建设也就具有了坚实根基。
  只是,“百年树人”!在教育引导规范国民“小事”做好“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官员应多一些耐心与务实,切忌“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杜绝运动式的“文明创建”活动。这些年来,“文明城市”不文明的事件,出得还少吗?!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叶赫那拉氏被尊“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叶赫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实行垂帘听政,至1908去世,控制国家大权达47年之久。  在慈禧统治期间,晚清王朝国事日非,在1894
期刊
“青岛大虾”事件过去一年了,但总觉得这个事还没“剧终”——因为没见到青岛市相关政府部门深刻反思出可供全社会借鉴的反面教训,也没看到人们呼吁建立的“开放畅通的投诉处理机制”进入生活,看到的仅是38元一只的“天价虾”才4个月,5000元一条的“天价鱼”就在哈尔滨成功复制。为使“青岛大虾”所蕴含的深刻教训真正变成全社会财富,愚以为,在“青岛大虾”事件一周年之际,有必要就“青岛大虾”发生的某些原因,再做一
期刊
同治九年(1870)十月曾国藩卸任直隶总督,回金陵第三次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原来的秘书,如今在磁州做代理知州的赵烈文特意赶来送行。谈话中曾国藩问他工作体会,赵烈文说:“佛经说妇人把忧愁当饭吃,州县官则把说谎当饭吃。”又说:“以前觉得上司和同事需要敷衍,现在看来百姓更需要敷衍。”曾国藩安慰他说:“足下在直隶,光景如果很好,当然最妙,如果有什么不如意处,可随时写信告知,彼此商酌而行。”(《能静居日记》,
期刊
重读以前的日记,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下乡支农,和农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比如,1965年10月23日(星期六)的日记写道:带领学生去东垒头劳动4天,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支农,就要和社员打成一片,我要求学生:下地劳动,要不惜力、不惜汗;回村休息,要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对同学们的表现,群众反映挺好,昨天返校时,干部、社员热烈欢送,亲亲热热,互道祝语。通过“三同”,
期刊
每年中高考的作文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一朋友在微信中分享了一篇“北京中考零分作文”,是篇给材料作文:  不是所有鸟都能飞越太平洋。而有一种小鸟,却能飞越。它需要的仅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树枝上睡觉。就这样,小鸟越过了太平洋。  有位理科考生据此写了篇《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的作文,被判零分。他在作文
期刊
晁错死得很冤。他之力主削藩,全为辅佐景帝稳定大局,以免藩王“尾大不掉”而使刘氏天下陷于内乱。“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不尊贵,宗庙不安宁”。其父闻听后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饮药自杀前还说:“吾不忍见祸逮身!”但晁错宁以晁氏之“危”而保刘氏之“安”,对于刘氏天下,他算得上是忠心耿耿的。然而,当吴、楚七国以“诛错”为名作乱之时,手足无措的景帝居然与袁盎密谋,想借晁错的人头平定内乱。密谋实施之
期刊
北京大学胡泳教授撰文,大谈“山寨式创新”(《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9日)。在他看来,若从“正面意义”上定义山寨的话,那么,山寨“是指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一种模仿式的创新”。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山寨式创新”,实际上就是“模仿式的创新”。可问题是,模仿或者说山寨是创新么?胡教授明明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没有自主创新能力、靠模仿其他品牌以达到低价行销、自产产品的现象,统统称为山
期刊
一位女作家与编辑聊天,谈起她的新作,不无感慨地说:“写作者要把读者当成侦探才行啊。”彼时这位编辑出版了她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刚刚印出来,便有读者给出版社写信,指出其中常识性、见识性的错误与疏漏,他想起女作家的话,对这些侦探般的读者感佩不已,当然后来在再版中,这些错漏都在书中进行了修订(《人民日报》2015年12月9日)。  “把读者当侦探”,说得太好了。作家服务的对象是读者。“把读者当侦探”实际
期刊
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得到观众的青睐。有人说,它故事曲折,扣人心弦;有人说,它制作精良,画面唯美;还有人说,演员演技精湛,形象俊美看着养眼……这些都不错,但我还要加上一条:有意无意地,它触动了中国人心中“认错与道歉”的那根心结。   其实,此剧就是一个冤案得申的主题,被誉为“良心剧”。   人有了错误要认错,要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这本是一般性常识。但在某些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那么容
期刊
“通病”等7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