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是创新么?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r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胡泳教授撰文,大谈“山寨式创新”(《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9日)。在他看来,若从“正面意义”上定义山寨的话,那么,山寨“是指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一种模仿式的创新”。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山寨式创新”,实际上就是“模仿式的创新”。可问题是,模仿或者说山寨是创新么?胡教授明明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没有自主创新能力、靠模仿其他品牌以达到低价行销、自产产品的现象,统统称为山寨现象”,却偏要混淆概念,舞弄出个“山寨式创新”来,其用意何在?
  顾名思义,“创新”即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是指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新与旧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质的差别的;绝不是说将他人的东西拿来,改头换面就可以冒充自己的创新。那样的话,模仿剽袭都可以借创新之名,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了;而“山寨产品”之所以充斥市场,恐怕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它既需要丰厚的积累,又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与劳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由于既缺乏科学知识的历史积累,又习惯了急功近利的追求,因此,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往往以模仿和移植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山寨”出自己的产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为了尽快地进入市场,这样做似乎也情有可原,只要别把仿制硬说成自己的发明与创造。但若公然将模仿说成创新,那就难免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之嫌了。倘如胡教授所言,“重新思考一下什么叫创新”,认为“使用山寨式创新,提供了关于创新更宽泛的理解,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创新,以及什么是创新的源泉”,那岂不等于公开地张扬模仿乃至剽窃,且可以模仿剽窃得理直气壮?
  创新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物质基础之上的,就中国社会而言,这两方面都甚为薄弱。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尤其是思想的一体化,严重地限制了人的思想,禁锢了人的创造力,从而使我们的社会长期止步于现代科学与文明的大门之外。想想看,除了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之外,如今我们身边的各种器物,从室内的家用电器到室外的交通工具,哪一样不源自于他国?即使打印着“中国制造”,那也毫无疑问的的确确属于“山寨”。这种山寨能算作“创新”么?异想天开地舞弄出个“山寨式创新”,是无法遮人耳目瞒天过海的。诚然,創新也包括“改进”在内,但在哪方面有所改进,又是怎么改进的,还需要认真审察。如果“改进”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或者将生产流程做些变动,而在“质”的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即产生“质的飞跃”,那是很难称作“创新”的。就像一个作家初学写作时,难免会模仿他人的作品,那样的写作最好称为“习作”,而不宜称其为“创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欧美的一些现代派作品陆续译介到中国来,许多作家争相仿效,仅《百年孤独》的开头,就不知有多少作家多少次地袭用过。袭用他人的叙述方式,哪怕用的是自己的话语,写的是自己的体验,若说是“借鉴”,当无可厚非;说成是“创新”,或“模仿式创新”,怕是不会得到认可的。至于那些整段抄袭他人著作的,或将他人著作改头换面成为己有的,更有甚者,将外国人的著作“编译”成己著的,竟非剽窃反可以称作“山寨式创新”了?
  “山寨”(或曰“模仿”)和“创新”原本就是相悖的,合成一个概念难免会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而混淆视听。近些年来,对各种各样的剽袭行为,媒体多有报道,亦有正直的学者和批评家撰文揭露和批判,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遏制。不能不担心,胡教授“山寨式创新”的提出,会助长上述种种不良风气,遮蔽了那些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恣意地抬高模仿的价值,不仅会延缓我们创新的步伐,弄不好还将扼杀我们创新的能力。
  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适宜于创新的环境,因为创新首先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而这种思维只能根植在自由宽松的文化生态之中。须知,只有当人们受到尊重,且又不受束缚时,他们才会变得极有创造力。
其他文献
2015年第11期(上)《杂文月刊》佳作连连,但我偏爱邓迎雪的《贾母的月亮》。   就此文而言,有故事、有形象、有情感,因此更貼近杂文的文学特质,也更使人喜闻乐见。贾母看到“月上中天,皎洁如银”,说“如此好明月,不可不闻笛”,却又嘱咐下人“音乐不可过多,要那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几句话,便使贾母的“文艺范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从贾母继而写到陆游赏梅赋诗、张岱流传至今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期刊
近年来,张祥龙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建立儒家文化特区”,说是“旨在复活一种儒家的社团生活: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主,有自己的教育体系、政治结构、技术结构”;“找一个偏远的、不碍别人事儿的地方,‘还从物外起田园’,建设我们自己的一个充满生机的天地”,“呈现一种美好的生活,施教化于无形”。  张教授在设计这一美好蓝图时,还引北美的阿米什社团为据,“不想成为主流,也不想影响他人”,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期刊
当下社会隔三岔五地便会爆出些令人闻之愕然且出于颇有“知识”的分子嘴中的奇谈怪论。譬如网传浙江财大谢作诗教授发表的自以为并非“哗众取宠”而在网友却认为“十分离谱”的高论——“婚姻是交易”,“美女就该嫁‘富豪’”云云!   众所周知:婚姻是人类社会进化至私有制时期的产物。倘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同是一件婚事,一些人视之为儿戏,而另一些人则视之为世界上最庄重的事情。” 如何定义婚姻之本质,则恐怕一千个家庭
期刊
清初“明史案”,起因是文化流氓吴之荣,以“家国情怀”敲诈《明史》编撰者庄允诚金钱。朝廷不但不惩戒吴之荣,反升为右佥都御史,还赠其庄允诚一半资产!一时间,靠“告讦”的流氓手段制造涉案千余,流放几百,诛杀七十,凌迟十四人大案的吴之荣,飙升为流氓文人升官发财的另类标杆。  所谓“告讦”,按《汉书·刑法志》解释,是指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关键在于,“告讦”者假“家国情怀”,一招置对手于死地。西汉被腰斩的杨恽
期刊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叶赫那拉氏被尊“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叶赫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实行垂帘听政,至1908去世,控制国家大权达47年之久。  在慈禧统治期间,晚清王朝国事日非,在1894
期刊
“青岛大虾”事件过去一年了,但总觉得这个事还没“剧终”——因为没见到青岛市相关政府部门深刻反思出可供全社会借鉴的反面教训,也没看到人们呼吁建立的“开放畅通的投诉处理机制”进入生活,看到的仅是38元一只的“天价虾”才4个月,5000元一条的“天价鱼”就在哈尔滨成功复制。为使“青岛大虾”所蕴含的深刻教训真正变成全社会财富,愚以为,在“青岛大虾”事件一周年之际,有必要就“青岛大虾”发生的某些原因,再做一
期刊
同治九年(1870)十月曾国藩卸任直隶总督,回金陵第三次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原来的秘书,如今在磁州做代理知州的赵烈文特意赶来送行。谈话中曾国藩问他工作体会,赵烈文说:“佛经说妇人把忧愁当饭吃,州县官则把说谎当饭吃。”又说:“以前觉得上司和同事需要敷衍,现在看来百姓更需要敷衍。”曾国藩安慰他说:“足下在直隶,光景如果很好,当然最妙,如果有什么不如意处,可随时写信告知,彼此商酌而行。”(《能静居日记》,
期刊
重读以前的日记,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下乡支农,和农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比如,1965年10月23日(星期六)的日记写道:带领学生去东垒头劳动4天,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支农,就要和社员打成一片,我要求学生:下地劳动,要不惜力、不惜汗;回村休息,要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对同学们的表现,群众反映挺好,昨天返校时,干部、社员热烈欢送,亲亲热热,互道祝语。通过“三同”,
期刊
每年中高考的作文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一朋友在微信中分享了一篇“北京中考零分作文”,是篇给材料作文:  不是所有鸟都能飞越太平洋。而有一种小鸟,却能飞越。它需要的仅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树枝上睡觉。就这样,小鸟越过了太平洋。  有位理科考生据此写了篇《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的作文,被判零分。他在作文
期刊
晁错死得很冤。他之力主削藩,全为辅佐景帝稳定大局,以免藩王“尾大不掉”而使刘氏天下陷于内乱。“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不尊贵,宗庙不安宁”。其父闻听后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饮药自杀前还说:“吾不忍见祸逮身!”但晁错宁以晁氏之“危”而保刘氏之“安”,对于刘氏天下,他算得上是忠心耿耿的。然而,当吴、楚七国以“诛错”为名作乱之时,手足无措的景帝居然与袁盎密谋,想借晁错的人头平定内乱。密谋实施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