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课程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主观的、活泼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设因素,这些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积极的师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关键字]:数学课堂;生成资源;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课堂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究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例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当他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时,学生发现原来学过的一格代表1个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教师问:"一格代表几个比较好呢?"大部分学生说:"2个。"这时一个学生高举小手说:"老师,一格能不能代表5个?"陈老师连忙回答:"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大家说一格能不能代表5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一名学生说:"一格可以代表1个、2个、也可以代表5个。"一学生说:"一格代表5个,那18个怎样表示呢?"另一学生回答说:"可以先画3格,再画半格多一点。"陈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在统计图中一格可以代表1个单位,2个单位,还可以代表5、10或更多的单位,有时不足一格的数据还可以用半格表示。"因为陈老师抓住了生成的亮点,使"一个不确定的意外事件"变成了"一次成功的探索",使"一个听似不经意的问题"变成了课堂"最美妙的乐章"。
二、 整合教学资源,升华动态生成
我们的课堂要有效利用学生资源,促进生成,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将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施展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布置学生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可缺少现成的材料,怎么办呢?我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看谁做得最好,方法最妙。第二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大吃一惊。有的学生用牙签作棱,用橡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立方体做顶点;有的学生用废弃的水笔芯作棱,用泥巴搓成小圆球作顶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倾听不同声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即使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已自己"发明"方法为快乐,即使这个"发明"不能称得上是发明。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我们应小心翼翼的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生成。
精彩的生成源自于丰富的课前预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梅玲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教师只有在课前预设中充分考虑课堂和学生的所有可能,课堂才会在教师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调控下自由生成。应该说,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深度阐述。当然,再丰富的预设,也未必真能穷尽课堂中的一切可能,应该说,出乎教师预设的信息在每天的课堂中不时上演,这就对教师的临场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及数学功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有价值的线索,还是无意义的细节,你得很快作出判断;是进行有效的放大,还是消解在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得当机作出抉择......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精采教学环节与预设的提问全被打乱,怎么办?
教师因为有了课前预设,便不慌不忙地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教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即时肯定了某某同学的方法和提前预习的态度,并指出:"同学们也和他一样,知道怎么算,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聲回答说:"想。"
教师:今天老师不教,请你来当一回老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证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吗?
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证明方法,从而逐步概况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上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字]:数学课堂;生成资源;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课堂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究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例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当他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时,学生发现原来学过的一格代表1个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教师问:"一格代表几个比较好呢?"大部分学生说:"2个。"这时一个学生高举小手说:"老师,一格能不能代表5个?"陈老师连忙回答:"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大家说一格能不能代表5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一名学生说:"一格可以代表1个、2个、也可以代表5个。"一学生说:"一格代表5个,那18个怎样表示呢?"另一学生回答说:"可以先画3格,再画半格多一点。"陈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在统计图中一格可以代表1个单位,2个单位,还可以代表5、10或更多的单位,有时不足一格的数据还可以用半格表示。"因为陈老师抓住了生成的亮点,使"一个不确定的意外事件"变成了"一次成功的探索",使"一个听似不经意的问题"变成了课堂"最美妙的乐章"。
二、 整合教学资源,升华动态生成
我们的课堂要有效利用学生资源,促进生成,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将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施展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布置学生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可缺少现成的材料,怎么办呢?我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看谁做得最好,方法最妙。第二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大吃一惊。有的学生用牙签作棱,用橡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立方体做顶点;有的学生用废弃的水笔芯作棱,用泥巴搓成小圆球作顶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倾听不同声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即使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已自己"发明"方法为快乐,即使这个"发明"不能称得上是发明。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我们应小心翼翼的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生成。
精彩的生成源自于丰富的课前预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梅玲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教师只有在课前预设中充分考虑课堂和学生的所有可能,课堂才会在教师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调控下自由生成。应该说,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深度阐述。当然,再丰富的预设,也未必真能穷尽课堂中的一切可能,应该说,出乎教师预设的信息在每天的课堂中不时上演,这就对教师的临场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及数学功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有价值的线索,还是无意义的细节,你得很快作出判断;是进行有效的放大,还是消解在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得当机作出抉择......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精采教学环节与预设的提问全被打乱,怎么办?
教师因为有了课前预设,便不慌不忙地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教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即时肯定了某某同学的方法和提前预习的态度,并指出:"同学们也和他一样,知道怎么算,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聲回答说:"想。"
教师:今天老师不教,请你来当一回老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证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吗?
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证明方法,从而逐步概况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上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