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每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脚步”,尤其到了高年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当下急需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尝试
在接触了学生一个月之后,我对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自己所教的五(1)班开展了“学生师徒结对”活动。该活动的宗旨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共同提高”。活动让一些比较热心且数学成绩相对比较理想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去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的进步。
1.自愿报名,双向选择
首先,开一次动员大会。教师鼓励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老师越来越喜欢我们五(1)班的同学,因为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非常好学,平时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目,都会虚心向好伙伴请教。同时另一位学生非常热心,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都非常耐心地教他们,让教师很感动。这个学期,我们就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师徒结对’活动。”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愿报名,统计“哪些学生觉得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个‘师父’平时能够帮帮你?”结果有8名学生需要得到同伴的帮助。“哪些学生愿意帮帮这些主动积极的学生?”结果有10名学生愿意帮助他们。最后教师让“徒弟”从10名“师父”中选一位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的“小老师”。剩下的2名“师父”配给了2名胆子比较小,不愿意主动请教的“徒弟”。选好师徒后签订协议,协议中约定:“师徒”双方要友好相处,“徒弟”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师父”请教,“师父”要耐心地教“徒弟”,告诉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允许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2.培訓“师父”,激励“徒弟”
“学生教学生”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吸收—表达”的过程,“吸收”为“表达”服务,“表达”又更好地强化甚至优化“吸收”。
(1)鼓励肯定,明确任务。教师先将10位“师父”召集起来开座谈会,首先肯定他们都是非常有责任心且乐于助人的人。再告诉他们,在帮助同学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和提高自己,你把自己学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教“徒弟”,在“教”的过程中,你肯定需要先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转化为能让“徒弟”理解的表达方式。在教的过程中,你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建立规则,帮扶有度。对“师父”提出希望:作为“师父”,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课堂上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作业中针对错题要能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在帮助“徒弟”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比如态度要温和一些,多说说他们的优点,多夸夸他们的进步之处,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以情感人,树立信心。“徒弟”的数学成绩上不去,很多时候与失去信心有关。于是,教师将10位“徒弟”召集起来开座谈会,以情感人,帮助“徒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点面结合,有序铺开
有了前面主客观条件上的充分准备,“师徒结对”活动真正得以开展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师徒结对”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有序铺开,在循序渐进中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
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就是因为在新授课中没有听懂,日积月累,学习上就会越来越吃力,慢慢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比如,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我们通过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个别学生发言后,大部分学生听懂的情况下,教师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时“徒弟”会在“师父”的带动和指导下,慢慢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会先做好记录,记下错误率比较高的题、平时教学忽略的题、有多种解法的题、有创造性的题,在作业讲评课中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师父”们能讲解的题目尽量让他们讲,锻炼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
接下来,教师将“师父”们的订正作业进行第二次批改。批改后“师父”们就可以去指导帮助“徒弟”了,“师父”主要帮助“徒弟”解决一些简单容易和“师父”已经完全能独立指导的问题。这样一来,学困生的错题基本都能订正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我发现:“师父”们都很负责,讲解都很细致,“徒弟”也听得很认真。这样整节课下来,习题讲评时间比较充裕,原先不能完成的进度也基本完成。
4.在课余时间采用“学生师徒结对”,有利于提高学困生解题的信心
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又不是很好,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候会敷衍了事。有了“师父”,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师父”请教,“师父”会帮助他们。同时“师父”也会督促他们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困生学习态度明显端正了。因为在“师父”的帮助下,他们会做的题目越来越多,学习兴趣也慢慢变得浓厚。受“师父”的熏陶,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5.建立机制,持之以恒
“师徒结对”活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坚持不懈、共同成长的过程。除了时时关注,还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我在五(1)班建立了“师徒”表彰制度。在每天的作业中,“徒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得到“★”,“师父”也能得到一颗“★”,在每月的单元检测中,如果“徒弟”的数学成绩有进步,根据进步情况,“师父”和“徒弟”都可以获得一定数目的“★”。一个月里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获得小礼品。在原来的奖励制度上,我增加了“师徒最佳组合奖”。新增“徒弟获奖,师父有份;徒弟退步,师父有责”的奖励条款。新的奖励条款调动了师徒双方更大的积极性。
二、反思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师徒结对”效果很不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师父”们在与“徒弟”的讲解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思考,自己的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要选责任心强、热心肠的学生当“师父”
成绩不一定要非常优异,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耐心。在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徒弟”时,70分左右的学生效果最好,因为这些学生也经历过失败,反应也不是太快,他们更了解“徒弟”产生错误的原因,思维方式也很接近,这样更容易交流。
2.要持之以恒,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开始,可能有一部分“师父”担心帮“徒弟”讲解题目时,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处理好这一点。让他们明白:在帮助“徒弟”的过程中,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课堂上要多给“师父”展示的机会,以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强的“师父”作榜样,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师父”这一行列。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下去,“学生师徒结对”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对“学生师徒结对”活动,我会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把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实践尝试
在接触了学生一个月之后,我对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自己所教的五(1)班开展了“学生师徒结对”活动。该活动的宗旨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共同提高”。活动让一些比较热心且数学成绩相对比较理想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去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的进步。
1.自愿报名,双向选择
首先,开一次动员大会。教师鼓励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老师越来越喜欢我们五(1)班的同学,因为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非常好学,平时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目,都会虚心向好伙伴请教。同时另一位学生非常热心,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都非常耐心地教他们,让教师很感动。这个学期,我们就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师徒结对’活动。”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愿报名,统计“哪些学生觉得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个‘师父’平时能够帮帮你?”结果有8名学生需要得到同伴的帮助。“哪些学生愿意帮帮这些主动积极的学生?”结果有10名学生愿意帮助他们。最后教师让“徒弟”从10名“师父”中选一位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的“小老师”。剩下的2名“师父”配给了2名胆子比较小,不愿意主动请教的“徒弟”。选好师徒后签订协议,协议中约定:“师徒”双方要友好相处,“徒弟”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师父”请教,“师父”要耐心地教“徒弟”,告诉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允许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2.培訓“师父”,激励“徒弟”
“学生教学生”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吸收—表达”的过程,“吸收”为“表达”服务,“表达”又更好地强化甚至优化“吸收”。
(1)鼓励肯定,明确任务。教师先将10位“师父”召集起来开座谈会,首先肯定他们都是非常有责任心且乐于助人的人。再告诉他们,在帮助同学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和提高自己,你把自己学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教“徒弟”,在“教”的过程中,你肯定需要先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转化为能让“徒弟”理解的表达方式。在教的过程中,你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建立规则,帮扶有度。对“师父”提出希望:作为“师父”,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课堂上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作业中针对错题要能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在帮助“徒弟”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比如态度要温和一些,多说说他们的优点,多夸夸他们的进步之处,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以情感人,树立信心。“徒弟”的数学成绩上不去,很多时候与失去信心有关。于是,教师将10位“徒弟”召集起来开座谈会,以情感人,帮助“徒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点面结合,有序铺开
有了前面主客观条件上的充分准备,“师徒结对”活动真正得以开展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师徒结对”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有序铺开,在循序渐进中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
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就是因为在新授课中没有听懂,日积月累,学习上就会越来越吃力,慢慢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比如,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我们通过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个别学生发言后,大部分学生听懂的情况下,教师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时“徒弟”会在“师父”的带动和指导下,慢慢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会先做好记录,记下错误率比较高的题、平时教学忽略的题、有多种解法的题、有创造性的题,在作业讲评课中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师父”们能讲解的题目尽量让他们讲,锻炼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
接下来,教师将“师父”们的订正作业进行第二次批改。批改后“师父”们就可以去指导帮助“徒弟”了,“师父”主要帮助“徒弟”解决一些简单容易和“师父”已经完全能独立指导的问题。这样一来,学困生的错题基本都能订正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我发现:“师父”们都很负责,讲解都很细致,“徒弟”也听得很认真。这样整节课下来,习题讲评时间比较充裕,原先不能完成的进度也基本完成。
4.在课余时间采用“学生师徒结对”,有利于提高学困生解题的信心
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又不是很好,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候会敷衍了事。有了“师父”,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师父”请教,“师父”会帮助他们。同时“师父”也会督促他们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困生学习态度明显端正了。因为在“师父”的帮助下,他们会做的题目越来越多,学习兴趣也慢慢变得浓厚。受“师父”的熏陶,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5.建立机制,持之以恒
“师徒结对”活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坚持不懈、共同成长的过程。除了时时关注,还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我在五(1)班建立了“师徒”表彰制度。在每天的作业中,“徒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得到“★”,“师父”也能得到一颗“★”,在每月的单元检测中,如果“徒弟”的数学成绩有进步,根据进步情况,“师父”和“徒弟”都可以获得一定数目的“★”。一个月里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获得小礼品。在原来的奖励制度上,我增加了“师徒最佳组合奖”。新增“徒弟获奖,师父有份;徒弟退步,师父有责”的奖励条款。新的奖励条款调动了师徒双方更大的积极性。
二、反思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师徒结对”效果很不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师父”们在与“徒弟”的讲解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思考,自己的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要选责任心强、热心肠的学生当“师父”
成绩不一定要非常优异,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耐心。在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徒弟”时,70分左右的学生效果最好,因为这些学生也经历过失败,反应也不是太快,他们更了解“徒弟”产生错误的原因,思维方式也很接近,这样更容易交流。
2.要持之以恒,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开始,可能有一部分“师父”担心帮“徒弟”讲解题目时,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处理好这一点。让他们明白:在帮助“徒弟”的过程中,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课堂上要多给“师父”展示的机会,以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强的“师父”作榜样,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师父”这一行列。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下去,“学生师徒结对”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对“学生师徒结对”活动,我会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把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