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9加几》一课教学,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的尝试。
一、教学准备
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是:“9的认识”“分与合”“10以内加法和连加”以及《认识11~20各数》中的“10+几等于十几”。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点。另外,“9加几”的核心计算方法是“凑十法”,该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理解算理、巩固算法对后续学习十分重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笔者還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75%的学生会算出“9加几”的结果,但其中大部分学生对结果的由来不是很清楚,即便有几个学生能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采用的也是继续数数的方法,至于“凑十法”几乎没有学生会使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都是我们本课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出示图1,学生抢答,然后集体对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图2,学生口答。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算得快。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是“10+几”的口算,这是凑到十以后继续加的基础。第二组题目是9+1再加几的口算,这是为“凑十法”做铺垫,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二)尝试新知
师(出示图3)红苹果(深色)和青苹果(浅色)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
师9+4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
生(上讲台操作,拿一个青苹果到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出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13个苹果。
师为什么要从青苹果中拿一个放入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师(总结并板书,见图4)我们在计算9+4时,可以先把4分成1和3,先算1加9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13。
师(出示图5)9+5和9+8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都试着算一算。
师请你说说计算9+5的过程,9+8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例题的引领,会模仿着用“凑十法”解决9+5和9+8这两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从而在后续计算“9+几”时,能自然想到运用“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
师(出示图6)请同学们在图中圈一圈,再计算“9+7=?”。
师(学生算出后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圈?
师9+9等于几呢?先在图中圈一圈?还有其他圈法吗?
生既可以把右边的三角形圈到左边去,也可以把左边的三角形圈到右边去。
师为什么这两种圈法都可以?这样圈的目的是什么?
师如果不用圈的方法,你还能计算“9+几”的题目吗?请你算一算9+2和9+6分别等于多少。
(学生尝试。)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9+2和9+6的。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通过先圈再计算进一步巩固“凑十法”,一圈,结果跃然纸上。第二组题目旨在让学生从图形的直观走向算法的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图式。]
(四)寻找规律
师(出示图7)刚才我们算了这么多“9+几”的算式,帮它们排排队,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个数都是9,第二个数按顺序依次大1,所得的结果也是依次大1。
生它们的结果十位都是1。
生它们的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想一想,这个“1”到哪里去了?
生第二个加数都先把“1” 送给“9”,自己剩下的数就比原来少“1”了。
师理解得真透彻!对呀,送“1”给“9”凑成十,所以结果“十几”的个位比前面的加数少“1”,这样的方法在我们数学上叫作“凑十法”。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整理所有“9+几”的算式,这是一个由离散到聚合的过程,有了显性的“9加几”的所有算式,通过得数与加数的比较,总结出规律,这无疑为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能得到“9+几”的快速口算方法。]
(五)对比反思
师(出示图8)仔细观察这三组题中的上、下两道题,想想与刚才我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比如9+2,我是把2分成1和1,先算9+1=10,再算10+1=11,所以我感觉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其他两组也是这样吗?同桌两人每人说一组,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通过“计算9+1+1和9+2”等三组题组练习,让学生发掘上、下两题之间隐含算法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9+几”算法的认知水平,巩固对算法的掌握,拓展了学习的深度。]
三、教学思考
(一)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
课始,营造具有挑战氛围的情境场,让学生在学习伙伴“小猴”的带领下开展闯关口算游戏。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追求更优算法的过程中,步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还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把静态的例题动态化,教师提供9+5,9+8和先圈后算的探究素材,让学生通过移、圈、想、做,自主构建了“凑十法”的图式。学生从原本的只知结果走向算法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知识的习得不是点状的,而是块状的或是团状的,在整体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是数学教学的必然。本节课“9+几”的认识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的,如何把所学的点连成线、织成网?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把9道“9+几”的算式进行集中梳理、整体出示,让学生整体把握“9+几”的结果与加数之间的关系,当得出“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让学生的思维再次链接到“凑十法”上来,从单一思维走向整体思维,再次凸显了教学重点,提炼了知识学习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5).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的尝试。
一、教学准备
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是:“9的认识”“分与合”“10以内加法和连加”以及《认识11~20各数》中的“10+几等于十几”。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点。另外,“9加几”的核心计算方法是“凑十法”,该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理解算理、巩固算法对后续学习十分重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笔者還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75%的学生会算出“9加几”的结果,但其中大部分学生对结果的由来不是很清楚,即便有几个学生能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采用的也是继续数数的方法,至于“凑十法”几乎没有学生会使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都是我们本课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出示图1,学生抢答,然后集体对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图2,学生口答。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算得快。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是“10+几”的口算,这是凑到十以后继续加的基础。第二组题目是9+1再加几的口算,这是为“凑十法”做铺垫,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二)尝试新知
师(出示图3)红苹果(深色)和青苹果(浅色)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
师9+4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
生(上讲台操作,拿一个青苹果到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出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13个苹果。
师为什么要从青苹果中拿一个放入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师(总结并板书,见图4)我们在计算9+4时,可以先把4分成1和3,先算1加9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13。
师(出示图5)9+5和9+8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都试着算一算。
师请你说说计算9+5的过程,9+8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例题的引领,会模仿着用“凑十法”解决9+5和9+8这两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从而在后续计算“9+几”时,能自然想到运用“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
师(出示图6)请同学们在图中圈一圈,再计算“9+7=?”。
师(学生算出后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圈?
师9+9等于几呢?先在图中圈一圈?还有其他圈法吗?
生既可以把右边的三角形圈到左边去,也可以把左边的三角形圈到右边去。
师为什么这两种圈法都可以?这样圈的目的是什么?
师如果不用圈的方法,你还能计算“9+几”的题目吗?请你算一算9+2和9+6分别等于多少。
(学生尝试。)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9+2和9+6的。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通过先圈再计算进一步巩固“凑十法”,一圈,结果跃然纸上。第二组题目旨在让学生从图形的直观走向算法的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图式。]
(四)寻找规律
师(出示图7)刚才我们算了这么多“9+几”的算式,帮它们排排队,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个数都是9,第二个数按顺序依次大1,所得的结果也是依次大1。
生它们的结果十位都是1。
生它们的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想一想,这个“1”到哪里去了?
生第二个加数都先把“1” 送给“9”,自己剩下的数就比原来少“1”了。
师理解得真透彻!对呀,送“1”给“9”凑成十,所以结果“十几”的个位比前面的加数少“1”,这样的方法在我们数学上叫作“凑十法”。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整理所有“9+几”的算式,这是一个由离散到聚合的过程,有了显性的“9加几”的所有算式,通过得数与加数的比较,总结出规律,这无疑为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能得到“9+几”的快速口算方法。]
(五)对比反思
师(出示图8)仔细观察这三组题中的上、下两道题,想想与刚才我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比如9+2,我是把2分成1和1,先算9+1=10,再算10+1=11,所以我感觉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其他两组也是这样吗?同桌两人每人说一组,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通过“计算9+1+1和9+2”等三组题组练习,让学生发掘上、下两题之间隐含算法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9+几”算法的认知水平,巩固对算法的掌握,拓展了学习的深度。]
三、教学思考
(一)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
课始,营造具有挑战氛围的情境场,让学生在学习伙伴“小猴”的带领下开展闯关口算游戏。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追求更优算法的过程中,步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还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把静态的例题动态化,教师提供9+5,9+8和先圈后算的探究素材,让学生通过移、圈、想、做,自主构建了“凑十法”的图式。学生从原本的只知结果走向算法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知识的习得不是点状的,而是块状的或是团状的,在整体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是数学教学的必然。本节课“9+几”的认识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的,如何把所学的点连成线、织成网?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把9道“9+几”的算式进行集中梳理、整体出示,让学生整体把握“9+几”的结果与加数之间的关系,当得出“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让学生的思维再次链接到“凑十法”上来,从单一思维走向整体思维,再次凸显了教学重点,提炼了知识学习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