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情境场,生长学习力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9加几》一课教学,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的尝试。
  一、教学准备
  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是:“9的认识”“分与合”“10以内加法和连加”以及《认识11~20各数》中的“10+几等于十几”。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点。另外,“9加几”的核心计算方法是“凑十法”,该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理解算理、巩固算法对后续学习十分重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笔者還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75%的学生会算出“9加几”的结果,但其中大部分学生对结果的由来不是很清楚,即便有几个学生能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采用的也是继续数数的方法,至于“凑十法”几乎没有学生会使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都是我们本课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出示图1,学生抢答,然后集体对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图2,学生口答。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算得快。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是“10+几”的口算,这是凑到十以后继续加的基础。第二组题目是9+1再加几的口算,这是为“凑十法”做铺垫,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二)尝试新知
  师(出示图3)红苹果(深色)和青苹果(浅色)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
  师9+4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
  生(上讲台操作,拿一个青苹果到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出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13个苹果。
  师为什么要从青苹果中拿一个放入红苹果的盒子中?这样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师(总结并板书,见图4)我们在计算9+4时,可以先把4分成1和3,先算1加9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13。
  师(出示图5)9+5和9+8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都试着算一算。
  师请你说说计算9+5的过程,9+8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例题的引领,会模仿着用“凑十法”解决9+5和9+8这两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从而在后续计算“9+几”时,能自然想到运用“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
  师(出示图6)请同学们在图中圈一圈,再计算“9+7=?”。
  师(学生算出后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圈?
  师9+9等于几呢?先在图中圈一圈?还有其他圈法吗?
  生既可以把右边的三角形圈到左边去,也可以把左边的三角形圈到右边去。
  师为什么这两种圈法都可以?这样圈的目的是什么?
  师如果不用圈的方法,你还能计算“9+几”的题目吗?请你算一算9+2和9+6分别等于多少。
  (学生尝试。)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9+2和9+6的。
  [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目,通过先圈再计算进一步巩固“凑十法”,一圈,结果跃然纸上。第二组题目旨在让学生从图形的直观走向算法的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图式。]
  (四)寻找规律
  师(出示图7)刚才我们算了这么多“9+几”的算式,帮它们排排队,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个数都是9,第二个数按顺序依次大1,所得的结果也是依次大1。
  生它们的结果十位都是1。
  生它们的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想一想,这个“1”到哪里去了?
  生第二个加数都先把“1” 送给“9”,自己剩下的数就比原来少“1”了。
  师理解得真透彻!对呀,送“1”给“9”凑成十,所以结果“十几”的个位比前面的加数少“1”,这样的方法在我们数学上叫作“凑十法”。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整理所有“9+几”的算式,这是一个由离散到聚合的过程,有了显性的“9加几”的所有算式,通过得数与加数的比较,总结出规律,这无疑为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能得到“9+几”的快速口算方法。]
  (五)对比反思
  师(出示图8)仔细观察这三组题中的上、下两道题,想想与刚才我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比如9+2,我是把2分成1和1,先算9+1=10,再算10+1=11,所以我感觉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其他两组也是这样吗?同桌两人每人说一组,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通过“计算9+1+1和9+2”等三组题组练习,让学生发掘上、下两题之间隐含算法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9+几”算法的认知水平,巩固对算法的掌握,拓展了学习的深度。]
  三、教学思考
  (一)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
  课始,营造具有挑战氛围的情境场,让学生在学习伙伴“小猴”的带领下开展闯关口算游戏。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9+4有多少个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追求更优算法的过程中,步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还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把静态的例题动态化,教师提供9+5,9+8和先圈后算的探究素材,让学生通过移、圈、想、做,自主构建了“凑十法”的图式。学生从原本的只知结果走向算法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知识的习得不是点状的,而是块状的或是团状的,在整体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是数学教学的必然。本节课“9+几”的认识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的,如何把所学的点连成线、织成网?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把9道“9+几”的算式进行集中梳理、整体出示,让学生整体把握“9+几”的结果与加数之间的关系,当得出“结果个位上的数字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让学生的思维再次链接到“凑十法”上来,从单一思维走向整体思维,再次凸显了教学重点,提炼了知识学习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5).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
期刊
摘 要:“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其中核心方法多轮对话的吸收,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尝试建立“古诗咖啡馆”,创新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指导课。其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细节的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关键词:“世界咖啡馆” 古诗咖啡馆 古诗阅读教学设计  前文有述,“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助
期刊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  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问题的学生,而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无法保持平静地思考。  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能看到学生的神态。有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
期刊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教学路径有:激活图式,减轻内在认知负荷;设置坡度,减轻外在认知负荷;建立模型,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关键词:认知负荷图式坡度模型  一、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斯威勒(J.Sweller)于20世纪8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且有时反复出现。通过分析,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两类:习惯方面和思维方面。为提升学生作业质量,教师应做到:重习惯,引导学生“向优”“变优”;重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关键词:作业习惯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期刊
摘要: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阅读与游戏牵手,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涵咏文字,在语言感悟中发现、创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完成作业单、设计跳棋、创编故事、看电影等形式,聚焦整体把握;通过“连环式”辩论等形式,关注细节打磨;以绘画、表演、书写等形式,实现形象重塑。  关键词:班本阅读游戏的形式整体细节形象  近些年流行的童玩课程关注儿童的动手动脑,突出儿童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启迪智慧和灵感,让儿童获
期刊
摘 要: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从教学的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它处在教学的最高层次,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深处。语文教学需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立足需求,挖掘文本的情意价值;二是观照策略,挖掘知识价值;三是聚焦表达,挖掘智能价值,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让学生的阅读增值。  关键词:文本价值 情意价值 知识价值 智能价值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
期刊
摘要:《师说》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一第二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为讲读篇目。这一课教学分为7个环节,归纳起来,流程依旧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教学没有拘泥于虚实词、文言句式、翻译、默写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完成的内容,而是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  关键词:师说文言教养高尚灵魂  一、课堂实录  【环节1】 读懂题目,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可以融入技术和网络的多元功能,改进习作教学方式,拓宽习作教学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表达和分享。通过话题生成,自由表达;聚焦问题,个性重构;多元评价,角色转变等途径,让表达、交流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生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习作教学个性表达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习作,不爱习作,缺少习作动力,常让教师无奈。其
期刊
摘 要:“从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实施教学,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基于经验改编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融合点;基于本质整合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渗透点;基于逻辑补充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连接点。  关键词:认知规律 整合教材 一般 特殊  有这样一种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