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不乏文化资源,缺乏的是慧眼。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我们经常听到“建设学校文化”、“创新学校文化”、“生成学校文化”等诸如此类学校文化发展的不同说法;但我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用“挖掘学校文化”表述更为准确。理由有三;一是学校内部蕴藏着文化的要素,有大量的学校文化还处于沉睡状态未被利用,现在使用的显性的学校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二是学校文化不具有自然生成的特点,需要教育者根据未来学校的发展愿景开发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三是学校文化是平衡的生态系统,要有科学的眼光对待,促生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如何挖掘学校文化?
首先要了解学校文化的特点与规律。
我认为学校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持久性的特点。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学校文化的挖掘与建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能够完成的,必须向外界敞开窗口,吸纳学校需要的新的教育元素;所谓整体性是指学校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是不同个体文化的融合;所谓持久性是指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的、深远的教育作用。知觉了学校文化的特点,接下来讨论一下如何挖掘学校文化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校园生活中挖掘。前苏联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文化的挖掘对我们不无启示。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自然财富的珍惜爱护的优良品格。在其教育名著《帕弗雷什中学》中,他写道:“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活动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做微妙的领域之一”,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学校生活依旧记忆犹新。学生在给他的信里写到:“我在毕业考试前在的那棵苹果树长得怎样?您还记得那株开始要枯萎、经我们移栽后有复活了的现在情况如何?白俄罗斯朋友寄给我们的那棵花楸树都扎下根了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学生的情感,寄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于斯、成长于斯的学校的那与割舍的眷念之情。
是什么促使学生这样的情感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给了答案。他十分注意学校文化的挖掘。学校的周围的、与学生接触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的因素,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他鼓励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与自然的故事、抒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反思自己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与学校失去联系,师生的情感线索就在毕业的那一时刻断绝了。教师们常埋怨学生的无情。一味的埋怨是无效的,我们还是从自身的教育行为查询原因。结果就会意识到我们不缺帕弗雷什中学的教育环境,缺少是其中流淌的浓浓的情感。这样宝贵的沉浸在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着的情感,被我们忽略了、浪费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时空境域,是学生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挥洒青春与激情的地方。校园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文化宝藏,理所当然的是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的焦点。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从课本中挖掘文化。课本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媒介。通过课本,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课本知识不是靜止状态,不是毫无生气的死了的知识,而是活的知识。学生一方面接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以主体性的态度审视课本知识,将课本作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力量源泉。
如何使课本知识转变为活的、学生成长需要的真正的文化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谓正真的文化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益于学生的生存与终身发展的知识,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学会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品格。为此,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活动如研讨会、辩论会、演讲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投身于复杂而多彩生活中,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置身于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去思,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但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后者的价值蕴藉更丰富。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文化的同化与建构过程。问题的文化知识该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例如在讲授知识产权的保护时,有的学生提出市场上大量销售盗版光碟,明知是破坏知识产权,可是购买者趋之若鹜,无意识中组长了违法行为,造成盗版光碟的销售量大于正版,扰乱了市场秩序。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教师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辩论解决。由于这是学生经常面对的问题,有的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通过讨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第三,从本土知识挖掘文化。
2008年新疆地区进行的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这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弥补了高中教育校本课程薄弱的不足,也为文化的挖掘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从何处寻找本土知识的源?我认为校本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有一次组织学生参观西域春乳业公司。大厅内设有一鱼池,数十尾色彩斑斓的鱼在水中游,引起学生的注意。解说员说每一种鱼都有一定的寓意,有的是兴旺发达、有的是前程似锦等。我忽然受到启发,这不就是文化吗?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就是在开发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与魅力。在2008年的春季一天暴雨如注的夜里,水库出现险情。我场百余名干部跳入齐腰深的水里抗洪。场面十分感人。这不就是文化吗?这不但是文化,而且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维系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文化就在我们周围,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教育作用。要让活的文化进入校本科程,架构新的课程体系。无视本土文化的存在,抑制本土文化的教育作用,就是错误的行为。
法国著名美学家丹纳说过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文化。
学校文化就在你我的身边,做个有心人去发现文化吧。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我们经常听到“建设学校文化”、“创新学校文化”、“生成学校文化”等诸如此类学校文化发展的不同说法;但我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用“挖掘学校文化”表述更为准确。理由有三;一是学校内部蕴藏着文化的要素,有大量的学校文化还处于沉睡状态未被利用,现在使用的显性的学校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二是学校文化不具有自然生成的特点,需要教育者根据未来学校的发展愿景开发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三是学校文化是平衡的生态系统,要有科学的眼光对待,促生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如何挖掘学校文化?
首先要了解学校文化的特点与规律。
我认为学校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持久性的特点。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学校文化的挖掘与建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能够完成的,必须向外界敞开窗口,吸纳学校需要的新的教育元素;所谓整体性是指学校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是不同个体文化的融合;所谓持久性是指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的、深远的教育作用。知觉了学校文化的特点,接下来讨论一下如何挖掘学校文化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校园生活中挖掘。前苏联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文化的挖掘对我们不无启示。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自然财富的珍惜爱护的优良品格。在其教育名著《帕弗雷什中学》中,他写道:“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活动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做微妙的领域之一”,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学校生活依旧记忆犹新。学生在给他的信里写到:“我在毕业考试前在的那棵苹果树长得怎样?您还记得那株开始要枯萎、经我们移栽后有复活了的现在情况如何?白俄罗斯朋友寄给我们的那棵花楸树都扎下根了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学生的情感,寄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于斯、成长于斯的学校的那与割舍的眷念之情。
是什么促使学生这样的情感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给了答案。他十分注意学校文化的挖掘。学校的周围的、与学生接触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的因素,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他鼓励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与自然的故事、抒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反思自己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与学校失去联系,师生的情感线索就在毕业的那一时刻断绝了。教师们常埋怨学生的无情。一味的埋怨是无效的,我们还是从自身的教育行为查询原因。结果就会意识到我们不缺帕弗雷什中学的教育环境,缺少是其中流淌的浓浓的情感。这样宝贵的沉浸在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着的情感,被我们忽略了、浪费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时空境域,是学生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挥洒青春与激情的地方。校园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文化宝藏,理所当然的是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的焦点。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从课本中挖掘文化。课本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媒介。通过课本,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课本知识不是靜止状态,不是毫无生气的死了的知识,而是活的知识。学生一方面接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以主体性的态度审视课本知识,将课本作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力量源泉。
如何使课本知识转变为活的、学生成长需要的真正的文化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谓正真的文化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益于学生的生存与终身发展的知识,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学会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品格。为此,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活动如研讨会、辩论会、演讲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投身于复杂而多彩生活中,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置身于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去思,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但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后者的价值蕴藉更丰富。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文化的同化与建构过程。问题的文化知识该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例如在讲授知识产权的保护时,有的学生提出市场上大量销售盗版光碟,明知是破坏知识产权,可是购买者趋之若鹜,无意识中组长了违法行为,造成盗版光碟的销售量大于正版,扰乱了市场秩序。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教师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辩论解决。由于这是学生经常面对的问题,有的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通过讨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第三,从本土知识挖掘文化。
2008年新疆地区进行的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这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弥补了高中教育校本课程薄弱的不足,也为文化的挖掘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从何处寻找本土知识的源?我认为校本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有一次组织学生参观西域春乳业公司。大厅内设有一鱼池,数十尾色彩斑斓的鱼在水中游,引起学生的注意。解说员说每一种鱼都有一定的寓意,有的是兴旺发达、有的是前程似锦等。我忽然受到启发,这不就是文化吗?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就是在开发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与魅力。在2008年的春季一天暴雨如注的夜里,水库出现险情。我场百余名干部跳入齐腰深的水里抗洪。场面十分感人。这不就是文化吗?这不但是文化,而且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维系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文化就在我们周围,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教育作用。要让活的文化进入校本科程,架构新的课程体系。无视本土文化的存在,抑制本土文化的教育作用,就是错误的行为。
法国著名美学家丹纳说过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文化。
学校文化就在你我的身边,做个有心人去发现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