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现的空间留给学生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课不同于活动课,也不等同于交流课或示范课、优质课。它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课,使大家从思想上和实际操作中从以往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只要领会了它的精神实质,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只要能撩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冲动,满足学生释疑解惑的愿望,体观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就是成功的研究课。只要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就是一种快乐的课就是优质的研究课。只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产生“负迁移”的课就是好的研究课。因此,我们不能把研究课仅仅理解为一种特殊课型,它完全是可借鉴,可操作、可在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课中由老师创造性运用,且行之有效的新课型,也只有这种研究课才具有生命力,才适应于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才更有普遍意义的价值。
  下面就是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以及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所作的初步实践探索,谈谈个人的看法。
  1、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教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从而自己得到结论的教法
  依照新课程体系的观点来看,二十一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因此,研究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当然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引导提示才行,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去感知的特点,但有些在我们当地是无法去获知的,农村与城市毕竟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内容如果你不做任何提示就去让学生自己感知是不现实的。老师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大多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景,提供比较和体验的材料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这样,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让学生用自身的感知实践和体验来取代过去老师的条分缕析
  语文学习活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言语材料的感受活动。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他们的感知深度别人是无法全知的,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者来说,知其百分之七八十也就算不错了。因此,老师课堂上做喋喋不休的分析无疑是徒劳的,但并不是是说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做一些提示或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多为学生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教师要适时做研究示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钻研的影响或研究方法的指导
  研究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作用的淡化,只不过是老师个人表现的时空少了,指导学生研究的责任多了;课内要讲析的东西少了,课外要储备的东西多了。尤其是抓住契机教会学生做研究,更是对老师的新要求。
  另外,这种可借鉴、可操作、可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的新课型,还需教师把握以下原则:
  1、全员性原则
  研究课是一种开放性课堂,教师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2、协作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共同协作,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
  3、活动性原则
  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探索活动则是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欲望。
  4、交互性原则
  探索求知带有很大的灵活性,研究课的课堂运作、发展往往难以预定,而且认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多方研讨才能使结论更合理的过程。
  5、激励性原则
  探究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研究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培养起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最恰当的激励。
  人人皆知,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预知的,还需进一步地学习和探究,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所淘汰。
  (作者单位:556603 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黄家小学)
其他文献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篇诗体小说:它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演绎一个传奇而又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它具备小说的三个要素。  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是故事的开端;第三至五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十年征战和还朝辞官是故事的发展;第六段写木兰与家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束后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是故事的结局和高潮。
期刊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前提    教师都希望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我们十分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把调动学习积极性当做“软任务”。但是,学生的积极性是他理解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而且我们不能期待学生自发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去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
期刊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在课堂中会出现几类现象,有的同学两眼发愣,目不转睛,个别同学托着腮帮,倚壁沉思,有的同学斜视窗外,欣赏窗外大好时光,有的则旁若无人,睡起大觉来……一堂课出现一种或两种情形,但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云亦云,一人答错,数人错。课堂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素质发展,据笔者跟踪调查与研究,根据表象归纳原因,大致归结为两方面。  其一,教师方面,教师主讲,学生
期刊
现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插图,仅教材前面的彩页插图就有52幅,别外语文课文中还有一些黑白插图。这些鲜活的课文插图,很多老师往往把它作为教材装帧的点缀面而忽略,其实它们和课文内容是相映生趣、相辅相成的,若能巧用它们,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是真实体现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插图的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期刊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那么,怎样组织角色游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教师是游戏的设计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好模仿,通过参观成人劳动,总想在游戏中得到体验,我们应多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例如:我园开设了午餐,我带领幼儿参观食堂里叔叔、阿姨的工作,使幼儿对食堂有一较完整的印象。在游戏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幼儿和角色,幼儿扮演
期刊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常听到小学语文教师这样抱怨,识字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现状呢?纵观小学低段语文课堂,对照语文教学法新理念和目标要求,我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改进教学策略上狠下工夫。    一、教学反思一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教程中,教学的重点有些偏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改革,尤其是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探索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使其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文化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课程标
期刊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要求每位教师树立起现代学生观,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发展潜力,以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并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们过去的教学是“教学生学会知识”
期刊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技法都要讲究方法,学习书法也不例外。经过几年书法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学习书法的一个规律,即“一趣、二心、三多”。  所谓“一趣”就是培养兴趣,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能有先天的(遗传等原因),更主要的是后天培养的,只要我们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听一些书法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了解书法的姊妹艺术,如音乐、美术、舞蹈,再加上书写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期刊
当代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个人的最大价值和最高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激励、开拓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展自己。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建构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