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从霸权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小说《最蓝的眼睛》 白人文化 黑人女性 家庭主体意识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黑人作家,也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莫里森已发表了8部令人瞩目的长篇小说。其中《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的小说处女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评论家对《最蓝的眼睛》的主题、语言、人物、象征、叙事视角及叙事话语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还很少有评论家从霸权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对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波琳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
波琳是《最蓝的眼睛》中的一悲剧人物,她自身的悲剧使她不能尽好一个母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她的悲剧应归咎于影视传媒的影响。波琳和丈夫乔利在来北方之前,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为了寻找更幸福的生活,他们移居到了北方。初来北方,波琳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不适应。因为她的着装、发型和口音,身边的白人和黑人经常耻笑她,她不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她非常思念家人。她的丈夫乔利由于工作繁忙也不能陪她,因此她非常孤独无助和寂寞。为了排解孤独,她开始沉迷于电影描绘的世界中。
电影中美丽时髦的女主人公、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和白人们舒适的生活深深吸引了波琳,她完全认同了白人肤色所象征的权利和优势。同时,把电影中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作对比后,她感叹于白人男人对自己的女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并羡慕白人们所居住的大房子的豪华和奢侈,由此也滋生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她用白人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变得丑陋了,同样,丈夫和孩子也变得丑陋无比。她渴望得到白人价值观的认可,甚至把自己的发型弄得和杂志上的电影演员一样。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黑人女性,她要得到白人的认可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她以牺牲自己的家庭成全了她所谓的“高尚”。
波琳企图通过疏远家人、竭尽全力为白人效力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她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她所效力的家庭,她把主人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爱主人的女儿胜过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女佣。但正是她对主人家的热爱,导致她不满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不能再把爱给他们。她对女儿的漠视造成了女儿最后的疯狂。这所有的一切应归结于她在文化霸权影响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主体意识的丧失。
二、杰拉尔丁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
杰拉尔丁是一个受到白人文化教育,上过公立学校,肤色较浅的黑人女性。然而学校传授给她的却只是如何给白人尽善尽美地干活,如何教育黑人孩子顺从听话,如何用音乐来抚慰白人主人的心灵,最后还要依照白人的要求,“小心谨慎地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等品德。总之,要学会抛弃纯真简朴的本色,可怕的纯真情感。自然大方,以及一切人类感情都该抛弃”。作为受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白人所接受的黑人,杰拉尔丁时刻与黑人保持距离,甚至将自己从自己的族群中划分出来,自欺欺人地称自己为“有色人种”。为了彰显自己与黑人的区别,她生活的宗旨就是“整洁”。
在家中,杰拉尔丁对丈夫没有真感情,照顾丈夫是出于礼貌而不是爱。对于她来说丈夫只不过是她维持家庭尊严的支柱,因此,丈夫不在家她反而会感觉到自由。由于酷爱整洁,因此她不愿意丈夫碰她,如果他们有了身体上的接触,杰拉尔丁会立即清洗。她不能对丈夫付出真爱,同时她的教育也使她不能真正关爱自己的儿子裘尼尔。她不让儿子哭闹,只满足他物质的需求,为了区别于其他黑人,她会让儿子穿得非常整洁,但她从来不亲吻和宠爱儿子,她的所作所为让儿子在家中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杰拉尔丁想远离黑人,于是禁止儿子与黑人孩子接触,跟黑人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她看到儿子把佩科拉带到家中会大发雷霆。在母亲的影响下,裘尼尔渐渐地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也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变得冷漠和残酷。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生活在整个黑人群体受排挤的社会中,如果黑人女性能承担其妻子的责任,让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丈夫精神的支持,使丈夫生活得有尊严有自信,那么他们在面对外面的歧视和压力时才不会失去自我;作为母亲,如果她们能接受黑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把它们传递给自己的子女,那样整个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Morrison,T.The Bluest Eye[M].New York:Knopf,1970.
[2]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Rubenstein,R.Pariahs and Community[A].In Gates,Jr.,H.L.and K.A.Appiah (eds.) Toni Morrison[C].NewYork: Amistad Press,Inc.,1993.
关键词: 小说《最蓝的眼睛》 白人文化 黑人女性 家庭主体意识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黑人作家,也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莫里森已发表了8部令人瞩目的长篇小说。其中《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的小说处女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评论家对《最蓝的眼睛》的主题、语言、人物、象征、叙事视角及叙事话语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还很少有评论家从霸权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对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波琳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
波琳是《最蓝的眼睛》中的一悲剧人物,她自身的悲剧使她不能尽好一个母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她的悲剧应归咎于影视传媒的影响。波琳和丈夫乔利在来北方之前,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为了寻找更幸福的生活,他们移居到了北方。初来北方,波琳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不适应。因为她的着装、发型和口音,身边的白人和黑人经常耻笑她,她不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她非常思念家人。她的丈夫乔利由于工作繁忙也不能陪她,因此她非常孤独无助和寂寞。为了排解孤独,她开始沉迷于电影描绘的世界中。
电影中美丽时髦的女主人公、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和白人们舒适的生活深深吸引了波琳,她完全认同了白人肤色所象征的权利和优势。同时,把电影中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作对比后,她感叹于白人男人对自己的女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并羡慕白人们所居住的大房子的豪华和奢侈,由此也滋生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她用白人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变得丑陋了,同样,丈夫和孩子也变得丑陋无比。她渴望得到白人价值观的认可,甚至把自己的发型弄得和杂志上的电影演员一样。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黑人女性,她要得到白人的认可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她以牺牲自己的家庭成全了她所谓的“高尚”。
波琳企图通过疏远家人、竭尽全力为白人效力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她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她所效力的家庭,她把主人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爱主人的女儿胜过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女佣。但正是她对主人家的热爱,导致她不满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不能再把爱给他们。她对女儿的漠视造成了女儿最后的疯狂。这所有的一切应归结于她在文化霸权影响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主体意识的丧失。
二、杰拉尔丁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
杰拉尔丁是一个受到白人文化教育,上过公立学校,肤色较浅的黑人女性。然而学校传授给她的却只是如何给白人尽善尽美地干活,如何教育黑人孩子顺从听话,如何用音乐来抚慰白人主人的心灵,最后还要依照白人的要求,“小心谨慎地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等品德。总之,要学会抛弃纯真简朴的本色,可怕的纯真情感。自然大方,以及一切人类感情都该抛弃”。作为受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白人所接受的黑人,杰拉尔丁时刻与黑人保持距离,甚至将自己从自己的族群中划分出来,自欺欺人地称自己为“有色人种”。为了彰显自己与黑人的区别,她生活的宗旨就是“整洁”。
在家中,杰拉尔丁对丈夫没有真感情,照顾丈夫是出于礼貌而不是爱。对于她来说丈夫只不过是她维持家庭尊严的支柱,因此,丈夫不在家她反而会感觉到自由。由于酷爱整洁,因此她不愿意丈夫碰她,如果他们有了身体上的接触,杰拉尔丁会立即清洗。她不能对丈夫付出真爱,同时她的教育也使她不能真正关爱自己的儿子裘尼尔。她不让儿子哭闹,只满足他物质的需求,为了区别于其他黑人,她会让儿子穿得非常整洁,但她从来不亲吻和宠爱儿子,她的所作所为让儿子在家中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杰拉尔丁想远离黑人,于是禁止儿子与黑人孩子接触,跟黑人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她看到儿子把佩科拉带到家中会大发雷霆。在母亲的影响下,裘尼尔渐渐地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也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变得冷漠和残酷。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生活在整个黑人群体受排挤的社会中,如果黑人女性能承担其妻子的责任,让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丈夫精神的支持,使丈夫生活得有尊严有自信,那么他们在面对外面的歧视和压力时才不会失去自我;作为母亲,如果她们能接受黑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把它们传递给自己的子女,那样整个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Morrison,T.The Bluest Eye[M].New York:Knopf,1970.
[2]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Rubenstein,R.Pariahs and Community[A].In Gates,Jr.,H.L.and K.A.Appiah (eds.) Toni Morrison[C].NewYork: Amistad Press,Inc.,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