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再次聚焦新课程改革,聚焦语文学科教学,发现语文学科互动、多样、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契机。笔者认为,在学生感恩意识日渐淡薄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及时地挖掘、拓展、捕捉这些感恩教育的素材,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内心深处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以情促学,从而真正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关键字】感恩;以情促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的背景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始终是重中之重,学科教学也占据了师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过程包括学科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同样包含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科教育的过程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意义,而感恩教育也应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常规载体”。
在所有的学科中,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最多,“文以载道”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界,里面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7课《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还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语文教学互动、多样、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也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契机。因此,在学生感恩意识日渐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及时地挖掘、拓展、捕捉这些感恩教育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真正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选题的内涵及价值
“体验”并非教育学的固有名词,在许多学科中,“体验”被广泛地运用着。哲学上认为:“体验是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是自己暂时根据各种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美学上讲:“体验是读者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感受和进入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心理状态的内心活动和能力。”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本质或主要成分之一。心理学通用的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其中许多感受、理解必须要学生自己亲身去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可指主体在亲历中对情感的察觉和认知(如角色扮演“高峰体验”等),这是一种获得相应情感和认知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难忘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学会感恩。
三、初中语文体验式感恩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创设情境是指借音乐、画画、实物、生活场景、表演、语言以及教师的身体语言等直观化、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品味意蕴,领会神韵,达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效果。
在教学中,注重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觉感受,往往能够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金色花》讲的是: “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看到妈妈拿着很多东西上楼回家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在学生们踊跃的发言中,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愉悦。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让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二)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历史和时代融合的产物,任何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当下科技的支持和制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对于初中语文感恩类课文教学来说,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醒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有效利用这些媒介,切实提高感恩教学的实效性,显然是一项极富时代意义的命题。
策略一:以理育情。感恩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培养道德情感可以采取在具体情境中阐明道德概念和观念,激发学生的直接情感,并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第一课时,教师先通过课件介绍黄河、展示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雄壮之感。接着让学生阅读《黄河颂》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学生阅读至此,心里一种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愿望呼之欲出。然后播放歌曲《保卫黄河》,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此时,学生已经明白:如今繁荣富强的祖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应当感怀先烈、感恩祖国。 又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感恩自然进而保护自然的目的,我们先下载一些相关资料。两组对比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青海湖、昔日的月牙泉;今日的罗布泊,今日的青海湖,今日的月牙泉。然后出示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今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此时,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前后强烈的对比,心灵上受到巨大的震撼之后,就会自然地去思考其中的情感体验自然很深了。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策略二:以情育情。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关键所在。文章贵乎真情,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极具情感性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时,一定要重视感情的投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上诗歌类的课文时,情感的投入显得就尤为重要了。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导语的设计:“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经受了数不清的来自自然和社会风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洒满了祖先勤劳的汗水,也浸润了整个民族的淋漓的鲜血。因此,对这块土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当学生们听到老师充满激情的导语,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做好情感引领。如教师范读《我爱这土地》的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师的朗诵情感越真切,越能使孩子们动容。
策略三:以境育情。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例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教师不妨以此情境导入课堂:“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学生齐答:记得)是啊,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回忆父亲的好文章。有人说“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学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呢?它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以朱自清的《背影》回忆旧情境,把学生带入了对父爱的品味之中,情感的海洋也随之泛起了涟漪。随后,以“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咱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这样一个新颖的导语,真正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父爱无言,《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早已埋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当老师再次提到他时,孩子们心中必然产生感恩父亲的情愫;另一方面:师赞有声,“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感恩情愫。
策略四:以形育情。榜样的作用对于正能量的传递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不乏有着形象光辉的母亲、意志坚强的革命家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等,他们的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鉴于此,教师在介绍人物形象时,既可以从大处着手,也可以从小处着眼。例如我们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们可以对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悉心教导出示一幅幅幻灯片,如教导海伦“杯子”和“水”的幻灯片可重复展示。这样,老师高大的形象就会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必将由“知恩”进而转化为“感恩” 。
(三)自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是由于某种情境感知而引起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结合教材“以境激情”,学生便能触景生情。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使教材走进学生生活。
1.回忆体验。在教学中,唤起学生以往经历的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得以升华,能自发地促使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父亲。从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但是时代毕竟前进了,爱的表达方式可以更丰富些,除了必要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回去做几件事:a.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实在说不出,写在纸上。b.做一件让父亲感动的事,c.重写《我的父亲》,让父亲写评语。这样的联想及参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父亲,对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包含的父子深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2.换位体验。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到别人位置上想象体验其感情。这样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会有很大的飞跃,可以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秋天的怀恋》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当你得了不治之症,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你原本应有的生活享受,现在为了孩子全都放弃了。你为了鼓励孩子,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去看北海的菊花,就算被孩子拒绝多次也不放弃。孩子因病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变得暴躁,可你不是责怪孩子,而是默默地为孩子做着你能做的一切,直至不能做的那一天。如此换位体验情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母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母亲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学生经历了换位体验,必将产生感恩之情并为感恩付诸行动。
3.比较体验。比较体验,即是让学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体验出的情感会更加真切、真实。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首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先让同学们尽情地畅谈自己儿童时节富有童真童趣的快乐生活,再细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经历与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此关键处插入一教学环节:“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的童年生活经历呀?”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样,就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
(四)联系实际,升华学生情感
感恩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着知行脱节的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应该做什么,但缺少如何才能做到的具体行动指导。因此,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想这么做,却受方法、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最后都未能实现感恩的初衷。为此,教师对积极情感加以强化,对实践中出现的困扰、消极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坚持正确的道德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感。
【关键字】感恩;以情促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的背景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始终是重中之重,学科教学也占据了师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过程包括学科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同样包含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科教育的过程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意义,而感恩教育也应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常规载体”。
在所有的学科中,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最多,“文以载道”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界,里面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7课《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还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语文教学互动、多样、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也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契机。因此,在学生感恩意识日渐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及时地挖掘、拓展、捕捉这些感恩教育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真正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选题的内涵及价值
“体验”并非教育学的固有名词,在许多学科中,“体验”被广泛地运用着。哲学上认为:“体验是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是自己暂时根据各种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美学上讲:“体验是读者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感受和进入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心理状态的内心活动和能力。”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本质或主要成分之一。心理学通用的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其中许多感受、理解必须要学生自己亲身去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可指主体在亲历中对情感的察觉和认知(如角色扮演“高峰体验”等),这是一种获得相应情感和认知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难忘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学会感恩。
三、初中语文体验式感恩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创设情境是指借音乐、画画、实物、生活场景、表演、语言以及教师的身体语言等直观化、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品味意蕴,领会神韵,达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效果。
在教学中,注重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觉感受,往往能够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金色花》讲的是: “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看到妈妈拿着很多东西上楼回家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在学生们踊跃的发言中,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愉悦。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让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二)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历史和时代融合的产物,任何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当下科技的支持和制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对于初中语文感恩类课文教学来说,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醒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有效利用这些媒介,切实提高感恩教学的实效性,显然是一项极富时代意义的命题。
策略一:以理育情。感恩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培养道德情感可以采取在具体情境中阐明道德概念和观念,激发学生的直接情感,并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第一课时,教师先通过课件介绍黄河、展示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雄壮之感。接着让学生阅读《黄河颂》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学生阅读至此,心里一种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愿望呼之欲出。然后播放歌曲《保卫黄河》,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此时,学生已经明白:如今繁荣富强的祖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应当感怀先烈、感恩祖国。 又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感恩自然进而保护自然的目的,我们先下载一些相关资料。两组对比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昔日的罗布泊、昔日的青海湖、昔日的月牙泉;今日的罗布泊,今日的青海湖,今日的月牙泉。然后出示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今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此时,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前后强烈的对比,心灵上受到巨大的震撼之后,就会自然地去思考其中的情感体验自然很深了。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策略二:以情育情。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关键所在。文章贵乎真情,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极具情感性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时,一定要重视感情的投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上诗歌类的课文时,情感的投入显得就尤为重要了。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导语的设计:“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经受了数不清的来自自然和社会风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洒满了祖先勤劳的汗水,也浸润了整个民族的淋漓的鲜血。因此,对这块土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当学生们听到老师充满激情的导语,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做好情感引领。如教师范读《我爱这土地》的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师的朗诵情感越真切,越能使孩子们动容。
策略三:以境育情。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例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教师不妨以此情境导入课堂:“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学生齐答:记得)是啊,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回忆父亲的好文章。有人说“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学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呢?它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以朱自清的《背影》回忆旧情境,把学生带入了对父爱的品味之中,情感的海洋也随之泛起了涟漪。随后,以“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咱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这样一个新颖的导语,真正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父爱无言,《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早已埋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当老师再次提到他时,孩子们心中必然产生感恩父亲的情愫;另一方面:师赞有声,“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感恩情愫。
策略四:以形育情。榜样的作用对于正能量的传递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不乏有着形象光辉的母亲、意志坚强的革命家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等,他们的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鉴于此,教师在介绍人物形象时,既可以从大处着手,也可以从小处着眼。例如我们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们可以对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悉心教导出示一幅幅幻灯片,如教导海伦“杯子”和“水”的幻灯片可重复展示。这样,老师高大的形象就会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必将由“知恩”进而转化为“感恩” 。
(三)自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是由于某种情境感知而引起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结合教材“以境激情”,学生便能触景生情。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使教材走进学生生活。
1.回忆体验。在教学中,唤起学生以往经历的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得以升华,能自发地促使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父亲。从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但是时代毕竟前进了,爱的表达方式可以更丰富些,除了必要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回去做几件事:a.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实在说不出,写在纸上。b.做一件让父亲感动的事,c.重写《我的父亲》,让父亲写评语。这样的联想及参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父亲,对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包含的父子深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2.换位体验。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到别人位置上想象体验其感情。这样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会有很大的飞跃,可以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秋天的怀恋》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当你得了不治之症,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你原本应有的生活享受,现在为了孩子全都放弃了。你为了鼓励孩子,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去看北海的菊花,就算被孩子拒绝多次也不放弃。孩子因病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变得暴躁,可你不是责怪孩子,而是默默地为孩子做着你能做的一切,直至不能做的那一天。如此换位体验情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母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母亲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学生经历了换位体验,必将产生感恩之情并为感恩付诸行动。
3.比较体验。比较体验,即是让学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体验出的情感会更加真切、真实。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首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先让同学们尽情地畅谈自己儿童时节富有童真童趣的快乐生活,再细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经历与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此关键处插入一教学环节:“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的童年生活经历呀?”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样,就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
(四)联系实际,升华学生情感
感恩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着知行脱节的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应该做什么,但缺少如何才能做到的具体行动指导。因此,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想这么做,却受方法、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最后都未能实现感恩的初衷。为此,教师对积极情感加以强化,对实践中出现的困扰、消极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坚持正确的道德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