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家书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只上过两年小学,识字不多,我在家里时母亲很少写东西。我从家乡来南方后,母亲就试着给我写信了。我似乎看到母亲劳累了一天,洗净手后,在昏黄的灯下,戴着老花眼镜,很认真地一笔一划地给我写信,那样子似乎很吃力,真的难为母亲了,母亲的信总是很短,几乎都是一页纸,从来没有超过两页。母亲的信,总是唠唠叨叨地说一些小事。比如冬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别受凉,一人在外不要太省,要舍得吃,挣钱是为了养命的;还有就是家里一切都好让我放心。母亲在我过生日这天又来了信,她说,今天是你四十岁的生日,我又不在你身边,你就多买点菜吃吃,我祝你从四十岁开始行好运,我不想你发大财,一人在外,只要身体好,平平安安就行。你都四十岁了,还没一个女人在身边照顾你,我知道你心里很苦,不过,凡事都要想开点儿,只要肯上进,总会有所成的。在外面做什么事都要细心,不要争强好胜,遇事要冷静,能忍则忍,谦让不折本。母亲的信从来没有形容词,翻来覆去就那么朴朴实实的几句话,但我读着母亲的来信,常常不知不觉地眼泪就要流下来,鼻子很酸很酸,心里翻腾得厉害,一些往事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一直跟在母亲身边,对母亲十分依恋,有很深的感情。我白天在村边的田野上挖野菜,捉蝴蝶,有时看到一朵好看的花,就摘下来,戴在母亲的秀发上。母亲的脸红了,像云霞那样美,她这时就用嘴亲一亲我,我感到她的嘴很温和,就像春天的风吹过我的心田。晚上有时母亲讲神仙和鬼怪的故事,我就很怕,吓得直往她怀里钻,双手紧紧地抱住母亲。我还有个习惯,就是要吮着她干瘪的乳头,有一种来自田野的特殊香味,每当这时,母亲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我常常吮着吮着,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每当我一觉醒来时,常常看到母亲不是在月光下纺纱织布,就是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裳。我不知母亲什么时候才睡觉,当我早晨醒来时,母亲已在灶上烧早饭了。微明的曙色里,灶门口的火光一闪一闪,照着母亲的脸庞,总是很美很美的,就像一幅画留在我的记忆中。我上村小时,有时早上来不及吃早饭,我的书包里,总有两个母亲用手绢包得好好的鸡蛋,我到学校拿出来吃时还很烫很烫哩。
  入冬了,母亲总是很早就为我们准备棉衣。记得我那时升入县城的中学,看见城里学生都穿着运动衫和毛线衣,我就宁可穿着单褂子,也不肯穿棉袄。我受凉感冒后,在床上躺着,这下可把母亲急坏了。她为我请医生,又忙着熬药,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我,直到见我出汗后安详地睡了,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半夜醒来时,见母亲把她结婚时穿的毛线衣拆了,正一针一针地给我打毛衣,毛线不够时,就用父亲工厂里发的棉纱手套拆下来代替。第二天我早晨起床上学时,一件套头的毛线衣已打好了,叠得平整整的放在我枕边。我穿上这又厚又暖和的毛线衣时,眼睛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一句感激的话也说不出来,母亲却笑了,笑得那样甜美。这件毛线衣,我一穿就是十多年,后来有钱买好衣服了,也总不肯将它丢掉,为此,朋友们总笑我是乡下的“土佬”,是抹不掉泥土味的“土包子”。对这些善意讥笑,我常常是不予理睬,他们哪里知道这件普通的毛线衣寄托着我们母子的一片深情啊!
  我来南方前,总不肯把要走的消息告诉母亲,我怕她伤心流泪,但后来她还是知道了。她默默地为我收拾衣服,一件件放到皮箱里,在灯光下我不敢朝母亲看,母亲这几年苍老得很快,头发花白了,脸上也有了刀刻一般很深很深的皱纹,母亲那双善良的眼睛里有着的是更多的希望和期待。我不敢看母亲的眼睛,我在她晚年时还要离家出走,独闯南方,这在她的心灵上造成多大的伤痛啊!母亲见我沉默不语,反过来安慰我,“还是外出闯闯好,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树挪死,人挪活呢!再说,外面不行,还好回来,我给你守着家哩,你就去吧,家里的事不要你担心!”母亲说着除下手上那只晶亮的翡翠戒指,用一根红丝线穿起来挂到我胸前说:“儿啊,你想妈时,看到这戒指就看到我了,我时刻在你身边哩!”
  我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跪在母亲的膝前放声地哭了,哭得好痛快好痛快啊,似乎要把一生的苦水倒出来,我一颗满是伤痕的心只有向母亲倾诉。母亲也流泪了,冰凉的泪珠落在我脸上却像火一样烫。母亲啊,儿子对不住你呀!我总在让你伤心,我不知怎样才能换取你的微笑。
  我来南方后,由于日夜为生计奔波,为生存而发愁,很少给母亲写信,每次给母亲写信时也总是三言两语,而我理解母亲等信时的焦急心情,每当收到我的信,她总会像小孩似的飞快地跑回家,然后取出老花镜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一封信反反复复,她要看十几遍,有时信纸都揉烂了,还在看,她看着信,似乎就看到了远方的儿子。
  我已好长时间没收到母亲的信了,不知母亲在故乡可安好,我多么想飞到她身边去,躺在母亲的怀里,吮着她干瘪的乳头入睡,再做一个甜美的梦啊!
  我收藏着一大叠母亲的信,就像年轻时收藏宝贵的情书一样珍藏着,我看得比我的生命还重要。那是千金难买字字真情的家书啊。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却有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巴英文,她就用这名字给她远方的儿子写信。
其他文献
记忆中的麻雀  我小时候,大人说  麻雀是“四害”  要对麻雀赶尽杀绝  可是我天天欣赏  成群结队的麻雀  盘旋着它们的空中舞蹈  它们叽叽喳喳的歌声  填满了我童年的寂寞  有一次,居然能够享用麻雀蛋  让我饥饿的胃有了过年的味道  如今我回到家乡  麻雀几乎已灭绝  我只能在脑海里  回忆麻雀的舞蹈与歌声  小时候家乡茂密的松林  夏天,我经常在松树底下乘凉、玩耍  或者用贝壳处死一条条厌恶
期刊
高粱记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
期刊
我们在黄河岸边行走,无边的绿色将人引向远方。河流两岸,鲜花大朵大朵地开放,花香掺和了月光的忧愁和枣花的甜蜜,越过大坝,直达庭院。家人在灯下团聚,孩子嬉闹,老人在角落吸烟。一辆独轮车安然地在南墙跟下停放,牛呢?在袅袅的青烟里独自反刍着秘密。  每一个水草丰沛的季节里,独轮车碾过黄河岸边的土地,沿着一条条的道路,连接起田野和乡村。记忆中的蔓草,牵牵连连。不,确切地说,那种草的名字叫热草。在每年的六七月
期刊
采橘东山下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写尽人间悠闲之境。  但这是古代的情景,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映衬着,也有不高不低的古朴篱笆横在眼前,不诗意也难。而现在楼高了、路宽了、车多了,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以至于人心里不断疯长的是压抑、郁闷,悠闲之境似乎渐行渐远。其实,纵然环境怎样变化,设若有一颗悠闲之心,生活里就会处处充满诗意。比如在橙红橘黄的好景之际,择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去吴中东山采撷橘子,几
期刊
红尘盯上了我的灵魂  派我去收集爱的味道  浩荡的尘缘咽下太多的祈祷  宿命试探着苦难的折磨  我的眼深情地望着远方  死一般  我的思想孤立地守候  守候着我荒芜的江山  我的心死死地渴望  渴望着远方陌生的姑娘  花儿一样的芳香  玫瑰的红一样难忘  我日夜奢望 日夜向往  想象陌上牵手的窒息  想象月下庭前,你情我愿  想象李白的酒里,你我同命相连  想象我舞剑镌诗,你焚香诵经  想象着你,
期刊
没事的时候,母亲喜欢铺开  大地这张稿纸写诗  写春暖花开  写炊烟掐不断的情感  写田埂踩不弯的思念  写着写着,玉米走成了七律或绝句  南瓜花形而上学  苦瓜越来越现实主义  红薯充当标点符号  麻雀踩着韵脚  写着写着  一首诗,被打磨得比镰刀还亮  写着写着  锄头成了母亲手里的笔  要么深入,要么浅出  写着写着,一首诗就老了  半截在外面,半截在土里  像极了一棵庄稼的模样  母 亲 
期刊
仿佛一夜间  桔花就覆盖了春天的枝头  在你的鬓角和顾盼间  摇曳,洁白的娇羞  春风不解风情  热情似火的阳光却无孔不入  芬芳受孕。青涩的心事  让漫长的夏日不再沉闷  雷霆也化作细雨  在青枝绿叶间呢喃逗留  当桔子穿上红红的嫁妆  红红的灯笼点亮故园深秋  唇齿相依的脉脉心迹  让谁一次又一次动情地回首  酸酸甜甜而又温润如初  仿佛一千年  难舍难分的桔皮啊,也入了药  医治游子难以愈合
期刊
她不会恨  窝在心里的气是她的病根  迁就责难  迁就贫苦  迁就熬累  最后又端出火热的心肠  连刀子嘴也不是  她的胆小  心怀善良  最嫩的豆角她不舍得揪下  每一条碎布都有她青春的脚印  尊敬粮食如尊敬苍天  她的病里住着风霜  她的病里油灯闪烁  2  我一遍遍删改文字  也走不进母亲  我想写下她的勤劳节俭  而一段距离  如我对她的关爱  总是模模糊糊  我说慈祥的要强的坚韧的  而
期刊
1  人的酒量是天生的吗?  对酒精的热爱和迷恋是天生的吗?  这大抵是古往今来的瘾君子们争论不休的两个“天问”吧。  有一个答案让杯中物的拥趸者们沮丧:酒量,真的就是天生的;而爱酒,却是后天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爱喝酒,不能以“天生就好这一口”作为理由;至于老天爷分配给每一个人的酒量,却偏偏又是固定的,无论怎样练习,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应该说,这个答案基本算得上客观准确——它是苏东坡根
期刊
故乡的秋来得并不明显,若不是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若不是那一支支垂头等待主人收割的葵花饼,若不是那一个个快要撑爆了的玉米棒子……我想,我还在暑假中梦游。城市中生活已久的人们也许对秋真的是反应迟钝,人们从来都不知道她早已轻轻地经过,然后留下沉沉的果实离开。从这一点看,植物比人们要敏锐得多,尤其是脱离了乡野,生活在钢筋水泥混凝土城市中的我们。不过这也难怪,人们越来越忽略了收获的原本内涵,而越来越重视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