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国内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纷纷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以文化强市建设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 文化强市;文化软实力;城市品牌;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国内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纷纷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文化强市建设它并不是经济水平达到相当程度后才开始进行的,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经济发展程度商未达到发达的阶段,也可以跃升式、先导性地推进,以文化强市建设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文化强市的内涵
(一)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强市建设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文化生产力的高度结合,两种生产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现代生产力,从而极大调动了生产主体的文化企业和文化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微观层次的概念,涵盖了文化传承力、文化创造力、城市凝聚力、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城市文化影响力等内容。文化强市建设加快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更好地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本地域文化发展的项目,从而形成专属本地域的文化品牌,彰显出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象。
(三)强化城市文化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是一个城市相对其他其他城市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强市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具有专属性、个别性的能力,建立起自身难以替代、不可模仿和不可重复的特质资源,从而抗衡和超越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更好地将城市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上打造地域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
二、海阳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近几年,海阳市通过文化强市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引资开发建设了旭宝高尔夫球场、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雷战景区、国际沙雕艺术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办好了海阳国际沙雕艺术节、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海阳大秧歌艺术节等;投资改扩建了地雷战纪念馆、春秋古墓历史展馆等文化旅游设施,逐步形成了滨海休闲、山岳生态、沙滩体育、民俗特色等精品旅游板块。
(二)打造城市品牌,扩大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
借助亚沙会成功举办的契机,全国沙滩排球赛、龙舟赛、手球赛等一系列重要赛事的举办,以及连续开展九届国际沙雕艺术展和首届沙滩体育艺术节,初步打造了“沙滩运动休闲之城”的文化品牌。
借助海阳大秧歌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受观众喜爱节目”,参加央视舞蹈大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等有利时机,海阳对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再发掘再研究,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大秧歌》,这对宣传海阳,进一步提升海阳城市知名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加大对赵疃地雷战遗址和嘴子前春秋古墓群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以海阳地雷战为题材拍摄了两部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播映;根据对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研究,制作一部能较完整反映那段历史的专题片,打造出了“地雷战的故乡”、“深山君王梦”这一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海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转变海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具有其它产业无法比拟的优点:能耗低、污染小、易融性、附加值高。因此,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价值空间,对于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性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凝心聚力的共同理想,塑造形象的文化品牌,陶冶情操的文化生活,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改善文化民生,提升生活品质
文化强市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海阳市每年演出戏剧200场以上,送科技图书2万册次以上,举办各类文艺辅导80次以上,年培训文艺骨干1000人次以上。目前,海阳市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4个,农村文化大院598个,农家书屋618个;扩大城乡道德讲堂、夜大、老年大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辐射面,建成“城市半小时文化圈”;新元广场继续保持“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今后,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开放性的特色文化活动阵地。
三、海阳市建设文化强市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建设文化强市,根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市民品性修养和文明素质,培育海阳城市人文精神。首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其次,大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要继承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要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要实践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改革精神,激励海阳市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化爱国爱乡之情为振兴海阳的实际行动,以思想的不断进步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造精品力作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海阳市历来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创新人才。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在全市设立了文化服务机构,配备到位在编专职文化工作人员100多名,为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将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纳入各项考核,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涌现出一大批文化人才,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对繁荣雄关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三)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重视文化产业,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共识。每个城市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必须从本地文化的特质入手,凝炼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文化龙头产业。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推介和专业营销,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打造文化旅游集群,建设当地特色文化旅游区和旅游带,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聚集发展的总体格局。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创新体系
这些年海阳在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真正能够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文化产业几乎没有。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除了文化界自身需要强化内功外,改革现有文化体制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建立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相关配套政策要到位;要引入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和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要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继续深化三项内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创新,事业单位不能吃大锅饭,要调动大家积极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文化体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五)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文化保障坚强有力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为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人,支持国有和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尽快在人口密集的城区选址建设集影视、演出、娱乐、会展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或大厦,使之成为海阳标志性建筑的同时,也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之一。
【关键词】 文化强市;文化软实力;城市品牌;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国内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纷纷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文化强市建设它并不是经济水平达到相当程度后才开始进行的,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经济发展程度商未达到发达的阶段,也可以跃升式、先导性地推进,以文化强市建设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文化强市的内涵
(一)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强市建设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文化生产力的高度结合,两种生产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现代生产力,从而极大调动了生产主体的文化企业和文化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微观层次的概念,涵盖了文化传承力、文化创造力、城市凝聚力、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城市文化影响力等内容。文化强市建设加快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更好地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本地域文化发展的项目,从而形成专属本地域的文化品牌,彰显出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象。
(三)强化城市文化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是一个城市相对其他其他城市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强市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具有专属性、个别性的能力,建立起自身难以替代、不可模仿和不可重复的特质资源,从而抗衡和超越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更好地将城市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上打造地域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
二、海阳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近几年,海阳市通过文化强市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引资开发建设了旭宝高尔夫球场、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雷战景区、国际沙雕艺术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办好了海阳国际沙雕艺术节、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海阳大秧歌艺术节等;投资改扩建了地雷战纪念馆、春秋古墓历史展馆等文化旅游设施,逐步形成了滨海休闲、山岳生态、沙滩体育、民俗特色等精品旅游板块。
(二)打造城市品牌,扩大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
借助亚沙会成功举办的契机,全国沙滩排球赛、龙舟赛、手球赛等一系列重要赛事的举办,以及连续开展九届国际沙雕艺术展和首届沙滩体育艺术节,初步打造了“沙滩运动休闲之城”的文化品牌。
借助海阳大秧歌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受观众喜爱节目”,参加央视舞蹈大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等有利时机,海阳对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再发掘再研究,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大秧歌》,这对宣传海阳,进一步提升海阳城市知名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加大对赵疃地雷战遗址和嘴子前春秋古墓群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以海阳地雷战为题材拍摄了两部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播映;根据对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研究,制作一部能较完整反映那段历史的专题片,打造出了“地雷战的故乡”、“深山君王梦”这一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海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转变海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具有其它产业无法比拟的优点:能耗低、污染小、易融性、附加值高。因此,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价值空间,对于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性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凝心聚力的共同理想,塑造形象的文化品牌,陶冶情操的文化生活,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改善文化民生,提升生活品质
文化强市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海阳市每年演出戏剧200场以上,送科技图书2万册次以上,举办各类文艺辅导80次以上,年培训文艺骨干1000人次以上。目前,海阳市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4个,农村文化大院598个,农家书屋618个;扩大城乡道德讲堂、夜大、老年大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辐射面,建成“城市半小时文化圈”;新元广场继续保持“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今后,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开放性的特色文化活动阵地。
三、海阳市建设文化强市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建设文化强市,根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市民品性修养和文明素质,培育海阳城市人文精神。首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其次,大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要继承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要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要实践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改革精神,激励海阳市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化爱国爱乡之情为振兴海阳的实际行动,以思想的不断进步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造精品力作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海阳市历来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创新人才。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在全市设立了文化服务机构,配备到位在编专职文化工作人员100多名,为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将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纳入各项考核,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涌现出一大批文化人才,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对繁荣雄关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三)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重视文化产业,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共识。每个城市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必须从本地文化的特质入手,凝炼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文化龙头产业。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推介和专业营销,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打造文化旅游集群,建设当地特色文化旅游区和旅游带,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聚集发展的总体格局。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创新体系
这些年海阳在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真正能够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文化产业几乎没有。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除了文化界自身需要强化内功外,改革现有文化体制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建立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相关配套政策要到位;要引入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和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要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继续深化三项内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创新,事业单位不能吃大锅饭,要调动大家积极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文化体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五)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文化保障坚强有力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为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人,支持国有和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尽快在人口密集的城区选址建设集影视、演出、娱乐、会展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或大厦,使之成为海阳标志性建筑的同时,也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