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英语课堂气氛的方法论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气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学业成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始终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1 科学的评价手段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回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渐渐提高,同时唤起了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2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保证
  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技能表现得越熟练、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灵活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45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讨论交流、多向互动,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承上启下,同时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3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基础
  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如果教师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的表现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让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觉受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便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各方面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促进
  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运用英语,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5 了解学生与和睦相处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条件
  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了解学生并与学生和睦相处,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平常与学生交往密切,对他们的个性特点等比较熟悉,上课不但教态会亲切自然,而且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举例说明要讲的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评语,对他们进行鼓励或批评,把平时课上观察到的东西用评语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并且他们会因为自身受到重视而在课堂上更注意听课。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他们产生骄傲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和探索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思维习惯以及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教师要设计和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动活泼 情境引导 合作探究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成功的保证。可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极
期刊
所谓“拓展性实验”,我认为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依据,突破课本中基础实验的束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安全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的实验。  1 以人为本,注重拓展实验的趣味性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使人的积极性和
期刊
1 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兴趣产生的条件  1.1 教师要先喜欢数学、喜欢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喜欢数学、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课、学数学。作为教师,要心系学生,情系学生,爱优生更爱差生,要为学生的成绩进步而欣喜,更要为学生的落后而焦虑。  1.2 教师要充分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同辈朋友”,做学生的“大伙伴”。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师生间才会建立良好的感情,
期刊
1 “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音教学方法,进入20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它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做中学,用中学,学了就用”,为生学
期刊
【摘 要】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
期刊
【摘 要】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历史 道德教育 中学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能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理。  1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
期刊
【摘 要】 利用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共鸣;组织学生讨论,升华思维空间;抓住教育机智,调控课堂氛围;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同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渲染气氛 组织讨论 升华思维 抓住机智 引入竞争     课堂教学在我国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向课堂要成绩是每位学生、教师、家长的心愿。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更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基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我觉得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
期刊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课程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四要素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