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支撑。没有学生的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全面。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天性,也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许多学生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除心理顾虑,上课前可以和学生拉家常,师生相互做个数学小游戏等,改变教师的形象,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的面目出现,而是融入学生中去,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发问,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提问的学生,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样一来,使学生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而然上课时学生就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问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参与研究的冲动。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时,学生随便报一个数,教师都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不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老师哪来的本领?”“这些数字老师是怎样来判断的?”“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特点?”……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找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点。教师创设研究的悬念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三、创设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要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境,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由此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成”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两只手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学生似乎觉得课堂短暂的游戏还不够,课间同伴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问,学生在轻而易举中就掌握了数的组成。
四、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善问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一道练习是判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道题的难点。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当学生对折到平行四边形时,怎么对折都不会完全重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问题: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的两边形状完全一样,但是不会重合呀?”学生如此一问,顿时把难点给化解了,原来“完全一样”和“完全重合”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让学生会问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创设一个“文具商店、售货员”的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买文具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单位换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小就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爱问的心一旦被唤醒,就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方法。
(责编杜华)
一、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天性,也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许多学生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除心理顾虑,上课前可以和学生拉家常,师生相互做个数学小游戏等,改变教师的形象,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的面目出现,而是融入学生中去,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发问,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提问的学生,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样一来,使学生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而然上课时学生就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问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参与研究的冲动。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时,学生随便报一个数,教师都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不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老师哪来的本领?”“这些数字老师是怎样来判断的?”“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特点?”……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找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点。教师创设研究的悬念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三、创设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要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境,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由此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成”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两只手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学生似乎觉得课堂短暂的游戏还不够,课间同伴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问,学生在轻而易举中就掌握了数的组成。
四、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善问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一道练习是判断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道题的难点。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当学生对折到平行四边形时,怎么对折都不会完全重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问题: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的两边形状完全一样,但是不会重合呀?”学生如此一问,顿时把难点给化解了,原来“完全一样”和“完全重合”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让学生会问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创设一个“文具商店、售货员”的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买文具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单位换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小就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爱问的心一旦被唤醒,就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方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