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为了利用好这一教學手段,数学教师就需要把握好训练的质与量。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看法,即加强数学课堂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课堂练习质量;围绕训练目的设计课堂练习,实现课堂分层训练;适当调节课堂练习数量,实现质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练习 质量 数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48-02
课堂训练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摄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途径,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质与量的合理分配与提升。
一、加强数学课堂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课堂练习质量
数学课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练习来填充的,尤其是在新课的教学课堂中,课堂多数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训练。因此。老师在设计新的知识点的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每一次练习的服务对象,即所有题目需要围绕所教授的新的知识点展开,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这一目标。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1)》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负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需要学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正确地区分正数、负数以及零,并能够了解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表示的含义。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就要充分把握这一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相关的题目,从而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对负数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的理解。而老师在设计题目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部分的内容。在第一部分的题目中,老师可以写一组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负数,并让学生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或者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第二部分的题目设计中,老师可以写一组正数、负数和零的混合的数字组合,并在下面画三个圆圈,分别标上正数、负数和零,要求学生将老师给出的数字写在下面对应的圆圈里;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老师可以利用海平面和温度等包含负数的概念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将正数、负数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比如说给学生展示一副海平面的图,让学生在图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出高于海平面的高度以及低于海平面的高度。
二、围绕训练目的设计课堂练习,实现课堂分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一般分为新课的适应练习和之后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两部分的练习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和接受新的知识点的过渡训练,还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一个系统的巩固以及检测。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的题目的时候务必要明确学生的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样才能基本确定题目的类型以及难度,确保不同的练习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难度梯度,实现课堂分层训练。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设计时,老师可以将适应练习和巩固练习的训练难度设置为两个梯度,前者稍微简单浅显一些,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掌握即可;后者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同时也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漏洞在哪里,即哪一部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在这一课时中的适应练习中,老师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即锐角、直角与钝角这三种三角形,并给出必需的条件,让学生分别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题目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在巩固练习中,老师就需要适当增加难度了,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式的计算,需要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适当增加一些迷惑学生的条件以提高练习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梯度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适当调节课堂练习数量,实现质的进步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老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时,务必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设置课堂练习的数量,避免一味地给学生布置过多的练习,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精力。例如,老师在开展《梯形面积的计算训练》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适当调节课堂训练的数量,从而为实现质的进步奠定基础。在这一章内容的第一课时的课堂训练中,由于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还没有实现全面的、深入的掌握,因此只能接触一些比较基础的训练内容。个人认为老师需要适度把握这一部分的训练量,因为进行的都是比较浅显的训练,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因此,老师不需要设置太多的题目,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丧失新鲜感,设置6~8题即可。而在之后的课时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适当地逐渐增加题目的数量,让学生能够在越来越深入的题目中实现对章节内容的掌握。
综上所述,课堂训练对于数学的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深入对数学课堂练习的质与量这一方面内容的探讨与研究,真正实现课堂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贵松.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读与写旬刊》,2016(9)
[2]翁云.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08(8):4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练习 质量 数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48-02
课堂训练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摄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途径,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质与量的合理分配与提升。
一、加强数学课堂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课堂练习质量
数学课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练习来填充的,尤其是在新课的教学课堂中,课堂多数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训练。因此。老师在设计新的知识点的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每一次练习的服务对象,即所有题目需要围绕所教授的新的知识点展开,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这一目标。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1)》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负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需要学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正确地区分正数、负数以及零,并能够了解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表示的含义。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就要充分把握这一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相关的题目,从而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对负数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的理解。而老师在设计题目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部分的内容。在第一部分的题目中,老师可以写一组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负数,并让学生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或者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第二部分的题目设计中,老师可以写一组正数、负数和零的混合的数字组合,并在下面画三个圆圈,分别标上正数、负数和零,要求学生将老师给出的数字写在下面对应的圆圈里;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老师可以利用海平面和温度等包含负数的概念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将正数、负数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比如说给学生展示一副海平面的图,让学生在图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出高于海平面的高度以及低于海平面的高度。
二、围绕训练目的设计课堂练习,实现课堂分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一般分为新课的适应练习和之后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两部分的练习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和接受新的知识点的过渡训练,还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一个系统的巩固以及检测。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的题目的时候务必要明确学生的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样才能基本确定题目的类型以及难度,确保不同的练习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难度梯度,实现课堂分层训练。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设计时,老师可以将适应练习和巩固练习的训练难度设置为两个梯度,前者稍微简单浅显一些,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掌握即可;后者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同时也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漏洞在哪里,即哪一部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在这一课时中的适应练习中,老师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即锐角、直角与钝角这三种三角形,并给出必需的条件,让学生分别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题目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在巩固练习中,老师就需要适当增加难度了,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式的计算,需要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适当增加一些迷惑学生的条件以提高练习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梯度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适当调节课堂练习数量,实现质的进步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老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时,务必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设置课堂练习的数量,避免一味地给学生布置过多的练习,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精力。例如,老师在开展《梯形面积的计算训练》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适当调节课堂训练的数量,从而为实现质的进步奠定基础。在这一章内容的第一课时的课堂训练中,由于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还没有实现全面的、深入的掌握,因此只能接触一些比较基础的训练内容。个人认为老师需要适度把握这一部分的训练量,因为进行的都是比较浅显的训练,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因此,老师不需要设置太多的题目,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丧失新鲜感,设置6~8题即可。而在之后的课时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适当地逐渐增加题目的数量,让学生能够在越来越深入的题目中实现对章节内容的掌握。
综上所述,课堂训练对于数学的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深入对数学课堂练习的质与量这一方面内容的探讨与研究,真正实现课堂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贵松.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读与写旬刊》,2016(9)
[2]翁云.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08(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