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语文教学
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
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融会贯通
语言训练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运用。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然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是语言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说话比较简明,有针对性”“说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语句要连贯,意思要完整、明白”。要达到这一要求,加强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途径。
语感训练关键在语感实践。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说话、作文。这方面的训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课前5分钟语言训练,如朗读诗词美文、讲故事、演讲、说相声等。
2.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两篇课文心得,把教室的每一面墙变成会说话的“文化墙”。
3.成立班级文学社,由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唐诗鉴赏会、名著推荐会、节日新闻采访活动、编辑本班简报、向校刊和新闻媒体投稿等。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如成语接龙、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应用的能力,只有语言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学生才会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的过程。日积月累,学生肯定能从这样的语言训练中获得益处。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从初一开始,语文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一篇文章的朗读都要在老师或指定的同学那里检查。
2.让学生准备好一本精美的摘抄本(最好是能用三年,至少要能用一年),勤于积累字词句和文言、诗词,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谓“死去活来”,就是说要有扎实的“死记”的语文基本知识,才会有“灵活”的语言实际运用。同学在课余时间互相学习,看谁的板面设计好,谁的内容精彩,并相互传读。
3.教会学生作笔记,让他们上课听老师讲课,学会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多作笔记,把作者的意图弄懂,明白他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掌握阅读的思路。平时精做课外阅读,增加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样就不会在考场中产生对阅读的恐惧感。重视老师的阅读评讲,善于归纳各种文体的解题方法,如阅读解题步骤:①读选文、②审题意、③找位置、④筛信息、⑤组答案;再如类比归纳:散文家笔下的“莲”常是“高洁的君子”的化身……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4.让同学们积累初中的习作,并经自己、老师、同学认真修改满意后抄上专门准备的一本精致的“作文集”。也就是给自己出一本书,像杂志一样编辑封面、卷首语、目录、正文、同时做好各类插图。经过这样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平时多看作文书及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积累好词佳句。善于观察生活,勤于课外练笔,日积月累,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四、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是不能忽视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变动多,这就使语文教材促使着语文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修正选择教学方法。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以是单篇课文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等。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你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考虑授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種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语文教学
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
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融会贯通
语言训练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运用。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然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是语言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说话比较简明,有针对性”“说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语句要连贯,意思要完整、明白”。要达到这一要求,加强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途径。
语感训练关键在语感实践。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说话、作文。这方面的训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课前5分钟语言训练,如朗读诗词美文、讲故事、演讲、说相声等。
2.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两篇课文心得,把教室的每一面墙变成会说话的“文化墙”。
3.成立班级文学社,由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唐诗鉴赏会、名著推荐会、节日新闻采访活动、编辑本班简报、向校刊和新闻媒体投稿等。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如成语接龙、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应用的能力,只有语言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学生才会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的过程。日积月累,学生肯定能从这样的语言训练中获得益处。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从初一开始,语文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一篇文章的朗读都要在老师或指定的同学那里检查。
2.让学生准备好一本精美的摘抄本(最好是能用三年,至少要能用一年),勤于积累字词句和文言、诗词,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谓“死去活来”,就是说要有扎实的“死记”的语文基本知识,才会有“灵活”的语言实际运用。同学在课余时间互相学习,看谁的板面设计好,谁的内容精彩,并相互传读。
3.教会学生作笔记,让他们上课听老师讲课,学会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多作笔记,把作者的意图弄懂,明白他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掌握阅读的思路。平时精做课外阅读,增加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样就不会在考场中产生对阅读的恐惧感。重视老师的阅读评讲,善于归纳各种文体的解题方法,如阅读解题步骤:①读选文、②审题意、③找位置、④筛信息、⑤组答案;再如类比归纳:散文家笔下的“莲”常是“高洁的君子”的化身……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4.让同学们积累初中的习作,并经自己、老师、同学认真修改满意后抄上专门准备的一本精致的“作文集”。也就是给自己出一本书,像杂志一样编辑封面、卷首语、目录、正文、同时做好各类插图。经过这样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平时多看作文书及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积累好词佳句。善于观察生活,勤于课外练笔,日积月累,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四、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是不能忽视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变动多,这就使语文教材促使着语文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修正选择教学方法。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以是单篇课文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等。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你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考虑授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種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