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素质教育
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特别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俗语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道出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亲自见到(如,演示实验的现象、结果),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已经知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转变为碳酸钠)要求学生不用任何仪器、药品鉴别实验室中长期存放的两瓶试剂,一是盐酸溶液,一是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其中一组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很简单,通国观察就可以鉴别了: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有白色固体。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应用,只有教师提示,才知如此简单。而另外一组学生看到两个试剂瓶,立即能做出正确判断。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实验太重要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如仅拿出试剂瓶),也能让学生有如此大的差别。因此,教学中还是应该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空洞的说实验现象强多了。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观察的方法,可以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二、化学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中观察到的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学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的改进,更能开拓学生的智力。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专家认为,我国的中学生与发达国家同年级的中学生比较,理论知识比较强,但动手能力不如他们。这在我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另外,实验习题课也是通过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实验习题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验习题课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实验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习题课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
总之,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安排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仪器,还要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牢固的确立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经历“撕画”、“吹压画”的动手操作过程,自主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
2.能够识别生活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并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对比、分类、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撕画”活动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师演示:将一张白纸对折,用手撕出半个蝴蝶,打开,成一个。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用准备好的白纸开始撕画)
师:谁来展示一下,并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叫了十几个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将他们的作品粘在黑板上。)
师:观察我们的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对称)
师:为什么它们都是对称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有部分学生在下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很好。我们把具有这些特征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你能否根据刚才的回答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大致意思对都加以肯定)
师: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图l所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若是,请在图1中画出对称轴
生1:我认为①②④⑥⑦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第5个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我是看出来的,紫荆花的每个花瓣都是一样。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师:反对的请举手,能不能说说你反对的理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
生3:我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将第5幅图对折。发现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4:他的看法我大部分同意,但是他说对折以后,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我认为这个时候这条折线不能称为对称轴,应该称一条直线。因为只有当这个图形已经是轴对称图形了,才能称为对称轴。 师:他回答的好不好?(大部分学生自动为他鼓掌)这也提醒我们在说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严密性。再看看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画成一条直线。
二、“吹压画”活动,化解本课难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撕画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画方法,你们想不想学?
(投影仪上演示:将一滴墨汁滴在投影纸上,用嘴吹开,沿墨迹旁一直线折叠,再打开,出现了一棵松树的样子。有学生发出惊叹,有学生在叫“松树、松树”)
师:这叫“吹压画”,你们想试试吗?
(生动手制作“吹压画”,师巡视。有的对轴称两边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定要起个好听的名字啊!
(师叫一部分学生自己把作品贴在黑板上,把作品的名字写在作品下面。师标上序号)
师:想一想,如果让你们给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与同伴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气氛热烈,分的有道理都加以肯定。)
师:从数学的角度来分,第二种分类方法更合适。(师把同类的放在一起)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们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可以重叠在一起。
生2:分开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而这些是两个图形沿直线对折。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其实,像这样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仍叫对称轴。通过刚才这个过程,你能说说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吗?与同伴交流。
(生交流后得出异同点)
三、尝试运用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师:非常好。我们把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统称为轴对称现象。(板课题)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轴对称现象。观看影片,你能找出几处轴对称现象。
(多媒体播放:《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生回答)
师:除了影片中出现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甲虫,蚊子,蟑螂,苍蝇(有学生笑)
师:很好,看来你对昆虫很感兴趣。努力,说不定将来成个生物学家呢!还有吗?
(其他学生回答)
师: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轴对称现象。
四、课堂归纳小结,学生自主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本周学校将利用橱窗办一次画展,要求以“轴对称图形”为绘画基础,创作一些作品,主题不限。绘画方式不限。希望学生踊跃参加。
教学评析:
1.本节课以“实验一探究一发现一运用”的模式展开,运用多媒体及其教具、学具,引导学生通过“看一做一想一做”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从数学上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本节课设计了一些观察活动,每个观察活动的思维要求不一样,步步深入,不断抽象概括,不断接近概念的本质,使概念的内含与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学习概念后,对雷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习中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尽情地观察、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思维向深刻性、批判性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较高层次的认识水平。
4.这节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人手,从经验人手,从兴趣人手,学生有亲近感,这为整个一堂课的学习探究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本节课中一些学习素材和情境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合作、观察、思考、辨别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整个课堂才会更精彩。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素质教育
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特别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俗语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道出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亲自见到(如,演示实验的现象、结果),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已经知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转变为碳酸钠)要求学生不用任何仪器、药品鉴别实验室中长期存放的两瓶试剂,一是盐酸溶液,一是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其中一组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很简单,通国观察就可以鉴别了: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有白色固体。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应用,只有教师提示,才知如此简单。而另外一组学生看到两个试剂瓶,立即能做出正确判断。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实验太重要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如仅拿出试剂瓶),也能让学生有如此大的差别。因此,教学中还是应该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空洞的说实验现象强多了。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观察的方法,可以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二、化学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中观察到的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学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的改进,更能开拓学生的智力。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专家认为,我国的中学生与发达国家同年级的中学生比较,理论知识比较强,但动手能力不如他们。这在我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另外,实验习题课也是通过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实验习题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验习题课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实验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习题课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
总之,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安排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仪器,还要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牢固的确立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经历“撕画”、“吹压画”的动手操作过程,自主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
2.能够识别生活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并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对比、分类、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撕画”活动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师演示:将一张白纸对折,用手撕出半个蝴蝶,打开,成一个。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用准备好的白纸开始撕画)
师:谁来展示一下,并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叫了十几个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将他们的作品粘在黑板上。)
师:观察我们的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对称)
师:为什么它们都是对称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有部分学生在下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很好。我们把具有这些特征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你能否根据刚才的回答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大致意思对都加以肯定)
师: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图l所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若是,请在图1中画出对称轴
生1:我认为①②④⑥⑦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第5个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我是看出来的,紫荆花的每个花瓣都是一样。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师:反对的请举手,能不能说说你反对的理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
生3:我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将第5幅图对折。发现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4:他的看法我大部分同意,但是他说对折以后,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我认为这个时候这条折线不能称为对称轴,应该称一条直线。因为只有当这个图形已经是轴对称图形了,才能称为对称轴。 师:他回答的好不好?(大部分学生自动为他鼓掌)这也提醒我们在说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严密性。再看看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画成一条直线。
二、“吹压画”活动,化解本课难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撕画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画方法,你们想不想学?
(投影仪上演示:将一滴墨汁滴在投影纸上,用嘴吹开,沿墨迹旁一直线折叠,再打开,出现了一棵松树的样子。有学生发出惊叹,有学生在叫“松树、松树”)
师:这叫“吹压画”,你们想试试吗?
(生动手制作“吹压画”,师巡视。有的对轴称两边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定要起个好听的名字啊!
(师叫一部分学生自己把作品贴在黑板上,把作品的名字写在作品下面。师标上序号)
师:想一想,如果让你们给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与同伴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气氛热烈,分的有道理都加以肯定。)
师:从数学的角度来分,第二种分类方法更合适。(师把同类的放在一起)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们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可以重叠在一起。
生2:分开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而这些是两个图形沿直线对折。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其实,像这样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仍叫对称轴。通过刚才这个过程,你能说说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吗?与同伴交流。
(生交流后得出异同点)
三、尝试运用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师:非常好。我们把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统称为轴对称现象。(板课题)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轴对称现象。观看影片,你能找出几处轴对称现象。
(多媒体播放:《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生回答)
师:除了影片中出现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甲虫,蚊子,蟑螂,苍蝇(有学生笑)
师:很好,看来你对昆虫很感兴趣。努力,说不定将来成个生物学家呢!还有吗?
(其他学生回答)
师: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轴对称现象。
四、课堂归纳小结,学生自主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本周学校将利用橱窗办一次画展,要求以“轴对称图形”为绘画基础,创作一些作品,主题不限。绘画方式不限。希望学生踊跃参加。
教学评析:
1.本节课以“实验一探究一发现一运用”的模式展开,运用多媒体及其教具、学具,引导学生通过“看一做一想一做”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从数学上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本节课设计了一些观察活动,每个观察活动的思维要求不一样,步步深入,不断抽象概括,不断接近概念的本质,使概念的内含与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学习概念后,对雷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习中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尽情地观察、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思维向深刻性、批判性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较高层次的认识水平。
4.这节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人手,从经验人手,从兴趣人手,学生有亲近感,这为整个一堂课的学习探究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本节课中一些学习素材和情境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合作、观察、思考、辨别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整个课堂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