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中的婚嫁诗内容丰富,有的描写了婚嫁场景的热烈和新娘的漂亮,有的描绘了婚后夫妻生活的甜蜜,有的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有的则反映了婚姻的不幸。过对婚嫁诗细致深入的探讨,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诗经》;婚嫁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影响
一、对婚嫁场景的描绘
当爱情美满成熟时,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女子出嫁,夫家迎娶,亲友祝贺,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刻,同时这样的场景也是一生中最难忘的。而《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就描绘了古人的婚嫁场景,展现了千年前男女的婚嫁习俗。
这些婚嫁诗有的描绘了新娘出嫁时的热闹场面。如《卫风·硕人》,本诗描写了齐庄公之女庄姜出嫁的盛状和美貌,着力刻画了新娘子高贵美丽的形象,清人方玉润也称赞:“《硕人》,颂庄姜美而贤也。”[2]176庄姜是大国之女,美丽漂亮,她的出嫁尤为引人注目,这首诗详细叙述了庄姜出嫁卫国的情形。首章写其身份地位之高贵;次章写其容貌体态之美丽,为千古绝唱;三章写其出嫁时盛翟茀之车以及卫庄公率群臣郊外迎娶之盛况,四章写其陪嫁随从之众多。诗人用大量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位千古美人,同时运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式比兴烘托出庄姜出嫁时热闹非凡的气氛。
有的通过对亲迎场景的描绘,表达出新婚男女的喜悦之情。如《齐风·著》,此诗以新娘的口吻向我们描述了古人的迎亲之礼,跟随“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个场景的转换,向我们显现了新郎牵着新娘一步一步由门屏进入院子最后进入堂屋拜堂的一幕,自然而真切的展现了齐人举行婚礼的仪式,同时我们随着新娘对新郎由“充耳”到帽檐的视觉转移,大致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公略带羞涩的娇容以及初到夫家的喜悦之感。
二、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
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的和谐夫妻关系是婚嫁女子向往的幸福生活,在《诗经》中有一小部分的婚嫁诗,就饱含着浓浓的幸福,将夫妻之间相处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形展现出来,向我们诉说着夫妻间的甜言蜜语。如《齐风·鸡鸣》,“这首诗写国君的妻子在早晨劝促国君早去上朝,而国君却恋休不肯起来。”[4]128该诗通过夫妻间的对答形式,将闺房私事写得妙趣横生。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和依依惜别之感写得惟妙惟肖,堪称先秦诗作中的佳品。对后世闺房诗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又如《郑风·女曰鸡鸣》,“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辞”[2]211。全诗三章,利用夫妻二人的一唱一和,叙写了婚姻家庭中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每个字缝里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表现了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和谐美满的一个侧面。
三、离别夫妻的相思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最常见的不过是离别,夫妻间的相思成了有关人类情感的一个话题,相思是深入灵魂的牵挂和思念,是日夜的期盼和希望,是美丽而伤感的回忆与憧憬,而千年前的《诗经》早就向我们倾诉了这淡淡的哀愁。此类诗歌在《诗经》婚嫁诗中占了较大比重,从内容上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征夫思妇诗,战争徭役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离别,更有那说不进尽道不完的相思。独守空房的妇人把对丈夫的思念化入辛勤劳动之中。如《周南·卷耳》,这是一首妇女思念远行丈夫的诗,“念行役而知妇情之笃也。”[2]77首章写勤劳的妇女不停地采着卷耳,可就是不能装满浅筐,因为她一心思念着出门人。后三章写妇人悬思着远在他乡的丈夫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回来,怎奈马儿累得快趴下,归家之心从而变得急切。诗人以层层递进的写法,委婉而又富深意的传达出了一位少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远在边戍的征人把对妻子的思念放在对战争的控诉声中。如《邶风·击鼓》,此诗表达“卫戍卒思归不得也”[2]130。全诗通过征人对统治阶级血泪控诉,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怀恋与憧憬。
一类属于悼亡诗,如《桧风·素冠》、《唐风·葛生》、《邶风·绿衣》,前二者都是妻子对亡夫的悼念,《绿衣》则是丈夫对亡妻的怀念。三首诗歌皆以主人翁的睹物伤怀展开,向我们倾诉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无限悲哀。特别是其中的《葛生》,先以葛藤起兴,烘托出自己孤独无所依,凄凄惨惨戚戚,后写夏日冬月,漫漫无期,对亡夫的思念之深恨不得“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四、对婚姻不幸的控诉
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中所诉说的那般坚不可摧。在古代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影响下,在无视妇女地位和人格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妇人被遭遗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诗经》中就有一部分描寫婚姻不幸的作品,如《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卫风·氓》、《邶风·谷风》等。这类诗向我们诉说在婚姻关系中女方被男方遗弃的悲惨处境和心情,有的控诉男方的薄情寡义,有的哀悼自己错信他人,有的期盼对方回心转意。总之有悲哀愁怨,也有懊恼悔恨,它们反映了在夫权制社会中,妇女们的悲惨境遇和命运的不幸。
如《氓》,这首诗“为弃妇作也” [2]179,它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诗中饱含这劳动妇女的悲情与不幸,是她们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终遭受厌弃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被奴役被损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对丈夫感情蜕变的悲愤与怨恨。该诗将一个人的不幸和许许多多妇女的命运联在一起了,从而证明了礼教、夫权制是产生许许多多悲剧的根源,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及不合理的婚恋制度的罪恶,赋予了这首诗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对《诗经》的研读,不仅仅是单一的去熟练诵读这些诗歌,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中叙述的年代,知晓古代人民的风俗民情。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诗经》婚嫁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飨宴,还有一定的文化认识。比如周人十分重视男婚女嫁的婚俗礼仪,即使是两情相悦,也要遵循一定的婚姻法则,如《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提到女方虽也中意男方,终因“无良媒”而拒绝了男方的求婚。
总之,《诗经》中的婚嫁诗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专业技能尚浅、资料欠缺,本文对它的探究还不够全面、仔细,还需要我们继续去研读并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中学)
【关键词】《诗经》;婚嫁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影响
一、对婚嫁场景的描绘
当爱情美满成熟时,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女子出嫁,夫家迎娶,亲友祝贺,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刻,同时这样的场景也是一生中最难忘的。而《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就描绘了古人的婚嫁场景,展现了千年前男女的婚嫁习俗。
这些婚嫁诗有的描绘了新娘出嫁时的热闹场面。如《卫风·硕人》,本诗描写了齐庄公之女庄姜出嫁的盛状和美貌,着力刻画了新娘子高贵美丽的形象,清人方玉润也称赞:“《硕人》,颂庄姜美而贤也。”[2]176庄姜是大国之女,美丽漂亮,她的出嫁尤为引人注目,这首诗详细叙述了庄姜出嫁卫国的情形。首章写其身份地位之高贵;次章写其容貌体态之美丽,为千古绝唱;三章写其出嫁时盛翟茀之车以及卫庄公率群臣郊外迎娶之盛况,四章写其陪嫁随从之众多。诗人用大量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位千古美人,同时运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式比兴烘托出庄姜出嫁时热闹非凡的气氛。
有的通过对亲迎场景的描绘,表达出新婚男女的喜悦之情。如《齐风·著》,此诗以新娘的口吻向我们描述了古人的迎亲之礼,跟随“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个场景的转换,向我们显现了新郎牵着新娘一步一步由门屏进入院子最后进入堂屋拜堂的一幕,自然而真切的展现了齐人举行婚礼的仪式,同时我们随着新娘对新郎由“充耳”到帽檐的视觉转移,大致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公略带羞涩的娇容以及初到夫家的喜悦之感。
二、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
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的和谐夫妻关系是婚嫁女子向往的幸福生活,在《诗经》中有一小部分的婚嫁诗,就饱含着浓浓的幸福,将夫妻之间相处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形展现出来,向我们诉说着夫妻间的甜言蜜语。如《齐风·鸡鸣》,“这首诗写国君的妻子在早晨劝促国君早去上朝,而国君却恋休不肯起来。”[4]128该诗通过夫妻间的对答形式,将闺房私事写得妙趣横生。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和依依惜别之感写得惟妙惟肖,堪称先秦诗作中的佳品。对后世闺房诗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又如《郑风·女曰鸡鸣》,“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辞”[2]211。全诗三章,利用夫妻二人的一唱一和,叙写了婚姻家庭中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每个字缝里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表现了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和谐美满的一个侧面。
三、离别夫妻的相思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最常见的不过是离别,夫妻间的相思成了有关人类情感的一个话题,相思是深入灵魂的牵挂和思念,是日夜的期盼和希望,是美丽而伤感的回忆与憧憬,而千年前的《诗经》早就向我们倾诉了这淡淡的哀愁。此类诗歌在《诗经》婚嫁诗中占了较大比重,从内容上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征夫思妇诗,战争徭役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离别,更有那说不进尽道不完的相思。独守空房的妇人把对丈夫的思念化入辛勤劳动之中。如《周南·卷耳》,这是一首妇女思念远行丈夫的诗,“念行役而知妇情之笃也。”[2]77首章写勤劳的妇女不停地采着卷耳,可就是不能装满浅筐,因为她一心思念着出门人。后三章写妇人悬思着远在他乡的丈夫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回来,怎奈马儿累得快趴下,归家之心从而变得急切。诗人以层层递进的写法,委婉而又富深意的传达出了一位少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远在边戍的征人把对妻子的思念放在对战争的控诉声中。如《邶风·击鼓》,此诗表达“卫戍卒思归不得也”[2]130。全诗通过征人对统治阶级血泪控诉,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怀恋与憧憬。
一类属于悼亡诗,如《桧风·素冠》、《唐风·葛生》、《邶风·绿衣》,前二者都是妻子对亡夫的悼念,《绿衣》则是丈夫对亡妻的怀念。三首诗歌皆以主人翁的睹物伤怀展开,向我们倾诉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无限悲哀。特别是其中的《葛生》,先以葛藤起兴,烘托出自己孤独无所依,凄凄惨惨戚戚,后写夏日冬月,漫漫无期,对亡夫的思念之深恨不得“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四、对婚姻不幸的控诉
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中所诉说的那般坚不可摧。在古代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影响下,在无视妇女地位和人格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妇人被遭遗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诗经》中就有一部分描寫婚姻不幸的作品,如《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卫风·氓》、《邶风·谷风》等。这类诗向我们诉说在婚姻关系中女方被男方遗弃的悲惨处境和心情,有的控诉男方的薄情寡义,有的哀悼自己错信他人,有的期盼对方回心转意。总之有悲哀愁怨,也有懊恼悔恨,它们反映了在夫权制社会中,妇女们的悲惨境遇和命运的不幸。
如《氓》,这首诗“为弃妇作也” [2]179,它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诗中饱含这劳动妇女的悲情与不幸,是她们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终遭受厌弃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被奴役被损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对丈夫感情蜕变的悲愤与怨恨。该诗将一个人的不幸和许许多多妇女的命运联在一起了,从而证明了礼教、夫权制是产生许许多多悲剧的根源,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及不合理的婚恋制度的罪恶,赋予了这首诗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对《诗经》的研读,不仅仅是单一的去熟练诵读这些诗歌,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中叙述的年代,知晓古代人民的风俗民情。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诗经》婚嫁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飨宴,还有一定的文化认识。比如周人十分重视男婚女嫁的婚俗礼仪,即使是两情相悦,也要遵循一定的婚姻法则,如《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提到女方虽也中意男方,终因“无良媒”而拒绝了男方的求婚。
总之,《诗经》中的婚嫁诗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专业技能尚浅、资料欠缺,本文对它的探究还不够全面、仔细,还需要我们继续去研读并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