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乃发现之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7528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的管建刚老师在《“发现”与“观察”:孰重孰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而这,正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不敢、不能触及的难点,有着难言之隐的痛点。”因为“观察,在心‘外’看;发现,在心‘里’看”。“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内在的发现’”。他举例说:“让学生拿着个杯子、橘子反反复复,特务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更可怕的是,将最为重要的、内在的心灵的发现,放在次要的地位,这是一个致命的‘次要’。”“一个人一天到晚翻着眼睛、竖着耳朵‘观察’外在的世界,他们会被外在纷杂的现象迷惑,他们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看不见内在的自我世界,他们会渐渐丢失内在的自我。真正写作的人,是关注内在自我的人。写作,重要的是表达内在的自我。不去关注守护、捕捉内在的世界,你就永远不会敏感。一个不敏感的人,永远不会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
  很显然,管老师将“发现”与“观察”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于是有了“孰重孰轻”的判断。众所周知,观察,包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这里的“心想”则可以理解为“发现”,是观察的最高层次。可见,“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是调动全部感官参与“发现”的过程。没有观察,缺乏积累,谈何发现?其实,作为处于习作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有时甚至重于发现。“量变引发质变”,这是不变的真理。同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也往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当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思维也将由低级层次转向更高级层次。这就好比学生到了高年级再回头看自己中年级时写的作文,会觉得无比幼稚和笨拙一样。源于心灵深处的“发现”也是这个理儿,它是学生见识、学识叠加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吐露。因此我们不必苛求小学生具有独到的“发现”之眼,写出多么深刻、多么理性的文章,但一定要有起码的“观察”的本领。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是一项习作基本功,考查的是孩子做事耐心、细心、专心的程度;只有立足观察,才能获得最本真、最质朴的认识。这是生活的态度,也是习作的本源。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个表述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加强观察指导,注重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是由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居主导地位,喜欢新鲜的事物,但观察浮于表面,缺乏深度,需要在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抓住事物特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等等,逐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二是要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由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小学生习作重在实践和体验,如走进大自然,走进图书馆(室)、阅览室,浏览健康网站,动手操作等,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地丰富写作素材,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是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而并非“内在的心灵的发现”。因此,将“发现”置于首位,人为地拔高了观察的要求,是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小学生学习习作的特点的,也必将挫伤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信心,导致学生习作热情的丧失。
  立足观察,合理引导,真情流泻,当是写作行走的自由境界。下面以观察作文《橘子》的片段指导为例作个狭义的说明。
  首先,我们以观察一朵花为例: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时,总体印象是艳丽的;但光是用“艳丽”这个形容词就难以给人以切实的如见其形色、如闻其芳馥的鲜活的感觉。因此,必须将“艳丽”这个总体特点分解到相关的局部去体验感知。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解为花朵、花叶、花枝三大部分来观察;若以“花朵”来说,又可分解为花瓣、花蕊、花萼;再以花瓣来说,还可以分别从瓣的向阳面、瓣的底面或瓣的前端、中部、根部的颜色、形状、质感等不同的部位或角度来作深入细化的观察。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观察橘子的任务就可以展开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让学生先粗略观察橘子的外形,然后剥开橘子,大略认识可以按什么顺序把整体的橘子分解为几个部分来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交流后,都同意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的顺序,将橘子分为外观和内部结构两部分来观察。
  第二,让学生分组观察橘子的外观,提示学生从形状、颜色、质感等角度进行观察。五分钟后综合各小组的观察成果:①橘子是橘红色的,形状扁圆;②看上去感觉很粗糙;③顶部有橘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延伸思考并进行第二轮观察。思考性问题是:这个橘子虽然看上去觉得很粗糙,但是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呢?在不同的光线下看会有不同的质感吗?由于学生第一轮观察没有注意到这些,因此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于是有了进行新一轮实验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轮观察之后,学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①虽然表皮看上去很粗糙,但是摸上去却觉得柔滑;②把它放在阳光或灯光下,又似乎变得油光发亮,就像打过一层蜡;③表皮上密布着圆圆小小、往下凹的点;④顶部有个小花形状的橘蒂,和橘蒂相对的正下方,有一个微微凹陷的圆窝儿……
  至此,学生对自己的观察成果感到很满意,觉得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值得继续开发了。这时,我们抛出新的问题:观察橘子的表皮不仅要动用看、摸、捏等观察手段,还要加上思考和想象。橘子表皮上的这些特征,能让你联想到什么吗?例如表皮上密布着圆圆小小、往下凹的点,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问题激起了兴趣,兴趣启动了思考,思考引发了讨论,讨论驱动了观察,观察生成了结论。在第三轮的观察中,某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你们看,橘子表皮上密布着圆圆小小、往下凹的点,是不是特别像科技馆里星云图上的星系?
  生2:本来不觉得,听你这么一说,还真像!
  生3:我觉得这些圆圆小小、往下凹的点,还特别像人皮肤上的毛孔。
  生2:哈哈,我想它们也是靠这些毛孔来呼吸的吧。你们看,顶部小花形状的橘蒂,好像“八角茴香”呢,橘子底部凹陷的圆窝儿,像不像“肚脐”?
  生1:整个橘子的形状,像不像个袖珍灯笼?
  生4:还像微型南瓜呢……
  该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兴趣盎然。全班学生蠢蠢欲动,教师便把这个小组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在全班作了表扬性展示。适时的表扬不但刺激了学生的成功欲,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于是进一步的学习形成了。以下是某小组的一位同学就观察“表皮”这一步骤所写的片段:
  我分到的橘子外表很细致:这个橘子身形较宽,似乎有一点“横向发展”的趋势,表皮光光滑滑,橘黄色的,柔滑的表皮上密布着圆圆小小、往下凹的点儿,好像科技馆里星云图上的星系;橘子的顶面和底面有着少许“小雀斑”,一般是黑、灰色的;橘子的“头”上顶着一顶“绿帽子”,听周老师说,这是橘蒂,是橘子在成长阶段汲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它的底部有个椭圆形的凹窝儿,那是橘子的“肚脐”。我仔细地抚摸这个橘子,软绵绵的,让人一点儿也不敢用力,仿佛一用力,小小橘子中饱满的水分就会流淌出来。从上往下看,橘子是圆形的,有几条“线印”从中心的“绿帽子”张开来,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一个车轮。
  第三,请学生剥下橘子皮,观察橘子内部的结构形态等,提示学生先考虑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观察。教师综合各小组的意见:①剥皮的过程有什么感受;②内皮有什么特点;③整体的橘肉有什么特点;④掰成瓣的橘肉有什么特点。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的落地,一线的体育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例进行剖析,反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 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  3. 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求真”:激活记忆,确定内容  1. 齐读课题,师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2. 师:从出生到现在,你肯定有过许多的“第一次
近几年随着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引进,“学习策略”和“阅读策略”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那么,阅读教学中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以为,阅读就如同旅游,而教师就如同导游,要努力将文章的秘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渐拥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直至最终学会制定旅游攻略,尽享自助游的乐趣。  阅读教学中风景醉人之处何在?《课标》提出第三学段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
【摘 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力量突破某一个重点;以思想内容为单元的则利于突破主题思想的教育,以知识项目为单元的则利于强化知识落实。以单元共性发现文本个性可以从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方法、语言运用四个视点进行比较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关键词】单元共性 文本个性 把控策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一个单
【教材分析】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该片段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节选,主要写了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该文人物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致、准确、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富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该文教学,一是使学生在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过程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利用想象展现诗中描绘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融入的感情。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想象,能很好地促进对古诗的理解。    一、情景性想象    情景性想象指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形
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范畴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然观现今,学生习作弊病频现:或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或语汇贫乏、束手无策;或胡拼乱凑、瞎弄应付;或矫揉造作、模式写作。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使笔者积极寻求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之道,并总结出了开展习作教学的四“法”。  一、多读会读,重积累  学生要会习作,除了“留心周围事物”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因此,笔者非常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
周一贯老师曾经说过,浙派小语是有“教统”的。如不谈古代和近代浙江先贤们的贡献,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派小语的带头人而言,应首推袁微子先生。袁先生大半辈子从事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不仅为浙江培养了一大批的小语名师,还直接促成了浙派名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袁先生吸取了陶行知、叶圣陶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教育思想,始终从“育人”的高度看待语文和语文教学,主张语文课必须坚持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关键词:浙江四地;小学;专题研讨;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23-03  为进一步加强宁波、温州、绍兴、舟山四地市之间的体育教学交流,提高区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推进《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其配套用书的实践研修,发挥区域间教研活动的交流与辐射作用,2019年5月19日—21
【摘 要】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人们对散文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总结却很有限,既缺乏关于散文这种文类的核心知识,也缺少大家都认可的教学模式。散文教学要取得比较好的实效,除了要科学把握散文的特征,更重要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散文要追寻作者的原意,但必须避免太快太早奔向主题和太多跑到文本外去空谈“思想”的误区;二是从追寻方法上而言,要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语文经验,通过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