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过程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利用想象展现诗中描绘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融入的感情。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想象,能很好地促进对古诗的理解。
一、情景性想象
情景性想象指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形、景象等进行具体展现,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作者从那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实写,“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虚写。究竟“满”到什么样的程度,“关不住”到底有多少?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先想象园中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园中“万紫干红”的景象,然后想象出墙的一枝红杏,把“一枝红杏”与“满园春色”联系起来。想象得越精彩,就越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作者游园看花,主人不在家,进不了园门,本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却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千姿百态、绚丽诱人的园中之景正是作者内心的“春色”。
二、补充性想象
有些古诗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如陆游的《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面临的境况),“王师北定中原日”(将来的事),这是时间上的跳跃性。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近景),“孤帆远影碧空尽”(远景),这是空间上的跳跃。这种跳跃简化了事物发展的过程,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跳动。这种跳跃过程中造成的空白,需要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连续,即通过补充性想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意味。如张俞的《蚕妇》,只有四句,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缩影,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泪满巾”这是特写式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泪满巾”去想象,补充因跳跃而省略的内容,促进对原诗形象的完整理解。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想象:蚕妇看到罗绮者穿的是什么?自己穿的是什么?此时蚕妇会想些什么?通过这些补充性想象,体会蚕妇悲愤不平的情感。然后用第一人称把全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自然会明白诗的含义,从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扩展性想象
扩展性想象即对原有的内容通过想象的作用扩大和展开。古诗的语言最具有概括性,如《江雪》中的“千山”“万径”并非是“一千座山”“一万条径”,而是概括描述,表示山、径数量之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许许多多的山已看不见鸟在飞,许许多多的路已看不见人的踪迹,从而感觉到当时环境的凄凉,缺少一种生机。又如《静夜思》中的“明月”一词,可引导学生这样扩展想象:月光如此皎洁,像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地上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真好像是盖了一层霜。抬头望望深蓝色天空中的明月,引起一缕淡淡的思念和哀愁。
四、构图性想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解,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构图性想象,就是对诗里所叙述的情景、景物等内容通过构图进行想象。如王之涣《登颧鹊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到景物之美,可引导学生通过“白日”“山”“黄河”等景物,从整体上展开想象,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图。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可先引导学生对“日”“香炉”“紫烟”“瀑布”等景物进行静态的构图想象,然后对“飞流直下三千尺”作动态的构图想象,想象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五、夸张性想象
夸张性想象就是抓住诗句中几个关键词做夸张性想象,以此来描述诗的意境。如林升《题临安邸》中 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写景的 两句诗,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对景物进行想象:读着 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 出青山绿水、亭台楼阁的美丽景色,这就是达官显贵 们豪华居住、过奢侈生活的地方。然后抓住“几时休” 作夸张性想象:你听,青山小楼里传出的歌舞声一曲 接一曲;你看,青山小楼里的歌舞似乎总不停;达官 显贵们的寻欢作乐总不止。通过想象让学生理解到 南宋统治者过着一种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生活,也 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当权者充满愤怒 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语言最具含蓄性,有的言简而意长,有的想 象美丽而奇妙…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古 诗,课堂中教师就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 生借助想象学懂古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321300)
一、情景性想象
情景性想象指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形、景象等进行具体展现,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作者从那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实写,“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虚写。究竟“满”到什么样的程度,“关不住”到底有多少?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先想象园中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园中“万紫干红”的景象,然后想象出墙的一枝红杏,把“一枝红杏”与“满园春色”联系起来。想象得越精彩,就越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作者游园看花,主人不在家,进不了园门,本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却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千姿百态、绚丽诱人的园中之景正是作者内心的“春色”。
二、补充性想象
有些古诗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如陆游的《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面临的境况),“王师北定中原日”(将来的事),这是时间上的跳跃性。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近景),“孤帆远影碧空尽”(远景),这是空间上的跳跃。这种跳跃简化了事物发展的过程,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跳动。这种跳跃过程中造成的空白,需要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连续,即通过补充性想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意味。如张俞的《蚕妇》,只有四句,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缩影,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泪满巾”这是特写式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泪满巾”去想象,补充因跳跃而省略的内容,促进对原诗形象的完整理解。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想象:蚕妇看到罗绮者穿的是什么?自己穿的是什么?此时蚕妇会想些什么?通过这些补充性想象,体会蚕妇悲愤不平的情感。然后用第一人称把全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自然会明白诗的含义,从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扩展性想象
扩展性想象即对原有的内容通过想象的作用扩大和展开。古诗的语言最具有概括性,如《江雪》中的“千山”“万径”并非是“一千座山”“一万条径”,而是概括描述,表示山、径数量之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许许多多的山已看不见鸟在飞,许许多多的路已看不见人的踪迹,从而感觉到当时环境的凄凉,缺少一种生机。又如《静夜思》中的“明月”一词,可引导学生这样扩展想象:月光如此皎洁,像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地上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真好像是盖了一层霜。抬头望望深蓝色天空中的明月,引起一缕淡淡的思念和哀愁。
四、构图性想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解,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构图性想象,就是对诗里所叙述的情景、景物等内容通过构图进行想象。如王之涣《登颧鹊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到景物之美,可引导学生通过“白日”“山”“黄河”等景物,从整体上展开想象,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图。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可先引导学生对“日”“香炉”“紫烟”“瀑布”等景物进行静态的构图想象,然后对“飞流直下三千尺”作动态的构图想象,想象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五、夸张性想象
夸张性想象就是抓住诗句中几个关键词做夸张性想象,以此来描述诗的意境。如林升《题临安邸》中 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写景的 两句诗,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对景物进行想象:读着 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 出青山绿水、亭台楼阁的美丽景色,这就是达官显贵 们豪华居住、过奢侈生活的地方。然后抓住“几时休” 作夸张性想象:你听,青山小楼里传出的歌舞声一曲 接一曲;你看,青山小楼里的歌舞似乎总不停;达官 显贵们的寻欢作乐总不止。通过想象让学生理解到 南宋统治者过着一种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生活,也 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当权者充满愤怒 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语言最具含蓄性,有的言简而意长,有的想 象美丽而奇妙…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古 诗,课堂中教师就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 生借助想象学懂古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