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习作教学四“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范畴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然观现今,学生习作弊病频现:或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或语汇贫乏、束手无策;或胡拼乱凑、瞎弄应付;或矫揉造作、模式写作。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使笔者积极寻求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之道,并总结出了开展习作教学的四“法”。
  一、多读会读,重积累
  学生要会习作,除了“留心周围事物”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因此,笔者非常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或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或诗词小说,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方法很多教师也经常会使用,但效果并不见好,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坚持多读,还要教会学生怎样读。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关注故事情节而非语言本身,他们不会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故事究竟好看在哪里,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得不到大幅度提高。故而笔者利用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并相机传授作批注、作摘抄、多朗读、勤发问等读书方法和技巧。在布置学生阅读时,笔者要求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摘下好词好句,进行朗读背诵积累。对发人深省的语句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不善领会处试着提问并记录下来。这样就弥补了学生们看书“不动脑筋”的问题,以“写”促思,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下面以我班一学生作的批注为例,她在采蜜本上摘录了这么一段:“下雨了,我伸出双手,顿时感到一阵凉爽,雨珠已经把我干燥的双手湿润了。一阵风吹来,雨花飞溅,一粒更小的水珠飞进我的嘴里,一舔,凉丝丝的,甜蜜蜜的,一直沁入我的心脾。”然后她在下面批注道:“一般人在写雨景时,都只写视觉感受到的景物,而作者在写雨景时,不但写出了视觉感受到的雨景之美,还有触觉、味觉,这样去写雨,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的。”学生能够这么全面深入地去思考一篇文章,其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通过这样的消化积累,相信学生已经习得其法,何愁今后不会灵活运用?
  二、从临到创,巧迁移
  学生写文章就像练书法,是需要有一个“从临到创”的过程的。笔者认为,“仿”绝不是抄袭。较好的“仿”,其实是学生对范文学习体会而后内化,继而再外化成文的过程。这种“仿”包含了篇章结构的“仿”,文句表达技巧的“仿”,甚至也包含了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仿”。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小至一个句子一个题目,大至一段一整篇。如学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模仿。学生有模仿课文题目的,如《桃花·眉毛·剃须刀》;有模仿课文语言的,如“我急忙跑到甘蔗地,充满好奇心的我用稚嫩的声音问:‘你们在干吗,好好的怎么把甘蔗埋起来了?’‘呵呵!你猜呢?’爷爷神秘地笑了笑。‘哦,我知道了,你们一定是知道甘蔗怕冷,所以给甘蔗盖上一床厚厚的被子,对吧?’‘你真聪明!’爸爸笑呵呵地说”。(《甘蔗地》)也有模仿课文结尾的,如“突然,妹妹叫了我一声,叫我也去玩,我慢慢爬上了滑梯,滑了下去。啊!在滑下去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难忘童年》)学生的模仿可谓精彩纷呈。这样的“仿”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训练久了,学生渐渐能够自主模仿了;而模仿的文章多了,写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从临到创,集百家之长,最后融会贯通,这既是书法之道,亦是习作之道。
  三、自批自评,善修改
  经历了阅读积累、模仿习法之后,如果再加上特定的环境,学生就能倾吐成文了。然而写成一篇好文章,更重要的是修改。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类说法深得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修改习作的方法通常有自我修改、同桌互改、小组交流等,课程标准亦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但是经过重重修改的文章交上来之后还是有不堪入目的,究其原因是“技术上”不过关,可见适当地在文章中运用一些技法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方法。
  如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习作时都写上批注,比如哪一句、哪一段写得特别好,然后写出好在哪里,美其名曰“自我欣赏”。既然强调要作批注,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修辞、文法、细节上下功夫了,从开始的字词到后来的句段,乃至最后的整篇,以此来刺激他们写出文采飞扬的佳作。通常笔者要求学生在修辞、细节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学在一篇习作中写道:“花儿都耷拉着脑袋,像一个孩子被老师批评后一样,垂头丧气的。”她在旁边批注道:“我把花儿耷拉着脑袋比喻成为一个受批评的孩子,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了。”多么形象的比喻啊,通过小作者的描写,一个鲜活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其实她哪里知道“花儿都耷拉着脑袋”这句话本身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又如一位同学在《海棠树》一文中写道:“猛烈的阳光照射在海棠树茂密的枝叶上,变成了柔和的星星点点。风轻轻吹过,树叶开始跳舞,这像是一场特别为一个伤心的孩子精心准备的表演。”这哪里是在写海棠树啊,分明就是在写小作者自己呢。
  在“自批自评”“自我欣赏”的刺激下,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不但错别字少了,语句通顺了,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比如一位学生在《我以后再也不踢被子了》这篇习作中写道:“妈妈踮着脚尖悄悄地走进我的房间,看见我安安稳稳地在睡觉,妈妈嘴里念叨着:‘这几天终于不踢被子了,这几天终于不踢被子了……’我把头侧向了窗户,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可它却不停地往下滚。……我回过神来,不禁又压了压被子。”一个“踮着”、一句“念叨”隐藏着母亲多少的爱,而一个“压了压”又饱含着孩子多少的深情。
  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批自评”“自我欣赏”,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少改重评,多鼓励
  对于作文的批改,叶圣陶先生认为“少改多就,评重于改”,他曾指出“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对于作文的讲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写道:“在作文教学中,我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我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习作评改中,笔者一般也会采用这些大师的做法。
  那又如何评分呢?一般教师都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其最后都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评定”。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一个总体和细致的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比如这篇文章层次清晰,语句通顺,笔者先评定一个总体分(可以是百分制或等级制),然后根据文中某几处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一处加一颗星,两处加两颗星,上限星级,这两类分相加就是学生本次习作的分数。
  对于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得文通句顺应该是没问题的,他们所欠缺的正是对语言较为细致地把握,而“星级奖励制”正好能够激励他们在语言、细节上下功夫。“星级奖励制”大大促进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之路上走得更远,就得在习作之外下功夫,而所有种种,无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所谓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仅此而已。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311800)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评价一堂好课,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中的对话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展开,学生语言和情感不断得以提升,这是优秀的语文对话课堂最直观的体现。而要达成这样的对话课堂,精心设置话题必不可少。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那么,语文课堂可以设置怎样的“话题”呢?笔者以北京名师王文丽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中的几则片段为例来加以分析,与大家一同
一、微内容的选择  《爱迪生救妈妈》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的写字要求是会写“团、炎、油、检、查、夸、奖、斥、责”九个字。这九个字中有独体字,也有左右、上下、全包围结构的字,其中“检”与“查”、“夸”与“奖”这两组字有一个部件是相同的,分别为“木”和“大”,由于在汉字中的位置不同,写法上也就同中有异,这是本课写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端正地书写“检、查、夸、奖”四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对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标也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其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是关键点。  一、创设氛
【教学目标】  1.从名家描写动物叫声的语段入手,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微素材,学习其写法并进行微练笔。  2.从微小的语段出发,减轻压力,降低难度,使学生对作文有信心。  3.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留意微素材,进行微练笔的方法。  4.引领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敏感度,为学习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动物叫声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选取微素材,进行微练笔
摘 要:新课程的落地,一线的体育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例进行剖析,反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 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  3. 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求真”:激活记忆,确定内容  1. 齐读课题,师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2. 师:从出生到现在,你肯定有过许多的“第一次
近几年随着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引进,“学习策略”和“阅读策略”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那么,阅读教学中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以为,阅读就如同旅游,而教师就如同导游,要努力将文章的秘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渐拥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直至最终学会制定旅游攻略,尽享自助游的乐趣。  阅读教学中风景醉人之处何在?《课标》提出第三学段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
【摘 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力量突破某一个重点;以思想内容为单元的则利于突破主题思想的教育,以知识项目为单元的则利于强化知识落实。以单元共性发现文本个性可以从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方法、语言运用四个视点进行比较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关键词】单元共性 文本个性 把控策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一个单
【教材分析】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该片段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节选,主要写了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该文人物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致、准确、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富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该文教学,一是使学生在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过程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利用想象展现诗中描绘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融入的感情。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想象,能很好地促进对古诗的理解。    一、情景性想象    情景性想象指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