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在今天这个科技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中,温家宝总理以一位政治家高瞻远瞩的眼光、一位思想家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位教育家高屋建瓴的思想,把教育的发展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把抓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本,作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手段。归根结底,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全民素质、人才培养都需要教育。我们要打造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国家。
关键词:教育 国家 温家宝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在今天这个科技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中,温家宝总理以一位政治家高瞻远瞩的眼光、一位思想家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位教育家高屋建瓴的思想,把教育的发展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把抓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本,作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手段。归根结底,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全民素质、人才培养都需要教育。我们要打造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国家。
一、心忧天下,心系教育,赤子胸怀,昭显千秋智慧
“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我要用行动来实践它!”温家宝总理讲话平易,但却掷地有声,表达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让世人折服,体现了大国总理的爱民亲民风范,体现了中国领导人鞠躬尽瘁发展国家、造福百姓的品质。
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会见记者时动情地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深情,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使得国富民强。雪灾里的身影,地震时的眼泪,金融危机中四处奔走的足迹,还曾在哥本哈根的60个小时里,几乎没有休息……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日理万机,殚精竭虑,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温家宝总理心系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执著追求,更是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光明。
2003年,温家宝总理上任伊始时曾说:“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全国2500多个县(区),当年,温总理跑了1800多个。这使他更深刻地了解到国情和人民的状况,也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我要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温总理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他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无论是做政府工作报告、外出考察讲话,还是主持相关的座谈、批复文件和来信,他总是牵挂着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冷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他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异,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就是要缩小区域、城乡的投入差距,实现区域、城乡的均衡发展。早在2003年9月,他在全国农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到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他强调城市教育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在对待职业教育的观点上,他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面对中西部教育的问题,他在2004年就开始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要求到2007年要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胸怀一颗博爱之心,温家宝总理还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提出要求,他强调指出:“社会多一份关爱,孩子多一份信心。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他还说:“不仅要使孩子们身体上得到康复,而且要使他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向上的心灵。”
我想,温总理的教育情结,不单单是因为他出生于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也不单单是因为他是一个共和国总理发展教育的职责,而是基于他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如他所说,他能做到四条:第一,有使命感。第二,对教育有热情。第三,有意志。第四,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任。是的,有了这四条,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位亲民总理的的教育情怀,也更加彰显了亲民总理的不倦追求和千秋智慧。正因为如此,教育界的蓬勃春天一定会真正来到。
二、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睿智思想,躬耕尊教园地
我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理念与思想的践行者,作探索与实践的生力军,作一流教育的领头雁,为人才立国、科技强国服务。
中国是具有美好传统的优良国度,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古人以天地为师,拜天地,祭鬼神。按尊严、地位排,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并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历史上有文王以姜尚为师、武王以姜尚为父,则开创周朝八百年江山的记载,民间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颂,在现代伟人毛泽东的尊师敬贤也倍受人称赞。关于尊师重教,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比起先人来一点也不逊色,其情深切,其爱真挚,其尊恭敬,其敬坦诚。他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国家才会兴旺。从2003年起的教师节,每年的教师节他都是与老师们一起度过的。总理提出的四句话:一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二是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三是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四是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除上述外,2006年担忧“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以及目前的“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师范生接受免费教育”等,无不说明温家宝总理是“尊师重教”的真正实践者。
温总理真正把尊师重教化成了一种真挚的感情,一种恳切的态度,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表达。他专门看望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季羨林、钱学森和何泽慧老人,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其中,曾五次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并对他说:“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我们要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爱护、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老人的百岁华诞时,称他“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师”,并对杨遵仪院士为中国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湖北安陆籍池际尚女士的尊师情更是令人深深感动。生前挂念探望,在池际尚教授去世之后,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的信件的抬头写道:“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是的,“我常怀念她”,道出了温总理尊师重教的情怀,一位亲民总理的支持教育、关爱教师的垂范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对他人的劳动和人格的最大尊重,最大安慰。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可以想象,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杰出人才辈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当是其中最为精彩绚丽的篇章之一。
由此我常常深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献身教育,促进育人,共同托起一个活力无限的“人才中国”。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乃至由好老师向教育家完美转身,是我们的毕生追求。教书者必先强已,育人者必先律已。温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讲话时指出,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热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他勉励广大教师应该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我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教育形势越来越好的和谐国度里,有温总理这样躬身为教育导航的智者,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幸福。我们更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心存高远,淡泊名利,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勤勉脚步,勾画绚丽蓝图
要坚持教育第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就要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战略目标,推进教育改革,突破制约瓶颈实现跨越,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温总理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到,政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奔走各地,积极进行教育调研,倾听来自教育最基层的声音,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脚踏实地,勾画着教育的绚丽蓝图。
温总理曾引用王安石《宋史·王安石列传》中的语句来明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就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以此表达推进教育革新的决心。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他强调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通过专设邮箱、教育部门户网站设专区、组织网民座谈会、广泛发动媒体参与等多种形式,反复论证,数十次易稿,形成了纲要初稿。为了进一步听取意见,他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邀请来自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听取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意见和建议。他反复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因此,教育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温总理站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浪尖上,全力指导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在繁忙的国事中,温总理把对教育的调查研究纳入重要的日事议程,因为只有这些,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于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规划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前程,才能更好地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强大的国家。
他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了进一步革除教育的不利因素,了解教学一线的真实教学现状,2009年9月4日,他特地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初二(5)班认真地听了五节课,中午和同学们一起吃了饭,下午和老师们座谈,听取意见,之后还分别就所听的五节课进行了点评,态度谦虚,和蔼可亲,语言中肯。他在和教师座谈的时候说,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顶尖的人才,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都留下了他那亲切的身影。温总理每到一处,在繁忙的考察中,几乎都要去学校看一看,到老师中间去,到学生中间去,去切身地感觉中国教育的现状,去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盼,思考良方,以推陈出新,勾画着教育的绚丽蓝图,推动教育的列车驶向更快、更美的前方。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温家宝总理的教育情绪缘自于他对民族对未来深深的忧患意识,缘自于他对富民强国深深的责任感,缘自于他那博大胸怀的人格内涵。他的教育情结,是国家教育的福音,不仅感动了我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更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全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我们相信,打造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國家正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早日实现!
关键词:教育 国家 温家宝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在今天这个科技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中,温家宝总理以一位政治家高瞻远瞩的眼光、一位思想家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位教育家高屋建瓴的思想,把教育的发展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把抓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本,作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手段。归根结底,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全民素质、人才培养都需要教育。我们要打造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国家。
一、心忧天下,心系教育,赤子胸怀,昭显千秋智慧
“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我要用行动来实践它!”温家宝总理讲话平易,但却掷地有声,表达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让世人折服,体现了大国总理的爱民亲民风范,体现了中国领导人鞠躬尽瘁发展国家、造福百姓的品质。
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会见记者时动情地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深情,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使得国富民强。雪灾里的身影,地震时的眼泪,金融危机中四处奔走的足迹,还曾在哥本哈根的60个小时里,几乎没有休息……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日理万机,殚精竭虑,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温家宝总理心系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执著追求,更是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光明。
2003年,温家宝总理上任伊始时曾说:“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全国2500多个县(区),当年,温总理跑了1800多个。这使他更深刻地了解到国情和人民的状况,也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我要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温总理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他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无论是做政府工作报告、外出考察讲话,还是主持相关的座谈、批复文件和来信,他总是牵挂着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冷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他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异,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就是要缩小区域、城乡的投入差距,实现区域、城乡的均衡发展。早在2003年9月,他在全国农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到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他强调城市教育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在对待职业教育的观点上,他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面对中西部教育的问题,他在2004年就开始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要求到2007年要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胸怀一颗博爱之心,温家宝总理还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提出要求,他强调指出:“社会多一份关爱,孩子多一份信心。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他还说:“不仅要使孩子们身体上得到康复,而且要使他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向上的心灵。”
我想,温总理的教育情结,不单单是因为他出生于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也不单单是因为他是一个共和国总理发展教育的职责,而是基于他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如他所说,他能做到四条:第一,有使命感。第二,对教育有热情。第三,有意志。第四,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任。是的,有了这四条,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位亲民总理的的教育情怀,也更加彰显了亲民总理的不倦追求和千秋智慧。正因为如此,教育界的蓬勃春天一定会真正来到。
二、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睿智思想,躬耕尊教园地
我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理念与思想的践行者,作探索与实践的生力军,作一流教育的领头雁,为人才立国、科技强国服务。
中国是具有美好传统的优良国度,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古人以天地为师,拜天地,祭鬼神。按尊严、地位排,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并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历史上有文王以姜尚为师、武王以姜尚为父,则开创周朝八百年江山的记载,民间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颂,在现代伟人毛泽东的尊师敬贤也倍受人称赞。关于尊师重教,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比起先人来一点也不逊色,其情深切,其爱真挚,其尊恭敬,其敬坦诚。他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国家才会兴旺。从2003年起的教师节,每年的教师节他都是与老师们一起度过的。总理提出的四句话:一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二是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三是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四是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除上述外,2006年担忧“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以及目前的“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师范生接受免费教育”等,无不说明温家宝总理是“尊师重教”的真正实践者。
温总理真正把尊师重教化成了一种真挚的感情,一种恳切的态度,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表达。他专门看望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季羨林、钱学森和何泽慧老人,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其中,曾五次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并对他说:“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我们要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爱护、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老人的百岁华诞时,称他“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师”,并对杨遵仪院士为中国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湖北安陆籍池际尚女士的尊师情更是令人深深感动。生前挂念探望,在池际尚教授去世之后,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的信件的抬头写道:“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是的,“我常怀念她”,道出了温总理尊师重教的情怀,一位亲民总理的支持教育、关爱教师的垂范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对他人的劳动和人格的最大尊重,最大安慰。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可以想象,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杰出人才辈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当是其中最为精彩绚丽的篇章之一。
由此我常常深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献身教育,促进育人,共同托起一个活力无限的“人才中国”。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乃至由好老师向教育家完美转身,是我们的毕生追求。教书者必先强已,育人者必先律已。温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讲话时指出,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热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他勉励广大教师应该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我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教育形势越来越好的和谐国度里,有温总理这样躬身为教育导航的智者,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幸福。我们更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心存高远,淡泊名利,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勤勉脚步,勾画绚丽蓝图
要坚持教育第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就要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战略目标,推进教育改革,突破制约瓶颈实现跨越,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温总理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到,政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奔走各地,积极进行教育调研,倾听来自教育最基层的声音,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脚踏实地,勾画着教育的绚丽蓝图。
温总理曾引用王安石《宋史·王安石列传》中的语句来明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就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以此表达推进教育革新的决心。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他强调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通过专设邮箱、教育部门户网站设专区、组织网民座谈会、广泛发动媒体参与等多种形式,反复论证,数十次易稿,形成了纲要初稿。为了进一步听取意见,他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邀请来自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听取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意见和建议。他反复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因此,教育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温总理站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浪尖上,全力指导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在繁忙的国事中,温总理把对教育的调查研究纳入重要的日事议程,因为只有这些,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于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规划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前程,才能更好地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强大的国家。
他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了进一步革除教育的不利因素,了解教学一线的真实教学现状,2009年9月4日,他特地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初二(5)班认真地听了五节课,中午和同学们一起吃了饭,下午和老师们座谈,听取意见,之后还分别就所听的五节课进行了点评,态度谦虚,和蔼可亲,语言中肯。他在和教师座谈的时候说,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顶尖的人才,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都留下了他那亲切的身影。温总理每到一处,在繁忙的考察中,几乎都要去学校看一看,到老师中间去,到学生中间去,去切身地感觉中国教育的现状,去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盼,思考良方,以推陈出新,勾画着教育的绚丽蓝图,推动教育的列车驶向更快、更美的前方。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温家宝总理的教育情绪缘自于他对民族对未来深深的忧患意识,缘自于他对富民强国深深的责任感,缘自于他那博大胸怀的人格内涵。他的教育情结,是国家教育的福音,不仅感动了我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更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全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我们相信,打造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國家正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