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低效性”存在的原因,提高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并提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选取两个体现教学设计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 有效教学 探究活动 有效性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和实践的教育工作,它能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挖掘自身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新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体验,可以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活动中善于发现、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但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中还发现种种低效的环节,成了目前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1、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低效性的原因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中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探究活动——重活动轻思维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但是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尽管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离开了思维的活动,将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效果低微。
1.2、探究活动——重形式轻过程
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器材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探究的目的。
1.3、探究活动——重个人轻合作
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
2、提高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最早在学校的科学教学中提出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是教育家杜威。他指出科学教学不能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应该对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1、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前提在于转换教师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重要特征有“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关注过程、淡化结果”几方面,体现了最基本的“学生学”。所以在课堂中,学生由端坐着倾听变成了学习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指导和管理者。
所以,笔者强调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提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搭一个学习的“脚手架”,设立一个以学生表演为主的舞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2、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探究时间的充足保障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器材。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2.3、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还在于教师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消化,并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准确解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它要求教师有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预见能力。
3、围绕教学设计进行个案研究, 反思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3.1、案例研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问题,同时也资料来对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进行分析
3.2、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
2.课堂教学设计及生成
(1).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课堂小实验一:把筷子插入水中,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课堂小实验二: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课堂小实验三:将一枚硬币放进杯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实践探索,构建新知
演示实验: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演示时与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类比并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1、三线的位置关系。2、两角的大小关系。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4、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5、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3).拓展创新,探究中领悟
既然是探究活动,教学自然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材料,知识向生活经验的辐射是关键。
3.课后反思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和兴趣。
新课提倡自主学习。而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有了这个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内驱力,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那么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是学生拥有风和细雨,春意盎然。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 “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7-9册)(2001.7).浙江教育出版社.
[2] 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上海教育科研
[3] 化学教育,2006(1—6).华东师范大学编.
[4] 汤菊芬主编.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通迅(2004年3月).浙江教育出版式.
[5] 陈志伟、贾秀英著.中学科学教育(2005.4).浙江大学出版社.
[6]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2004.12).浙江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 有效教学 探究活动 有效性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和实践的教育工作,它能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挖掘自身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新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体验,可以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活动中善于发现、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但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中还发现种种低效的环节,成了目前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1、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低效性的原因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中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探究活动——重活动轻思维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但是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尽管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离开了思维的活动,将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效果低微。
1.2、探究活动——重形式轻过程
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器材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探究的目的。
1.3、探究活动——重个人轻合作
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
2、提高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最早在学校的科学教学中提出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是教育家杜威。他指出科学教学不能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应该对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1、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前提在于转换教师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重要特征有“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关注过程、淡化结果”几方面,体现了最基本的“学生学”。所以在课堂中,学生由端坐着倾听变成了学习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指导和管理者。
所以,笔者强调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提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搭一个学习的“脚手架”,设立一个以学生表演为主的舞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2、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探究时间的充足保障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器材。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2.3、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还在于教师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消化,并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准确解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它要求教师有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预见能力。
3、围绕教学设计进行个案研究, 反思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3.1、案例研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问题,同时也资料来对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进行分析
3.2、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
2.课堂教学设计及生成
(1).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课堂小实验一:把筷子插入水中,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课堂小实验二: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课堂小实验三:将一枚硬币放进杯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实践探索,构建新知
演示实验: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演示时与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类比并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1、三线的位置关系。2、两角的大小关系。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4、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5、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3).拓展创新,探究中领悟
既然是探究活动,教学自然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材料,知识向生活经验的辐射是关键。
3.课后反思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和兴趣。
新课提倡自主学习。而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有了这个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内驱力,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那么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是学生拥有风和细雨,春意盎然。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 “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7-9册)(2001.7).浙江教育出版社.
[2] 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上海教育科研
[3] 化学教育,2006(1—6).华东师范大学编.
[4] 汤菊芬主编.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通迅(2004年3月).浙江教育出版式.
[5] 陈志伟、贾秀英著.中学科学教育(2005.4).浙江大学出版社.
[6]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2004.12).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