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公正是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只有在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公正与效率"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公正。本文从公正的视角入手,浅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现象,并浅略提出了建议,以待促进社会化保障更快、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正途径
一、公正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
(一)公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公正即公平和正义,"是道德范畴和道德品质之一,指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相同情况的人",具体就是呈现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公正性也是社会成员对于制度建设的价值要求。因此,我国实现制度公正是社会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制度内含的公正性程度也是评价一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缩小人群待遇差距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优化社会福利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标是"适度公正"
社会保障的"适度的公正",注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协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的适度性内容:一是公正的适度性指由人类的生存权确定其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权利必须得到保证,具体将表现为最低底线的基本经济政治权利的保证,如基本养老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障、正常公民的民事权等。二是公正的适度性指为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必须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基础,即不存在由于先天的差距而阻碍个体参与竞争、要求发展情况。三是公正的适度性指从全局利益出发对局部, 包括集体、个人等方面,进行调整以缩小差距,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最大的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的效益。此外还需要强调对于完整意义的"适度的社会公正"是同时对着三个方面内容的实现,即使有一方面的欠缺,就不能完全称其为"适度的社会公正"。具体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公正性还很大程度是指, 资源应该倾斜性投向需要扶持的农村和贫困人群,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机会;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指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
二、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待改革的不公正现象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也呈现典型的二元性。占人口总数30%的城镇居民享受社会保障份额的89%,占人口7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份额的11%,虽然党和政府做出了多方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无法改变这种格局。
(二)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群体,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经济构架下,从农村分离出来的人群并没有完全被城市所接受,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亦被边缘化。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这就说明这种保障只是面向城市居民而非进城农民工。我国尚未全面建立完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民工的际情况又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来维护其基本权益。
(三)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
一方面,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参差不齐,某些地区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相应保障还非常有限,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弱。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非均衡态势,这就造成了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保险项目的转接困难,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的实现。
(四)管理理念不明确,造成社会保险代际不公正
代际不公正是指代与代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与受益的不公正。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名义上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存在着养老责任后移的情况。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将对当代和后代人的缴费和受益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乃至破产时,那是对未来出生的各代人最大的不公正。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理念上不够明确,社会保障没有纳入长期预算管理,使得当期和未来社会保障责任不明确,社会保险在支付标准上没有充分体现收入、预期寿命的制约作用,容易造成当期应尽的社会保障责任没有尽全,而受益水平又高于国家经济发展"应该"提供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剧前后代际保障责任与保障水平的不公正。
三、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公正的有力途径
社会保障是一切国家必须建立的一种控制体系。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评价市场经济成败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正,是验证社会保障制度优劣的刻度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正社会的基础。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正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各级财政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也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相比之下,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征缴模式的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导致财政对于社会保障投入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为此,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防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改革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新的不公正。
(二)建立弹性保障支付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力度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机制,对维护社会公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社会保障,针对不同类型的低收入者(包括无收入者)采取不同的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的宏观层次的分配不公。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突破口,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就是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所带来的压力。能否顺利化解这种压力,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身份限制,扫除养老保险制度障碍,使得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相互开放、平等进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大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的参保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非营利性组织的力量,由政府搭台,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这些措施已经在某些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应该积极国推广。
参考文献:
[1]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学报,2003,(3).
[2]王亚静.论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J].科技信息,2007,(3).
[3]阎东彬,等.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3).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2008.
[5]曾国安,黄勇.收入再分配怎样促进公平[N].人民日报,2009-07-24.
[6]邹午.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性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8,(2).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正途径
一、公正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
(一)公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公正即公平和正义,"是道德范畴和道德品质之一,指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相同情况的人",具体就是呈现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公正性也是社会成员对于制度建设的价值要求。因此,我国实现制度公正是社会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制度内含的公正性程度也是评价一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缩小人群待遇差距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优化社会福利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标是"适度公正"
社会保障的"适度的公正",注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协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的适度性内容:一是公正的适度性指由人类的生存权确定其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权利必须得到保证,具体将表现为最低底线的基本经济政治权利的保证,如基本养老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障、正常公民的民事权等。二是公正的适度性指为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必须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基础,即不存在由于先天的差距而阻碍个体参与竞争、要求发展情况。三是公正的适度性指从全局利益出发对局部, 包括集体、个人等方面,进行调整以缩小差距,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最大的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的效益。此外还需要强调对于完整意义的"适度的社会公正"是同时对着三个方面内容的实现,即使有一方面的欠缺,就不能完全称其为"适度的社会公正"。具体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公正性还很大程度是指, 资源应该倾斜性投向需要扶持的农村和贫困人群,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机会;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指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
二、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待改革的不公正现象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也呈现典型的二元性。占人口总数30%的城镇居民享受社会保障份额的89%,占人口7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份额的11%,虽然党和政府做出了多方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无法改变这种格局。
(二)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群体,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经济构架下,从农村分离出来的人群并没有完全被城市所接受,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亦被边缘化。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这就说明这种保障只是面向城市居民而非进城农民工。我国尚未全面建立完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民工的际情况又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来维护其基本权益。
(三)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
一方面,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参差不齐,某些地区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相应保障还非常有限,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弱。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非均衡态势,这就造成了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保险项目的转接困难,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的实现。
(四)管理理念不明确,造成社会保险代际不公正
代际不公正是指代与代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与受益的不公正。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名义上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存在着养老责任后移的情况。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将对当代和后代人的缴费和受益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乃至破产时,那是对未来出生的各代人最大的不公正。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理念上不够明确,社会保障没有纳入长期预算管理,使得当期和未来社会保障责任不明确,社会保险在支付标准上没有充分体现收入、预期寿命的制约作用,容易造成当期应尽的社会保障责任没有尽全,而受益水平又高于国家经济发展"应该"提供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剧前后代际保障责任与保障水平的不公正。
三、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公正的有力途径
社会保障是一切国家必须建立的一种控制体系。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评价市场经济成败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正,是验证社会保障制度优劣的刻度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正社会的基础。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正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各级财政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也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相比之下,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征缴模式的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导致财政对于社会保障投入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为此,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防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改革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新的不公正。
(二)建立弹性保障支付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力度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机制,对维护社会公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社会保障,针对不同类型的低收入者(包括无收入者)采取不同的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的宏观层次的分配不公。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突破口,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就是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所带来的压力。能否顺利化解这种压力,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身份限制,扫除养老保险制度障碍,使得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相互开放、平等进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大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的参保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非营利性组织的力量,由政府搭台,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这些措施已经在某些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应该积极国推广。
参考文献:
[1]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学报,2003,(3).
[2]王亚静.论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J].科技信息,2007,(3).
[3]阎东彬,等.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3).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2008.
[5]曾国安,黄勇.收入再分配怎样促进公平[N].人民日报,2009-07-24.
[6]邹午.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性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