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基础的德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能得以不断传承的内容。孝道是全世界华人普遍共同推尊的基本道德品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历史积淀,更有着强大的民族的道德凝聚力、思想的理论性共识,对中国道德、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孝道,千百年来在人民中间有着如此强大生命力,显示了其在人类之所以延续的两大生存与发展方式——繁殖与教育上所具的价值,不可替代的作用。孝道教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把人类的延续方式用道德来规范,使之理性化与情感化,成为全球中华儿女的自觉行为。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将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学生会有健全的爱的能力,会爱他人,会爱需要帮助的人。孝道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天赋教育的必然使命。
一、 巧妙导入新课,唤醒践行意识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所需时间不多,却犹如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以道德教育方式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巧妙设计“开篇”,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观察事物、了解社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年级《健康成长 需要俭朴》一课中,教师以孝子葛优的背后故事导入,“有着票房保证的演员葛优每年都给父母更新家电,然而作为老一辈演员的父亲,对于葛优的做法却不甚满意,认为家电没有必要跟着潮流去更新,能用就好。”教师发问:葛优父亲的不满你赞同吗?葛优的行为是对是错?问题的提出将孝敬和俭朴作为矛盾冲突点,在学生的讨论声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葛优和其父亲的出发点思考,后共同归纳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提倡俭朴作风,做到真正的孝敬。
以公众人物的背后故事作为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产生情感预热,自然巧妙而又水到渠成,将孝道教育的内涵以恰当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声势,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道德情感的同时,唤醒他们践行孝道的意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注重情感体验,确立践行方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只是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主要指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它是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经过大脑思维,进而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真实可感的氛围和场景,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逐步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传统美德的启迪中进一步领悟知识、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化解知识难点,发挥拨云见日的作用。
在七年级《养家的父母最辛苦》一课中,教师以中学生手机拥有率接近70%为话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中频繁更换手机的现象是好还是坏,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了哪些负担。学生一个个都若有所思,有学生开始举手表态“我们这个年纪,手机能发消息,打电话就行,没必要追求过多的功能”。教师继续追问“从我们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为我们购置衣服,饮食、学习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承担花费,如今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减轻父母负担?”学生们纷纷议论,共同探究,交流,有说”不问父母多要零花钱”的,有说”买文具用品的时候,挑品质,不挑样子”的等等,明白孝敬父母,就要为父母着想,减轻父母的负担。
以上环节从学生身边的手机入手,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懂得生活富裕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父母赚钱养家很是辛苦,保持俭朴也是减轻父母负担的一种方式,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养成俭朴的作风,不盲目攀比,用实际行动更好地孝敬父母。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一定需要伟大作为和豪情壮志,它需要的是坚持和无悔,我们同样可以用平凡演绎孝道。今天的父母是上辈的儿女,今天的儿女是下辈的父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传承下去的。在孝道文化的强烈气息中,学生们反思了自己,提升了觉悟,确立了践行孝道的方向。
三、 回归现实生活,促进践行行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生活不是梦境,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可以触摸的到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使之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它延伸到课外,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提供设计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活动领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孝道情感,实现知行统一。
在学习“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一课中,教室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得出:子女在道德情感上,要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以及身体和工作情况;在道德行为上,对父母说话要恭敬,尊敬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接受父母的教导,不过分依赖父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在父母早晨离家时,主动与父母说“再见”;用餐时,替父母准备好碗筷,端饭端菜;父母做家务时,自己主动伸手帮忙;父母过生日时,说一句“生日快乐”,准备一份小惊喜,懂得以努力学习、修养品德等实际行为报答父母,在实践中自我感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作业布置中,指导学生填写一周快乐实践卡,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行为分担父母的辛劳,实践卡中既有家务上的分担,也有学业上的努力,情感上的关心,让学生坚持为父母分担辛劳,使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找教育,在实践中求真知,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教育情境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孝道教育的熏陶,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情感體验,形成道德认识,强化道德信念,使五千年来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今天能焕发出新的巨大精神力量!
孝道,千百年来在人民中间有着如此强大生命力,显示了其在人类之所以延续的两大生存与发展方式——繁殖与教育上所具的价值,不可替代的作用。孝道教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把人类的延续方式用道德来规范,使之理性化与情感化,成为全球中华儿女的自觉行为。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将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学生会有健全的爱的能力,会爱他人,会爱需要帮助的人。孝道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天赋教育的必然使命。
一、 巧妙导入新课,唤醒践行意识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所需时间不多,却犹如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以道德教育方式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巧妙设计“开篇”,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观察事物、了解社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年级《健康成长 需要俭朴》一课中,教师以孝子葛优的背后故事导入,“有着票房保证的演员葛优每年都给父母更新家电,然而作为老一辈演员的父亲,对于葛优的做法却不甚满意,认为家电没有必要跟着潮流去更新,能用就好。”教师发问:葛优父亲的不满你赞同吗?葛优的行为是对是错?问题的提出将孝敬和俭朴作为矛盾冲突点,在学生的讨论声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葛优和其父亲的出发点思考,后共同归纳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提倡俭朴作风,做到真正的孝敬。
以公众人物的背后故事作为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产生情感预热,自然巧妙而又水到渠成,将孝道教育的内涵以恰当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声势,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道德情感的同时,唤醒他们践行孝道的意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注重情感体验,确立践行方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只是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主要指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它是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经过大脑思维,进而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真实可感的氛围和场景,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逐步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传统美德的启迪中进一步领悟知识、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化解知识难点,发挥拨云见日的作用。
在七年级《养家的父母最辛苦》一课中,教师以中学生手机拥有率接近70%为话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中频繁更换手机的现象是好还是坏,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了哪些负担。学生一个个都若有所思,有学生开始举手表态“我们这个年纪,手机能发消息,打电话就行,没必要追求过多的功能”。教师继续追问“从我们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为我们购置衣服,饮食、学习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承担花费,如今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减轻父母负担?”学生们纷纷议论,共同探究,交流,有说”不问父母多要零花钱”的,有说”买文具用品的时候,挑品质,不挑样子”的等等,明白孝敬父母,就要为父母着想,减轻父母的负担。
以上环节从学生身边的手机入手,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懂得生活富裕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父母赚钱养家很是辛苦,保持俭朴也是减轻父母负担的一种方式,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养成俭朴的作风,不盲目攀比,用实际行动更好地孝敬父母。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一定需要伟大作为和豪情壮志,它需要的是坚持和无悔,我们同样可以用平凡演绎孝道。今天的父母是上辈的儿女,今天的儿女是下辈的父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传承下去的。在孝道文化的强烈气息中,学生们反思了自己,提升了觉悟,确立了践行孝道的方向。
三、 回归现实生活,促进践行行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生活不是梦境,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可以触摸的到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使之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它延伸到课外,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提供设计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活动领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孝道情感,实现知行统一。
在学习“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一课中,教室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得出:子女在道德情感上,要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以及身体和工作情况;在道德行为上,对父母说话要恭敬,尊敬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接受父母的教导,不过分依赖父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在父母早晨离家时,主动与父母说“再见”;用餐时,替父母准备好碗筷,端饭端菜;父母做家务时,自己主动伸手帮忙;父母过生日时,说一句“生日快乐”,准备一份小惊喜,懂得以努力学习、修养品德等实际行为报答父母,在实践中自我感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作业布置中,指导学生填写一周快乐实践卡,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行为分担父母的辛劳,实践卡中既有家务上的分担,也有学业上的努力,情感上的关心,让学生坚持为父母分担辛劳,使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找教育,在实践中求真知,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教育情境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孝道教育的熏陶,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情感體验,形成道德认识,强化道德信念,使五千年来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今天能焕发出新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