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浸润心灵,与圣贤为友传承美德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孕育出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有些典籍经过历史的洗礼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智慧中的精华,被后世奉为经典。这些经典中朴素的道德思想如涓涓细流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辉。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文化开始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兼收并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孝亲尊师、修身自律、仁爱济世……这些有益于时代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身上已渐行渐远。重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用经典中的美德元素弘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让孩子们在经典的浸润中获得熏陶和感染,养德行,学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我县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浓浓氛围中,我尝试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浸润心灵,与圣贤为友传承美德。
  一、营造书香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古人云:“入灵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可见,环境能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就好比春风化雨,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应成为每学期开学后的首要任务。在教室后墙的白板张贴经典诵读中积累的特色班训、班规、教师寄语、读书引领等;两侧墙壁上张贴本学期的经典诵读内容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条幅;教室西北角设立小书架,除学校为每个班级分派几百本流动图书外,班级独立充实与本学期诵读内容联系紧密的美德书籍,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在书海中徜徉,在教师的引领下把诵读内容消化吸收。
  重视与家长的配合。利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用介绍诵读经典的目的对家长进行成才观的引领,对家长渗透“要成才,先做人”的教育观念。同时对家长宣传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向家长推荐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美德书籍,请家长亲子共读。每个学期请有经验的家长谈谈自己亲子共读的方法和体会,请进步最大的学生向家长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孩子们在学校和家庭两大生活阵地中有经典相伴,有美德引领,在千古美文熏染下的少年君子自然应运而生。。
  二、加大诵读力度,塑造能力人格
  童年时期是一个孩子美好情感的塑造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童年的精神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高度。他们在这一时期纯净得像一张白纸,幼小的心田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利用在校的有效记忆时间段,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积累活动。于是一股诵读热潮便在班级内悄然形成,越来越多的经典走进了班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等这样的国学经典内容中的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爱国爱民等中华传统美德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无论是早自习、课间,还是一些课堂上,你只要走在班级的附近常常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节奏鲜明的韵律久久在心中回荡,孩子们在诵读中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格得到了塑造。
  1、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优先发展于人的理解能力,0——13岁是人的黄金记忆期,而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小学度过的。以我教学过的一个教学班为例,这个班在2007年秋季入学,入学伊始就在家长的配合下背诵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0+10首》,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点难度,也有家长反映有些稍长一些的诗歌孩子背不下来,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之后发现孩子们的背诵速度明显快了很多,而且也很有兴趣,本打算一学年背完的80首古诗,半学期多一些的时间就背下来了。接下班主任又趁热打铁带领孩子们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和《声律启蒙》的一部分。三年的诵读使孩子们的记忆力明显增强了,每学一篇新课文,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当堂背诵,如果是诗歌类的教学内容就会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当堂背诵。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专注能力的加强。老师们大多反映现在的孩子性格浮躁,做事情时虎头蛇尾,特别容易不耐烦,通过近三年来的诵读发现这个班的孩子们的坐姿与平行班里的学生相比整体上规范得多,大多数的孩子能静听后发表意见,良好的倾听能力正在逐渐形成。留德医学博士林助雄说“孩子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旋律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的过程,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的运动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同步运用时,学习能力至少可增加2至5倍。”可见孩子们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形成了学生该有的行为规范。
  2、經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长期经典诵读的孩子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他们对书本很亲,很喜欢读书。随着阅读量提高,经典书籍接触得多了,也能从小打好文学基础,能为其一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到用时那些优美的语言就可以信手拈来。姜炎红同学一学期就胖了十多斤,她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怕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于是就采取了限制孩子食量的强硬措施,孩子最初很不理解,后来还是感受到了这是妈妈爱她的一种表现,在写有关母爱的习作时孩子是这样开头的:“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姜母不让孩儿吃饱饭。”像这样的精彩运用是经常见于孩子们的日记与习作中的,孩子们习作中的精彩是与经典诵读、美德引领的熏染分不开的。文化名人余秋雨曾这样说过:“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纵横上下五千年,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埋下经典的文化之根,他们的人生之树才能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3、经典阅读提升了学生做人的内省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每天晨读的20分钟,科任老师到来之前的几分钟,中午到校后的十几分钟……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在经典中徜徉,虽然做诵读也常被教学中的“正事”打断,但收到的效果是不容小视的。孩子们除了上述的几项能力增强外,言行举止的改变是最令人欣慰的。我们诵读的很多经典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孝、悌、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正在慢慢地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有时竟然会拿典籍里的故事或道理来告诫我们成年人。李馨竹的妈妈是我的同事,我们晚上一起到广场散步。这时广场上有两家大人因为孩子产生了矛盾,争吵了起来,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不一会儿那里就围了好多人。李馨竹的爸爸也要过去看看,这时孩子拉住了爸爸,并且扬起小脸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听着孩子这样的劝告我们都感到很欣慰。还有一位家长给班主任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天学完《坐井观天》以后,老师留了一个小练笔作业——《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正写着,孩子告诉妈妈:“我应该告诉青蛙‘见未真 勿轻言 见未的 勿轻传’。”妈妈听了女儿的话笑着对女儿说:“对,我们让青蛙也背背《弟子规》。”也有家长反映,以前饭菜一做好,孩子们都是自己先动筷,现在学生明白请父母坐好再一块儿吃,进出家门或楼梯请父母先走,这源于《弟子规》中的“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透过诵读经典,慢慢地能领悟到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提升内省的能力。
  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为人师者在孩子的童年这一黄金岁月引领他们去触摸经典、诵读经典,用经典中的没的元素引领孩子们人生的航向,是一份责任。“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坚信让经典浸润孩子们的童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有童年这份浸润相伴,有童年这份传承相随,相信他们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①《国学讲义》章太炎 海潮出版社第1版 (2007年7月1日)
  ②《国学启蒙经典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青岛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③《季羨林: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第1版 (2009年7月1日)
其他文献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堪称国粹。李岚清同志曾说过:“凡是现在需要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传统美德教育重要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
期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的学校育人都是教育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原则。“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更是我们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学校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这就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校的工作是围绕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的。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小学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建立家长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汇,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份熠熠闪光的文化财富。  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特别注
期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期刊
1、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一些思想意识不能自发的产生,因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通过故事会、报告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主体
期刊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美德在物质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社会群体日益漠视了传统美德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这些道德沦丧的事件委实让人痛心,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校园自杀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事件无不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道德教育缺失有关,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期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同时更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抗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完整地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仪之邦”美称的大国,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社会,老师占有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代先人列举出的应该受到特别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就占有一席。儒家经典《白虎通义》也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老师被列入与君猪、父亲一同受到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要顶礼膜拜。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
期刊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华传统美德逐渐减弱,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青少年道德素质严重下滑。而在当今改革的新时期,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措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可采用如下的几种方法:  一、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根
期刊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重多优秀传统直至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激励着人们励志、博爱、明理、珍爱生活等,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俭以养德”的传统道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每个公民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大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