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观念的变化,新旧教学模式在互补取舍中得到进一步的结合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顺利取代知识记忆,成为当前的教学重点目标。荒漠化的防治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内容,其主要以西北地区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就此课为例,展开讨论,抛砖引玉。
关键词:荒漠化的防治;核心素养;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荒漠化的防治,主要以西北地区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学生能力而言,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构建了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建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而作为区域地理与理论知识结合的一个小节,教师一方面需要注意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以荒漠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必要性,在全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从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案例过程】
为了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满足新时代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本课的探究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模块。
其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荒漠化?”。作为第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即截取《航拍中国》《河西走廊》等纪录片片段播放。在播放完毕后,教师询问:“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观呢?来,大家一起回答。”“沙漠。”学生回答。顺势引出语文学科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的代表的多个诗句,学生也充分明白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元凶——荒漠化的危害。在这之后,教师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现了荒漠化的过程结构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荒漠化的过程,并以此总结荒漠化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荒漠化与具体的区域联系起来,即询问学生:“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呢?”。而在具体概念的提问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认为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地区,即使用云贵川石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反思,在讲解荒漠化类型的同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荒漠化的概念。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土地荒漠化?”,即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第一步,教师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地图,询问学生:“早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区域的划分,那你们能回答西北区域的区域界线吗?”这一问题较为简单,经过一定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了出来。之后,教师将西北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列表引导学生分别探究二者环境的不同。其中,依據前面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表格中,教师也将地理要素总体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在分要素探究西北地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相比西北地区东部,西部区域气候更加干旱,而从东到西,自然景观也从草地逐渐变成荒漠和戈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土地荒漠化的与气候密切相关。
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即“怎样做”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中,教师主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课堂的练习,其二为课下的探究。其中,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主要以各个区域的现状为素材,让学生探究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反思】
一、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展示区域信息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根本特性,区域认知则要求学生能从区域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地理问题。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而荒漠化的防治即是以西北地区为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更加重要。以视频为主的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展示各个区域的信息。
二、利用多种方法,构建科学理答过程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早已无法满足需要,如何构建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相当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知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有效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课堂问答成为了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而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步骤,如何采用合适的理答方法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引入其他区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直接途径,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能结合课堂所讲解区域认识地理学原理,也需要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区域中。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区域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能让学生以区域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区域特色。
在当今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即需要以信息技术展现不同区域的信息,以多种方法构建科学的理答过程,并引入多个区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关键词:荒漠化的防治;核心素养;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荒漠化的防治,主要以西北地区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学生能力而言,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构建了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建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而作为区域地理与理论知识结合的一个小节,教师一方面需要注意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以荒漠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必要性,在全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从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案例过程】
为了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满足新时代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本课的探究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模块。
其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荒漠化?”。作为第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即截取《航拍中国》《河西走廊》等纪录片片段播放。在播放完毕后,教师询问:“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观呢?来,大家一起回答。”“沙漠。”学生回答。顺势引出语文学科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的代表的多个诗句,学生也充分明白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元凶——荒漠化的危害。在这之后,教师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现了荒漠化的过程结构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荒漠化的过程,并以此总结荒漠化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荒漠化与具体的区域联系起来,即询问学生:“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呢?”。而在具体概念的提问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认为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地区,即使用云贵川石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反思,在讲解荒漠化类型的同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荒漠化的概念。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土地荒漠化?”,即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第一步,教师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地图,询问学生:“早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区域的划分,那你们能回答西北区域的区域界线吗?”这一问题较为简单,经过一定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了出来。之后,教师将西北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列表引导学生分别探究二者环境的不同。其中,依據前面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表格中,教师也将地理要素总体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在分要素探究西北地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相比西北地区东部,西部区域气候更加干旱,而从东到西,自然景观也从草地逐渐变成荒漠和戈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土地荒漠化的与气候密切相关。
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即“怎样做”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中,教师主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课堂的练习,其二为课下的探究。其中,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主要以各个区域的现状为素材,让学生探究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反思】
一、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展示区域信息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根本特性,区域认知则要求学生能从区域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地理问题。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而荒漠化的防治即是以西北地区为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更加重要。以视频为主的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展示各个区域的信息。
二、利用多种方法,构建科学理答过程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早已无法满足需要,如何构建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相当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知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有效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课堂问答成为了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而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步骤,如何采用合适的理答方法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引入其他区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直接途径,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能结合课堂所讲解区域认识地理学原理,也需要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区域中。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区域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能让学生以区域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区域特色。
在当今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即需要以信息技术展现不同区域的信息,以多种方法构建科学的理答过程,并引入多个区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